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153140阅读:156来源:国知局
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空气净化装置,尤其涉及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发展,由于工业排放及汽车尾气累积影响,城市空气污染日益严重,已经危及人们的身体健康,二次净化势在必行。现有的空气污染物主要分为颗粒物和有害气体,目前已知的空气净化器,主要有过滤式和静电吸附式,过滤式是在通过多级滤芯对颗粒物的截留来实现,方法简单,但需要定期更换耗材,来保证净化效果,同时,对挥发性的有害气体的净化是通过活性炭吸附,不但效果有限,而且活性炭吸附饱和以后,过滤净化作用即失效。静电式的空气净化器是利用高压静电场使空气中的颗粒物带电后被极板吸附来净化空气,但是,静电工艺无法对有害气体作有效的净化,高压静电可能产生臭氧,造成二次污染,而且极板被覆盖后净化效果会急剧下降,甚至失效,需要定期清洗。

上述工艺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其中缺点最突出的就是需要定期更换耗材,清洗静电板,还有对气态有害物质没有可靠、稳定的净化效果。因此,需要对现有的空气净化工艺及方式进行有效改善。本发明提供一种新型的空气净化器,可以对空气中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同时净化处理,一洗了之,无需耗材,高效便捷。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方案,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其能将空气中的污染物经济、高效、合理的去除,实现真正的空气净化,无耗材产生、不需要繁琐的清洗,方便使用。

对此,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其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静电场产生装置、产生雾滴的雾化装置、混合吸收构件、分离构件、集污容器和风机,所述静电场产生装置设于进风口处,所述混合吸收构件为下部入口大、上部出口小的倒锥形体,所述雾化装置位于混合吸收构件的入口的下方;所述分离构件位于所述混合吸收构件的出口处,所述分离构件包括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所述分离构件的下方设有集污容器,所述出风口位于分离构件的上方;所述风机设在出风口处;空气从进风口进入,通过静电场产生装置带上电荷,进入混合吸收构件中,雾化装置产生的雾滴进入混合吸收构件中与通过静电场产生装置的空气混合,并从混合吸收构件的出口进入到分离构件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进入到集污容器中,分离后的气体从出风口排出。

其中,静电场产生装置设置在进风口处,优先保证空气中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有效荷电;所述雾化装置包含超声波雾化头,可以产生微米级的雾滴。

采用此技术方案,空气由净化器底部进入,首先从进风口经过静电场产生装置,静电场产生装置产生静电场,使经过其附近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带上电荷,然后进入混合吸收构件中,混合吸收构件的下方设有雾化装置,利用雾化装置的超声波雾化头产生大量的微米级的雾滴,荷电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进入后混合吸收构件形成漩涡,与雾滴充分混合。在静电吸附力的作用下,荷电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会在较短时间内,从空气中被分离出来,与雾滴紧密结合,完成第一次净化;同时,雾滴在混合、碰撞中变大,在风机动力的作用下,混合气体旋转向上,进入分离构件,含有固体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较大雾滴,被分离构件的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捕捉截留,其中的层状结构表面的水膜也为净化捕捉层,继续吸收、捕捉残留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完成第二次净化;被截留的雾滴累积形成大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下方的集污容器,经过该过程,被污染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被一洗了之,恢复空气的洁净,在风机的作用下,排出净化器外,无需耗材,高效便捷地完成空气的净化过程。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分离构件包括圆形的、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保证空气与水膜的接触面积及水雾收集效果。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吸收构件入口有多个切向导流口。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进风口位于所述混合吸收构件入口的外侧。这样,便于经过静电场产生装置的空气能沿着混合吸收构件的内壁形成漩涡状,与雾滴成分混合,然后向上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吸收构件为倒圆锥形体。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混合吸收构件的入口设有两个以上的切向导流构件。采用此技术方案,空气进入混合吸收构件时,沿着切向导流构件进入混合吸收构件内,保证空气形成漩涡状进入混合吸收构件内部,并和下端的雾化装置产生的水雾充分混合后向上排出。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捕捉层为垂直设置或水平设置。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捕捉层包括平面结构和/或瓦楞结构。采用此技术方案,所述捕捉层为平面结构和瓦楞结构相结合,起到更好捕捉截留雾滴的作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雾化装置包括液体储存容器,所述液体储存容器的材质为透明材质。所述液体储存容器采用透明材质,便于观察清水水位,及时添加清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污容器的材质为透明材质。集污容器采用透明设计,方便观察并及时将收集的污水倒掉。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分离构件的外围为穿孔的金属筒状结构,可以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凝。采用此技术方案,相当于在分离构件外侧设有一个罩,进一步有助于空气中的水汽冷凝。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污容器为环状结构,其位于混合吸收构件的外侧。优选的,所述集污容器位于混合吸收构件的上部外侧、并位于分离构件的下部。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静电场产生装置、雾化装置分别与混合吸收构件相互卡接或采用螺纹连接,所述混合吸收构件与分离构件相互卡接或采用螺纹连接,所述分离构件与集污容器之间相互卡接或采用螺纹连接。采用这种可以拆卸的结构,便于拆装、添加清水及清理污水。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静电场产生装置、雾化装置、混合吸收构件、分离构件、集污容器的各单元采用由上到下的积木叠加及自锁结构,便于拆装,添加清水及清理污水。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为:

采用本实用新型的空气净化装置,不仅不需耗材,而且可以同时高效的去除空气中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工艺简单、节能、可靠,将空气中的污染物经济、高效、合理的去除,实现真正的空气净化,无耗材产生、不需要繁琐的清洗,方便使用,便于实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A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3是图1中B-B向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的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优的实施例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3所示,一种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其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设有进风口2和出风口3,所述无耗材的空气净化装置还包括位于壳体1内的静电场产生装置4、产生雾滴的雾化装置5、混合吸收构件6、分离构件7、集污容器8和风机9,所述静电场产生装置4设于进风口2处,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为下部入口大、上部出口小的倒锥形体,所述雾化装置5位于混合吸收构件6的入口的下方;所述分离构件7位于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的出口处,所述分离构件7包括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71;所述分离构件7的下方设有集污容器8,所述出风口3位于分离构件7的上方;所述风机设在出风口3处;空气从进风口2进入,通过静电场产生装置4带上电荷,进入混合吸收构件6中,雾化装置5产生的雾滴进入混合吸收构件6中与通过静电场产生装置4的空气混合,并从混合吸收构件6的出口进入到分离构件7中进行气液分离,分离后的液体进入到集污容器8中,分离后的气体从出风口3吹出。

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雾化装置5包含超声波雾化头,可以产生微米级的雾滴。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为倒圆锥形体。所述分离构件7包括圆形的、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71,所述捕捉层71水平设置,所述捕捉层71包括平面结构711和瓦楞结构712保证空气与水膜的接触面积及水雾收集效果。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的入口设有两个以上的切向导流构件。所述进风口2位于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入口的外侧。如图3所示,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的入口设有两个以上的切向导流构件61。所述进风口2位于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入口的外侧。所述雾化装置5包括液体储存容器,所述液体储存容器和所述集污容器8的材质为透明材质。所述分离构件7的外围为穿孔的金属筒状结构72。所述集污容器8为环状结构,其位于混合吸收构件6的外侧。

优选的,所述静电场产生装置4、雾化装置5分别与混合吸收构件6相互卡接,所述混合吸收构件6与分离构件7相互卡接,所述分离构件7与集污容器8之间相互卡接。采用这种可以拆卸的结构,便于拆装、添加清水及清理污水。

采用此技术方案,空气由净化器底部进入,首先从进风口2经过静电场产生装置4,静电场产生装置4产生静电场,使经过其附近的空气中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带上电荷,然后进入混合吸收构件6中,混合吸收构件6的下方设有雾化装置5,利用雾化装置5的超声波雾化头产生大量的微米级的雾滴,荷电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进入后混合吸收构件6形成漩涡,与雾滴成分混合。在静电吸附作用下,荷电的颗粒物和有害气体会在较短时间内,与雾滴紧密结合,同时在混合、碰撞中变大,在风机动力的作用下,混合气体旋转向上,进入分离构件7,含有固体颗粒物及有害气体的较大雾滴,被分离构件7的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71捕捉截留,形成大的水滴,在重力作用下,流入下方的集污容器8,空气中残留的颗粒物及有害气体,在流经捕捉层71时,会再次被水膜净化。就这样,被污染的空气被一洗了之,恢复空气的洁净,在风机的作用下,排出净化器外,完成空气的净化过程。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如图4所示,所述分离构件7包括相互平行的层状结构的捕捉层71,所述捕捉层71为垂直设置,保证空气与水膜的接触面积及水雾收集效果。

以上所述之具体实施方式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方式,并非以此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范围,本实用新型的范围包括并不限于本具体实施方式,凡依照本实用新型之形状、结构所作的等效变化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