本实用新型属于粉料出料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混凝土带粉灰的原料的出料装置。
背景技术:
在日常生产中,经常会遇到管路输送粉料或者带粉尘的原材料,例如粉煤灰、水泥等复合材料,在输出该类物料时,在排出口往往会烟尘弥漫,笼罩整个场地,不仅对环境污染巨大、损坏人体健康,对原材料尤其是纯粉尘类原料也是一种极大的浪费。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防止粉尘弥散的负压出料装置,利用该装置进行物料的装运输送,可大大减小物料中粉尘的弥漫,避免原材料的浪费。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防止粉尘弥散的负压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和过滤除尘装置;所述出料管的出口端外壁设有与出料管相通的吸气管道;所述过滤除尘装置包括过滤仓和设置在过滤仓内并将所述过滤仓分隔为上仓和下仓的过滤板;所述吸气管道与所述上仓的顶部相通,所述上仓的一侧连有与上仓相通的吸尘管且该吸尘管的吸入口紧挨所述过滤板上表面设置,所述下仓的底部与出气管连通,所述吸尘管和出气管分别与第一三通阀门的两个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三通阀门的出口端与泵的进口端相连,所述泵的出口端连有第二三通阀门,所述第二三通阀门的其中一个出口端通过补气管与所述出料管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管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彼此相连的圆管和圆锥状的出料斗,所述出料斗的小端与所述圆管同轴对接并连为一体。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道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管外壁和所述出料斗的下端的外壁。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仓为圆柱形仓,所述过滤板包括上层板和下层板,上层板和下层板均为设有若干均匀穿孔的圆形板状结构,所述上层板和下层板之间过圆心的轴线上设置有将二者连接压紧的紧固螺栓,当上层板和下层板绕紧固螺栓的轴线转动至一定位置时其上下穿孔可一一同轴对齐。
进一步地,设有所述吸尘管的过滤仓的外壁面为平面,在所述平面上的吸尘管上方设有可平行紧贴所述平面的检视窗,所述检视窗的上端与过滤仓顶部边缘铰接,在检视窗的底部内嵌有第一磁铁并在所述平面的相应位置处嵌有可与第一磁铁吸合的第二磁铁;在所述检视窗的外侧壁上由上至下设有互相垂直的水平挂环和竖直挂环,在所述竖直挂环内连有铁链,所述铁链末端连有可挂在水平挂环内的挂钩;所述检视窗向上掀开时,所述挂钩可挂在位于过滤仓顶壁的吊环上,使检视窗被拉紧固定。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出料管上设置吸气管道,利用泵将出料管内的空气抽走一部分,使出料管内的气压低于外界环境的大气压,从而使粉尘不至于大量逸出出料管外,避免烟尘笼罩在出料管周围,防止环境污染,减小粉尘类物料的遗失浪费;并在必要时,通过过滤除尘装置将灰尘(粉料)滤除保留、输送出去,此外,通过第二三通阀门将吸出的气流循环送回排料管内,并通过调节第二三通阀门的出气量灵活调节气流送回量,使出料管内外压差达到理想水平,优化防止粉尘逸出的效果,尤其对于纯粉尘类物料,具有显著的上述效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的I处的放大视图。
图3为过滤板的主视图。
图4为过滤板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熟悉此技术的人士可由本说明书所揭露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其他优点及功效。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一种防止粉尘弥散的负压出料装置,包括出料管1和过滤除尘装置;所述出料管1的出口端外壁设有与出料管1相通的吸气管道2;所述过滤除尘装置包括过滤仓和设置在过滤仓内并将所述过滤仓分隔为上仓和下仓的过滤板3;所述吸气管道2与所述上仓的顶部相通,所述上仓的一侧连有与上仓相通的吸尘管4且该吸尘管4的吸入口紧挨所述过滤板3上表面设置,所述下仓的底部与出气管5连通,所述吸尘管4和出气管5 分别与第一三通阀门6的两个入口端相连,所述第一三通阀门6的出口端与泵7的进口端相连,所述泵7的出口端连有第二三通阀门8,所述第二三通阀门8的其中一个出口端通过补气管9与所述出料管1相通。
进一步地,所述出料管1由上至下依次包括彼此相连的圆管101和圆锥状的出料斗 102,所述出料斗102的小端与所述圆管101同轴对接并连为一体;以便于气流在进入出料斗102时扩散降压,更好地与吸气管道2配合形成物料出口处的负压环境,防止粉尘逸出。
进一步地,所述吸气管道2分别设置于所述圆管101的外壁和出料斗102下端口处的外壁上,以便形成更大范围的负压空间。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仓为圆柱形仓,如图3、4所示,所述过滤板3包括上层板301和下层板302,上层板301和下层板302均为设有若干均匀穿孔的圆形板状结构,所述上层板301和下层板302过圆心的轴线上设置有将二者连接压紧的紧固螺栓303,当上层板301 和下层板302绕紧固螺栓303的轴线转动至一定位置时,两块板的穿孔(即上下穿孔)可一一同轴对齐。该结构可以改变过滤板3的滤尘孔大小,即使上下两块板上的穿孔错位形成更小的孔,来过滤更细小的粉尘或者颗粒,使用时只需将紧固螺栓303拧松后,转动上层板301或者两块板都转动,即可达到调节滤尘孔大小的目的。
进一步地,如图2所示,设有所述吸尘管4的过滤仓的外壁面为平面,在所述平面上的吸尘管4上方设有可平行紧贴所述平面的检视窗10,所述检视窗10的上端与过滤仓顶部边缘铰接,在检视窗10的底部内嵌有第一磁铁11并在所述平面的相应位置处嵌有可与第一磁铁11吸合的第二磁铁12;在所述检视窗10的外侧壁上由上至下设有互相垂直的水平挂环13和竖直挂环14,即水平挂环13的圆环面是水平的,竖直挂环14的圆环面是竖直设置的。在所述竖直挂环14内连有铁链15,所述铁链15末端连有可挂在水平挂环13 内的挂钩16;所述检视窗10向上掀开时,所述挂钩16可挂在位于过滤仓顶壁的吊环17 上,使检视窗10被拉紧固定,以便操作人员探视过滤仓内的粉尘积累过滤情况,以及时排除粉尘,防止粉尘堆积过多时对整个管路系统产生堵塞,从而导致损坏甚至爆裂意外发生,在必要时,检修人员可将此检视窗10打开,借助工具伸入仓内维护清理,或者直接进入过滤仓内,彻底清洁上仓内的粉尘,并在外界转动好上层板301和下层板302位置后拧紧紧固螺栓303。由此可见,针对本实用新型的负压吸尘结构,该检视窗10对于整个系统的长久稳定运行具有重要作用,此处需说明的是,为了清楚突出地表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特点,图1或2中的各种管道绘制的比例比检视窗要大,但实际生产时,检视窗通常比各种管道结构尺寸大得多,需根据具体情况而定。
上述实施例仅例示性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其功效,而非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士皆可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及范畴下,对上述实施例进行修饰或改变。因此,举凡所属技术领域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在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与技术思想下所完成的一切等效修饰或改变,仍应由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所涵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