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3845976阅读:212来源:国知局
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过滤装置,尤其涉及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



背景技术:

工业上对于固液分离,常使用板框式过滤器来回收其中的固体物质,或收集过滤后的滤液。然而,传统板框式过滤器,由于其滤板分为滤板和滤框两部分,且为不锈钢材质,在安装或拆卸清洗时,要一层层地对齐叠起,具有一定的繁锁性。因此,拆卸清洗和重新安装时的工时较长,过滤器不能立即重新投入生产,停机时间长,大大影响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在保证过滤功能的基础上,方便安装和拆卸清洗,以提高生产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包括多个一体式构造的滤板;

所述滤板上端面凸设有定位凸台,定位凸台内还设有贯穿所述滤板及定位凸台的贯穿孔,该贯穿孔的内壁沿周向等距排布有定位齿;

所述滤板下端面凸设有第一包围壁,其内径大于所述定位凸台的外径;

还包括设于每个滤板间的环形滤纸,所述多个具有贯穿孔的滤板和滤纸依次套设在一定位杆外,下一层滤板的定位凸台插入上一层滤板的第一包围壁内,所述定位杆的外壁与所述定位齿导向配合;滤板和滤纸叠起后形成滤芯。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围壁的内壁还径向向内凸设有多个定位筋;滤板叠起时,定位凸台的外壁与所述定位筋配合。

一实施例中:所述滤芯外还设有主筒体,主筒体和滤芯间形成原液引入腔;

所述滤板的周缘向下延伸形成第二包围壁,二者与滤板下端面形成一凹腔;

所述凹腔与其下层滤纸包围形成原液过滤室,滤板上端面与其上层滤纸形成滤液引流室,该滤液引流室与原液保持隔绝;所述贯穿孔与第一包围壁形成一阶梯孔,滤板叠起后,所述阶梯孔相互连通形成滤液引出通道;

所述第一包围壁设有第一通流孔,第二包围壁设有第二通流孔;第一通流孔流体连通滤液引流室和滤液引出通道;第二通流孔流体连通原液引入腔和原液过滤室。

一实施例中:滤板上端面设有多个与第一通流孔分别对应连通的径向引流槽,该径向引流槽构成滤液引流室的部分。

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包围壁和第二包围壁间,还一体成型有多个与径向引流槽分别对应的辐条,在辐条与第一包围壁的连接处的背面设有所述的第一通流孔;径向引流槽在其深度方向延伸到辐条内部,以通过辐条连通到对应的第一通流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滤板上端面还包括多个周向引流槽,该多个周向引流槽呈同心圆排布,且与每个径向引流槽交叉;周向引流槽的深度小于径向引流槽的深度。

一实施例中:所述滤板在定位凸台外设有第一密封槽,在上端面的周缘设有第二密封槽,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

所述第一、第二包围壁的末端平齐,滤板叠起后,该第一、第二包围壁的末端分别挤压对应的密封圈以实现滤液引流室的密封。

一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杆为中空构造,且其周壁设有多个贯穿的通流孔。

一实施例中:所述滤板采用聚丙烯注塑成型

相较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提供的过滤器具有以下优势:

采用塑料材质的单一层滤板,其上下端均设有导向定位装置,从而实现单一滤板的双向定位,因而大大简化的滤芯组装和拆卸的效率,减少了停机周期,实现生产效率的提升;且使用多个单层滤板的上下端面叠起后相互配合,实现过滤功能,结构紧凑,设计巧妙。

附图说明

图1为滤芯压紧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滤芯压紧后的剖视图;

图3为单层滤板的立体示意图,并示出了其上端面;

图4为单层滤板的立体示意图,并示出了其下端面;

图5为单层滤板的剖视图;

图6为两层滤板叠起时的剖视图;

图7为图6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8为过滤器的正视图;

图9为过滤器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9,一种复合滤板过滤器,包括过滤器主体及辅助设备。所述过滤器主体包括外部的主筒体和固设于其内的滤芯1,主筒体和滤芯间构成原液引入腔11。

所述滤芯包括多个一体式构造的滤板2,本实施例中,滤板采用聚丙烯通过模具注塑一体成型,且为圆盘形构造。在相邻滤板间还设有环形滤纸3,多层滤板与滤纸交替排布并叠起后,通过机械压紧的方式形成该滤芯。

具体结构中,所述滤板2上端面凸设有定位凸台21,定位凸台内还设有贯穿孔,所述贯穿空贯穿所述滤板及定位凸台,该贯穿孔的内壁沿周向等距排布有定位齿211。所述滤板2下端面凸设有内外排布的第一包围壁22和第二包围壁23,第一包围壁的内径大于定位凸台的外径。

在滤板2与滤纸3叠起形成滤芯1的具体操作过程中,下层的滤板2通过所述贯穿孔套设在一定位杆4外,随后将其上层的滤纸3也套设在该定位杆外,再将上层的滤板2以同样的方式套入定位杆4,如此循环。这样,下一层滤板的定位凸台21可插入上一层滤板的第一包围壁22内,且通过所述定位齿211所述定位杆4的外壁导向配合,该多个滤板可沿着该定位杆4导向叠起,无需人工去精确对准每一层滤板的轴线。

本实施例中,所述定位杆4为中空构造,且其周壁设有多个贯穿的通流孔。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包围壁22的内壁还径向向内凸设有多个定位筋221;滤板叠起时,定位凸台21的外壁与所述定位筋221贴合以起到限位作用,使得下层滤板可以更容易的插入上层滤板。

所述第一包围壁22、第二包围壁23与滤板下端面形成一环形凹腔,该环形凹腔与其下层滤纸3包围形成原液过滤室24,滤板上端面与其上层滤纸3形成与原液保持隔绝的滤液引流室25。所述贯穿孔与第一包围壁22形成一阶梯孔,滤板叠起后,所述阶梯孔相互连通形成滤液引出通道26,该滤液引出通道贯穿该滤芯的中部。

所述第一包围壁22设有第一通流孔222,第二包围壁23设有第二通流孔231,该第一、第二通流孔分别贯穿对应的包围壁。所述第一通流孔222流体连通滤液引流室25和滤液引出通道26,第二通流孔231流体连通原液引入腔11和原液过滤室24。

下面将该过滤器的工作过程阐述如下:原液经加压后进入主筒体内的原液引入腔11,随后通过每层滤板2上的第二通流孔231进入该层的原液过滤室24,此时原液透过滤纸3的过滤作用,形成过滤液并穿过滤纸,而原液中需被过滤的物质残留在滤纸上。进一步的,滤液穿过滤纸后进入到下一层滤板2的滤液引流室25内,经其引导后通过下一层的第一通流孔222进入到滤液引出通道26,随后排出主筒体。

所述第一通流孔222和第二通流孔231的数量为多个,且分别沿第一、第二包围壁等距排布。所述滤液引流室25包括多个与第一通流孔222分别对应连通的径向引流槽251,该径向引流槽凹设在滤板2的上端面。径向引流槽251承接从滤纸中透过的滤液,并将其引导至第一通流孔222。

一实施例中,在第一、第二包围壁间,在滤板2的下端面一体成型有多个与径向引流槽251分别对应的辐条27,所述辐条的厚度不大于原液过滤室24的高度,在辐条与第一包围壁22的连接处的背面设有所述的第一通流孔222。所述径向引流槽251在其深度方向延伸到辐条内部,即径向引流槽251有一部分位于该辐条27内,以通过辐条连通到对应的第一通流孔222。通过以上设计,可使第一、第二包围壁间的滤板厚度可大大减小,因而简化了滤板材料的用量,更好的,原液过滤室24的体积因此增大,因而增大滤芯的过滤速度。此外,该辐条相当于支撑筋条,可增强滤板结构强度。

优选的,所述滤液引流室25还包括多个周向引流槽252,该周向引流槽凹设在滤板2的上端面。所述多个周向引流槽252呈同心圆排布,且与每个径向引流槽251交叉。周向引流槽252的深度小于径向引流槽,以使周向引流槽内的滤液可流向位于更低处的径向引流槽251,即将滤液归集至径向引流槽,起到均匀引流滤液,增大过滤液流量的作用。

所述滤板2在定位凸台21外还设有第一密封槽281,所述滤板上端面的周缘设有第二密封槽282,密封槽内设有密封圈。最好,所述第一、第二包围壁的末端平齐,滤板叠起后,该第一、第二包围壁的末端分别挤压对应的密封圈以实现滤液引流室的密封。

所述辅助设备包括滤由上压板51、下压板52、螺杆53及压帽54形成的滤芯压紧装置。所述上、下压板设于滤芯1的两端,所述螺杆穿过中空的定位杆4,两端延伸至穿出所述上、下压板,并分别与所述压帽54和设于下压板下方的底座6螺纹连接,以此将所述多个滤板2和滤纸3机械压紧。

所述底座6通过螺栓固定在一工作台上。底座上至少设有连通原液引入腔11的原液入口和连通滤液引出通道26的滤液出口。工作台下方设有对应该原液入口和滤液出口的流体接管,其中所述原液入口接管与一增压泵连接,该增压泵将原液加压送入主筒体内。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其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