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301577阅读:261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污水过滤沉淀分离装置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在废污水处理过程中,污水添加絮凝剂后经输水管道排放至沉淀池进行沉淀,存在以下弊端:1.由于不间断连续输送大量处理后的污水,导致沉淀池占地面积较大,不满足场地狭小的工况条件;2.一般沉淀池分为下挖式和上砌式,建造费用较高,且污水处理完成后,下挖式需回填,上砌式需拆除,即拆除费用较高,存在无法重复利用的弊端,造成一定的资源浪费;下挖式沉淀池的清水输出需提升泵泵出,费电,提高了处理成本;3.现有部分筒式泥水分离装置仅单侧或双侧滤水,构造较复杂,且需要时时调整水头差,过滤速度较慢。

鉴于上述缺陷,本实用新型创作者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实践终于获得了本实用新型。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在于,提供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包括内筒和套设于所述内筒外的外筒,所述内筒和外筒共用一顶盖和底座,所述顶盖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内筒相互贯通,所述内筒为龙骨架式,所述内筒内壁设有一滤袋,所述内筒底部设有贯通所述外筒外壁的出泥管,所述滤袋上设有一与所述出泥管相对应的出泥口,在泥水分离时,所述出泥管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有清水出水口。

进一步,所述内筒和外筒的顶部与所述顶盖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和外筒的底部与所述底座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泥管与所述内筒和外筒之间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为螺纹连接。

进一步,所述螺纹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橡胶圈。

进一步,所述外筒为透明的外筒。

进一步,所述外筒的外壁上设有起吊环。

进一步,所述滤袋与所述内筒之间为可拆卸连接。

进一步,还包括泥水进水管,所述泥水进水管与所述进水口密封连接。

进一步,所述清水出水口连接任一长度的管道。

进一步,所述清水出水口设有过滤纱布。

与现有技术比较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1.本实用新型中的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装置灵活方便,可以拆卸组装,减少了传统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了沉淀池的建造及拆除费用,采用滤袋的设计,加快了泥水分离的速度;2.采用透明的外筒设计,为方便观察絮凝物的沉淀量和滤袋的过滤效果;3.外筒上起吊环的设计,为方便外筒的安装与起吊,方便滤袋的更换;4.采用密封橡胶圈,使得分离装置不渗漏絮凝物和清水。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上述的和另外的技术特征和优点作更详细的说明。

实施例一

请参阅图1所示,其为本实用新型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所示,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包括:内筒1和套设于所述内筒1外的外筒2,所述内筒1和外筒2共用一顶盖3和底座4,所述顶盖3上设有进水口,所述进水口与所述内筒1相互贯通,所述内筒1为龙骨架式,所述内筒1内壁设有一滤袋5,所述内筒1底部设有贯通所述外筒2外壁的出泥管6,所述滤袋5上设有一与所述出泥管6相对应的出泥口,在泥水分离时,所述出泥管6处于密封状态,所述外筒2的外壁上设有清水出水口21。

其中,滤袋5的结构特点为与内筒1同直径、上下两端各开与内筒1等直径的开口,滤袋5的长度多出内筒1高度的1/5~1/4,以确保滤袋5上下两端各留出内筒1高度的1/10~1/8,以便于外翻,滤袋5底部对应出泥管6的位置,开有一出泥口,所述出泥口处的滤布外翻3cm~5cm,所述滤袋5与所述内筒1之间为可拆卸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为所述滤袋5与内筒1之间用夹板、磁条、铁丝或扣子连接,本实施例中,将所述滤袋5的上下两端的外翻部分分别通过内筒1与顶盖3、内筒1与底座4夹持固定,所述出泥口的外翻部分通过内筒1与出泥管6夹持固定。所述出泥管6的直径为10cm~15cm,其位于距底座4高出1cm~2cm处,所述清水出水口21的直径为5cm~8cm,其位于外筒2底部距底座4高出3cm~5cm处。所述滤袋5长度与内筒4高度的比例和外翻尺寸及所述出泥管6和清水出水口21的尺寸大小和位置不仅仅限于此,还可以为其他的比例和尺寸。

在所述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运行前,所述内筒1和外筒2与顶盖3和底座4均密封连接,不渗漏絮凝物和清水,所述滤袋5固定在内筒1内,不渗漏絮凝物,出泥管6的管口被密封,不渗漏絮凝物和清水。运行开启后,泥水通过所述进水口输入滤袋5内,滤袋5内的泥水越积越多,泥水在压强和自重的作用下通过滤袋5迅速向四周进行分离,固体絮凝物留在滤袋5内,清水透过滤袋5渗流至外筒2与滤袋5之间的空间内,并通过清水出水口21排出。当运行一段时间后,滤袋5内的絮凝物量增多,在需要进行清理时,使所述进水口停止输入泥水,打开出泥管6的管口,此时大部分的絮凝物会在自重的作用下从出泥管6流出,小部分未流出的絮凝物,通过向所述进水口注入清水对滤袋5进行冲洗,使得所述小部分的絮凝物排出。当工作一段时间后,滤袋5的过滤效果变差或滤袋5破损时,导致清水出水量减少或水质越来越浑浊,此时需要对滤袋5进行更换,首先打开出泥管6上的管口,将大部分絮凝物排出,再拆卸下顶盖3和底座4,然后将外筒2移开,露出其余部分,再从内筒1上取下出泥管6,最后对滤袋5进行更换和清理剩余絮凝物,完成滤袋5的更换后,再将所述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重新安装,启动运行,保证了滤袋5的过滤效果,提高污水处理的工作效率,实现了所述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循环重复利用。

本实用新型中的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装置灵活方便,可以拆卸组装,减少了传统沉淀池的占地面积,降低了沉淀池的建造及拆除费用,采用滤袋的设计,加快了泥水分离的速度。

实施例二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内筒1和外筒2的顶部与所述顶盖3可拆卸连接,所述内筒1和外筒2的底部与所述底座4可拆卸连接,所述出泥管6与所述内筒1和外筒2之间可拆卸连接,所述可拆卸连接为用螺纹连接、卡扣连接或铰链连接,便于装置的安装、拆卸和清理。

本实施例中,所述可拆卸连接的方式均采用螺纹连接,如图1所示,所述内筒1与顶盖3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7、与底座4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8,所述外筒2与顶盖3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9、与底座4设有相互配合的螺纹10,所述出泥管6的两端均设有外螺纹,所述外筒2与出泥管6连接处设有螺帽盖11,所述内筒1与出泥管6连接处设有螺帽12,所述螺帽12固定在所述内筒1上。在所述装置运行前,所述内筒1、外筒2与顶盖3、底座4通过螺纹7、螺纹8、螺纹9、螺纹10拧紧,所述螺帽盖11与所述出泥管6的外螺纹连接将出泥管6贴近外筒2的外壁拧紧,所述螺帽12与所述出泥管6的外螺纹连接将出泥管6贴近内筒1的外壁拧紧,当需要清理所述滤袋5内的絮凝物时,拧开所述螺帽盖11,排出絮凝物,这种采用螺纹连接的方式,使得装置安装、拆卸更加便捷,且装置密封效果更佳。

实施例三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螺纹连接处均设有密封橡胶圈,即螺纹7、螺纹8、螺纹9、螺纹10及出泥管6两端的外螺纹上均设有密封橡胶圈,所述密封橡胶圈的尺寸大小与所述螺纹的直径大小相一致,使内筒1与顶盖3和底座4之间、外筒2与顶盖3和底座4之间、出泥管6与内筒1和外筒2之间的密封效果更好,从而来保证其不渗漏清水或絮凝物。

实施例四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所述外筒2为透明的外筒2,即筒体的材料可为透明PVC塑料,使使用者能及时观察到絮凝物的沉淀量和滤袋5的过滤效果,以便及时处理滤袋5内的絮凝物,也能及时防止因滤袋5过滤效果变差导致清水出水口21堵塞而影响污水处理效率。

实施例五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所述外筒2的外壁上设有起吊环22、起吊环23,所述起吊环22和起吊环23对称分布在外筒2的两侧,为了方便外筒2的安装和起吊。所述起吊环的数量不仅仅限于1对数量,也可为2对或其他数量。

实施例六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所示,还包括泥水进水管13,所述泥水进水管13与所述进水口密封连接,两者通过密封螺纹紧密连接,不渗漏泥水,使泥水通过泥水进水管13送至滤袋5内,受到压强作用,使得泥水加速过滤分离。

实施例七

如上所述的一种筒式泥水过滤分离装置,本实施例与其不同之处在于,所述清水出水口21连接任一长度的管道,用于将清水输送至指定的排放点,在所述清水出水口21设有过滤纱布,使得从滤袋5过滤下来的清水在排出外筒2前进行二次过滤,使泥水更好的被过滤处理,从而使清水更好的被回用。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方法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补充,这些改进和补充也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