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泥干化系统上的装置,尤其是一种汽水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污泥处理一直是污水处理过程中较为重要的一步,过多的污泥累积不仅对环境影响重大,而且对整个污水处理过程的能效转换也会带来较大问题。
而在污泥处理过程中,汽水分离是一项很重要的步骤,该步骤通常放在载气洗涤塔内,用于将洗涤后的汽水相分离,从而得到不含水的气体。而载气洗涤塔内用于汽水分离的步骤通常是采用一个汽水分离装置,该汽水分离装置包括本体,设置于本体一侧的进口,本体上侧的出口,本体下方的集液过滤器以及排水阀。一般的离心过程是通过本体的自转在本体内腔中产生风道,利用自转产生的离心作用,把水甩到侧壁上,而气体由于密度较低,会自动从上侧的出口处排出。水则从下端的排水阀中排出。但是一般的集液过滤器的形状为矩形形状,而排水阀则是设置在过滤器下方较集液过滤器面积偏小的矩形形状,通过两个矩形形状的相互配合,起到排水以及过滤的效果,但是这样的过滤器在实施过程中发现过滤器容腔较小,而过滤器进液口处开口较大,液体流动速度过快,导致排水阀堵塞或者排出效率较差。并且排水阀的开口设置在下部,有时候在安装装配时会造成不便。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水分离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壳体,设于壳体上方的出气口,设于壳体一侧的进水口,以及设于壳体下方的集液过滤器以及排水阀,所述集液过滤器包括过滤器外壳壳体,进液口以及设置在过滤器外壳壳体内的容腔,所述容腔右侧设有排水管道,所述排水阀设置于该排水管道内,所述进液口的口径小于容腔内的横向宽度。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由于排水管道设置在容腔右侧,所以相对于以往设置在容腔下侧的情况,其安装位置更为多样,安装方式更为简单,而且进液口的口径小于容腔内的横向宽度,所以这样进液的方式更为合理,不会造成之后排水管道的堵塞,而排水管道设置在右侧更减缓了流量过大造成冲击排水阀的情况。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液过滤器为漏斗型形状设置,并且漏斗型的嘴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进液口,漏斗型的腹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容腔。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漏斗型形状的设置较为简单,而且漏斗型的嘴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进液口,漏斗型的腹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容腔。所以从体积较小的嘴部至体积较大的腹部,可通过的最大流量也相应的从小到大,解决了之前矩形设置的相应问题。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排水管道包括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处周向套设有橡胶密封圈。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橡胶密封圈的设置可以防止出水口处漏水的现象,而且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增强其出水口处的密封性。保证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密封性。
作为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集液过滤器外壳壳体材质为锌合金材质。
采用了上述结构后,由于锌合金本身的物理特性,其易加工以及耐磨性较强的机械性能,而汽水分离装置的使用环境较为复杂,所以锌合金适合用于在汽水分离装置中的集液过滤器的外壳壳体。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本实用新型正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所述汽水分离装置包括壳体1,设于壳体1上方的出气口2,设于壳体一侧的进水口3,以及设于壳体1下方的集液过滤器4以及排水阀5,所述集液过滤器4包括过滤器外壳壳体41,进液口42以及设置在过滤器外壳壳体内的容腔43,所述容腔43右侧设有排水管道6,所述排水阀5设置于该排水管道6内,所述进液口42的口径小于容腔 43内的横向宽度。由于排水管道6设置在容腔43右侧,所以相对于以往设置在容腔43下侧的情况,其安装位置更为多样,安装方式更为简单,而且进液口的口径小于容腔43内的横向宽度,所以这样进液的方式更为合理,不会造成之后排水管道6的堵塞,而排水管道6 设置在右侧更减缓了流量过大造成冲击排水阀5的情况。所述集液过滤器为漏斗型形状设置,并且漏斗型的嘴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4的进液口,漏斗型的腹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容腔。漏斗型形状的设置较为简单,而且漏斗型的嘴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进液口,漏斗型的腹部设置为集液过滤器的容腔。所以从体积较小的嘴部至体积较大的腹部,可通过的最大流量也相应的从小到大,解决了之前矩形设置的相应问题。所述排水管道6包括出水口61,所述出水口61处周向套设有橡胶密封圈7。橡胶密封圈的设置可以防止出水口处漏水的现象,而且与其他设备相连接的时候可以增强其出水口处的密封性。保证两个部件之间的连接密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