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488133阅读:386来源:国知局
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高效粉碎装置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



背景技术:

酿酒是利用微生物发酵生产含一定浓度酒精饮料的过程。酿酒原料与酿酒容器,是谷物酿酒的两个先决条件。据考古出土距今五千多年的酿酒器具表明: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夏禹时代存在酿酒这一行业,而酿酒之起源还在此之前。远古时人们可能先接触到某些天然发酵的酒,然后加以仿制。国内学者普遍认为,龙山文化时期酿酒是较为发达的行业。酿酒原料不同,所用微生物及酿造过程也不一样。酒曲酿酒是中国酿酒的精华所在。《齐民要术》记载的制曲方法一直沿用至今,后世也有少量的改进。高粱属一年生草本植物。秆较粗壮,直立,基部节上具支撑根。叶鞘无毛或稍有白粉;叶舌硬膜质,先端圆,边缘有纤毛。性喜温暖,抗旱、耐涝。按性状及用途可分为食用高粱、糖用高粱、帚用高粱等类。中国栽培较广,以东北各地为最多。食用高粱谷粒供食用、酿酒。糖用高粱的秆可制糖浆或生食;帚用高粱的穗可制笤帚或炊帚;嫩叶阴干青贮,或晒干后可作饲料;颖果能入药,能燥湿祛痰,宁心安神。属于经济作物。在用高粱酿酒时,需要预先对高粱进行破碎,一般的破碎机不能满足酿酒生产的需求。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在用高粱酿酒时,需要预先对高粱进行破碎,一般的破碎机不能满足酿酒生产的需求,而提出的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

设计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的上端一侧连接有进料斗,所述壳体的下端连接有下料斗,所述下料斗的两侧均留有出料口,所述进料斗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上安装有第四电机,所述第四电机通过转轴贯穿进料斗连接有第二粉碎刀,所述壳体靠近第四电机的一侧安装有第三电机,所述第三电机通过转轴贯穿壳体插接有螺旋叶片,所述壳体的内腔靠近第三电机的一侧设有第二横杆,所述第二横杆位于螺旋叶片的正下方,且所述第二横杆远离第三电机的一端与壳体的内壁之间留有缺口,所述第二横杆的下端安装有第二电机罩,所述第二电机罩内安装有第二电机,所述第二电机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粉碎刀,所述壳体的内腔设有滑块,且滑块位于缺口的正下方,所述壳体的下端设有第一下料口;

所述下料斗的内腔侧壁固定有第一横杆,所述第一横杆上安装有一对辊轴,一对所述辊轴位于第一下料口的正下方,所述下料斗的内腔下端设有第一电机罩,所述第一电机罩内安装有第一电机,所述第一电机通过转轴贯穿第一电机罩连接有转盘,所述转盘的外侧沿其周向等距设有粉碎刀片,所述转盘上均匀设有蜂窝孔。

优选的,所述第一横杆的下端两侧均设有挡板,所述挡板远离第一横杆的一侧设有毛刷,且毛刷与辊轴贴合。

优选的,所述第一粉碎刀和第二粉碎刀均至少为三组。

优选的,所述壳体和下料斗的外侧通过至少三根支撑杆连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有益效果在于:通过在进料斗内设有第四电机转轴带动的第二粉碎刀先对原料进行简单快速的粉碎,然后通过第三电机的转轴带动螺旋叶片进行梳理输送,同时在第二横杆的下端设有第二电机,第二电机通过第二横杆中留有的通线孔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然后利用第一粉碎刀进行再次粉碎,通过第一下料口下落到下料斗中,利用辊轴进行挤压,挤压后掉落到粉碎刀片的上端面利用粉碎刀片进行最终的粉碎,最后通过出料口掉落成品,本装置对比现有的技术特点具有较大的优势,粉碎更加高效,提高厂家的效益,带来丰厚的收益,值得以后推广使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的部分结构俯视示意图。

图中:第一电机1、第一电机罩2、挡板3、第一横杆4、第一下料口5、第一粉碎刀6、第二电机罩7、第二横杆8、第三电机9、固定板10、第四电机11、第二粉碎刀12、进料斗13、第二下料口14、螺旋叶片15、壳体16、第二电机17、辊轴18、下料斗19、粉碎刀片20、转盘21、蜂窝孔22、出料口2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参照图1-2,一种酿酒原料的高效粉碎装置,包括壳体16,壳体16的上端一侧连接有进料斗13,壳体16的下端连接有下料斗19,下料斗19的两侧均留有出料口23,进料斗13的外侧安装有固定板10,固定板10上安装有第四电机11,第四电机11通过转轴贯穿进料斗13连接有第二粉碎刀12,壳体16靠近第四电机11的一侧安装有第三电机9,第三电机9通过转轴贯穿壳体16插接有螺旋叶片15,壳体16的内腔靠近第三电机9的一侧设有第二横杆8,第二横杆8位于螺旋叶片15的正下方,且第二横杆8远离第三电机9的一端与壳体16的内壁之间留有缺口,第二横杆8的下端安装有第二电机罩7,第二电机罩7内安装有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的下端通过转轴连接有第一粉碎刀6,第一粉碎刀6和第二粉碎刀12均至少为三组,为了更好的粉碎,提高粉碎面积,壳体16的内腔设有滑块,且滑块位于缺口的正下方,壳体16的下端设有第一下料口5;

下料斗19的内腔侧壁固定有第一横杆4,第一横杆4的下端两侧均设有挡板3,挡板3远离第一横杆4的一侧设有毛刷,且毛刷与辊轴18贴合,为了避免在挤压过程中使辊轴18表面粘接有原料粉,通过毛刷可以去除表面粉末,且可以使挤压效果更好。

第一横杆4上安装有一对辊轴18,一对辊轴18位于第一下料口5的正下方,下料斗19的内腔下端设有第一电机罩2,壳体16和下料斗19的外侧通过至少三根支撑杆连接,为了保证壳体16和下料斗19之间的稳定性,避免使用久出现不必要的麻烦,第一电机罩2内安装有第一电机1,第一电机1通过转轴贯穿第一电机罩2连接有转盘21,转盘21的外侧沿其周向等距设有粉碎刀片20,转盘21上均匀设有蜂窝孔22。

工作原理:通过在进料斗13内设有第四电机11转轴带动的第二粉碎刀12先对原料进行简单快速的粉碎,然后通过第三电机9的转轴带动螺旋叶片15进行梳理输送,同时在第二横杆8的下端设有第二电机17,第二电机17通过第二横杆8中留有的通线孔与外接电源电性连接,然后利用第一粉碎刀6进行再次粉碎,通过第一下料口5下落到下料斗19中,利用辊轴18进行挤压,挤压后掉落到粉碎刀片20的上端面利用粉碎刀片20进行最终的粉碎,最后通过出料口23掉落成品。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及其实用新型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