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生化试剂瓶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78691发布日期:2018-06-02 02:55阅读:5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生化试剂瓶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医学检验及诊断技术领域,更确切地说涉及一种用于盛放检测物质的试剂盒。



背景技术:

目前,市场上主流的试剂瓶存在以下两点问题:1)在如夏季的极端环境下,由于生化试剂瓶瓶壁较薄,易受到外界温度的影响,从而降低试剂的稳定性和性能。2)目前主流的生化试剂瓶设计生化试剂瓶较为单一,往往不适合所有试剂规格,造成试剂残余量较大,死体积明显,增加生产成本,造成有些客户的用户体验不佳。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适用于多种试剂规格,且试剂残留量均较少,且受外界温度因素影响较少的生化试剂瓶。

为达到上述目的,提供一种生化试剂瓶,包括外瓶体和内瓶体,

所述的外瓶体包括上盖和外壳,外壳内设有空腔,外壳空腔的底部设有卡座,所述上盖可拆卸地固定在外壳上;

所述的内瓶体包括内瓶颈和瓶身,内瓶体套设于外瓶体内,所述瓶身底部与卡座卡合,内瓶颈穿过上盖。

本实用新型采用内瓶体和外瓶体套设的结构,外瓶体用于适配全自动生化仪的试剂仓位,而内瓶体用于盛放生化试剂,可以根据实际所需体积选择不同型号的内瓶体。内瓶体设置于外瓶体内可具有一定的隔离作用,并且根据适用体积选择内瓶体又通过外瓶体适配实际仓位,既可以标准化处理全自动生化仪,使得不需要根据不同的体积的试剂瓶设计仓位;又可以减少残余,避免用量少的体积用大体积试剂瓶盛放造成浪费。为满足套设并考虑到稳定的因素,本实用新型的内、外瓶体通过两个卡接关系进行连接,分别是外瓶体的上盖与内瓶体的内瓶颈的套设以及外瓶体内腔的底座与内瓶体瓶身的卡合,通过两个卡接关系增强稳定性,避免套设结构中容易脱离的缺陷。并且为实现内瓶体的装载过程,外瓶体的上盖与外壳可进行拆卸。安装时外壳和上盖之间可形成空腔,分离时,顶部具有空间供内瓶体放入或取出。

可变的内套瓶,同时可以给不同规格试剂提供了不同的选择,同时解决了大规格包装试剂的死体积较大问题。

外部瓶体与内套瓶体之间有一定的空气隔层,在夏季的极端气温下,可以有效的缓解温度对试剂稳定性的影响。

卡座可与外壳一体成型,或者固定在外壳空腔底部。

优选的,包括瓶盖与所述内瓶颈连接。

在另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外瓶体的上盖上设有外瓶颈,所述的内瓶颈套设于外瓶颈内部。

通过内瓶颈和外瓶颈的套管结构能够更为有利地进行固定。

优选的,包括瓶盖与所述外瓶颈连接。

瓶盖与内瓶颈或外瓶颈之间可通过螺纹连接。

上盖与外壳之间的可拆卸连接可用多种机械领域常用的方式,例如螺纹或者过盈地套合。

优选的,所述的上盖上设有上扣件,所述的外壳内的相应位置设有下扣件,上扣件与下扣件可扣合。

上扣件和下扣件属于卡扣连接结构,由于卡扣是由于突出部和凹陷部卡合的,因此上扣件可为突出部或凹陷部,对应地,下扣件则为凹陷部或突出部。

优选的,所述卡座内有凹槽,所述的瓶身底部嵌合在凹槽内。

优选的,所述的瓶身底部的纵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的凹槽形状与瓶身底部形状相应。

瓶身底部的纵截面为倒三角形,包括两个具有一定斜度的底面,则凹槽的截面也为倒三角形。

瓶身底部若为锥形也是截面为倒三角形的一种特例,则凹槽则也具有锥形槽。

内套瓶底部采用倒三角设计,截面积逐步变小,可以明显底部的试剂死体积。

优选的,所述的瓶身内腔底部各面之间通过圆弧连接过渡。

若瓶身底部包括两个倾斜底面和侧壁,则侧壁与倾斜底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并且两底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若瓶身底部为锥形,则底部各面为锥面和侧面,则锥面的锥头为圆弧过渡,且锥面与侧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优选的,所述的凹槽设于内瓶颈的中心线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解决了不同试剂规格死体积较大的问题,可以有效减少试剂的浪费,降低生产成本。使用内套瓶体,可以有效缓解在冬季的极端气温下的运输影响,提高试剂稳定性。

应理解,在本实用新型范围内中,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各技术特征和在下文(如实施方式)中具体描述的各技术特征之间都可以互相组合,从而构成新的或优选的技术方案。限于篇幅,在此不再一一累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试剂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A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3为图1中B-B的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图4为图1中A-A的另一实施例的截面图;

其中:

1-外瓶体

11-上盖

111-上扣件

12-瓶身

121-下扣件

13-底座

14-外瓶颈

2-内瓶体

21-内瓶颈

3-瓶盖

具体实施方式

术语解释:

R1、R2试剂瓶:目前市场上生化仪牌子有很多,使得市面上生化分析仪的试剂盘通常使用R1试剂瓶和R2试剂瓶,通常把较大容量试剂瓶称之为R1试剂瓶,而把较小容量试剂瓶称之为R2试剂瓶。R1试剂瓶,通常瓶体容积为70ml,试剂瓶的形状为截面为等边梯形的柱状结构,试剂瓶的前边沿与后边沿相互平行,后边沿长于前边沿。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试剂瓶一般置入圆盘形生化仪的卡槽内,瓶体长度方向沿径向排布,类似于扇形分布,因此宽度通常是指与径向方向相垂直的试剂瓶方向。R2试剂瓶的形状与R1试剂瓶类似,通常瓶体容积为20ml,其相较于R1试剂瓶较为短。

死体积:由进样器进样口到检测器流动池未被固定相所占据的空间,一般60ml规格瓶的残留死体积的为3-4毫升。

一种如图1所示的生化试剂瓶,包括外瓶体1、内瓶体2和瓶盖3,内瓶体2套设在外瓶体1内,瓶盖3用以封闭和扣合。外瓶体1为生化仪适配的R1试剂瓶或R2试剂瓶的形状相同。内瓶体2则对形状没有特殊要求。

外瓶体1包括上盖11和外壳12,外壳12内设有空腔,外壳空腔的底部设有卡座13,卡座13与外壳体可为一体成型,如图4所示,也可以是两个部件固定连接,如图2、3所示。卡座13内有凹槽。凹槽设于内瓶颈的中心线上。上盖11上设有上扣件111,所述的外壳12内的相应位置设有下扣件121,上扣件111与下扣件121可扣合。上扣件111和下扣件121属于卡扣连接结构,由于卡扣是由于突出部和凹陷部卡合的,因此上扣件可为突出部或凹陷部,对应地,下扣件则为凹陷部或突出部。

内瓶体2包括内瓶颈21和瓶身,瓶身底部与卡座13卡合,内瓶颈21穿过上盖11。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3所示,上盖11设有孔,内瓶颈21直接穿过上盖11的孔,具有一定的限位作用,在这种结构下,瓶盖3与内瓶颈21连接。在另一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上盖11的上设有外瓶颈14,内瓶颈21与外瓶颈14套接,通过内瓶颈和外瓶颈的套管结构能够更为有利地进行固定。在这种情况下,瓶盖3与外瓶颈14进行连接。通过与外壳的卡扣结构,进行连接和固定,以适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的试剂仓位。

采用内瓶体2和外瓶体1套设的结构,外瓶体1用于适配全自动生化仪的试剂仓位,而内瓶体2用于盛放生化试剂。由于外瓶体1位可分离结构,用于安装内瓶体后的固定装置。内瓶体形状没有严格限定,可以根据实际所需体积选择不同型号的内瓶体,例如20ml、40ml、60ml。外部瓶体与内套瓶体之间有一定的空气隔层,在夏季的极端气温下,可以有效的缓解温度对试剂稳定性的影响。并且根据适用体积选择内瓶体又通过外瓶体适配实际仓位,既可以标准化处理全自动生化仪,使得不需要根据不同的体积的试剂瓶设计仓位;又可以减少残余,避免用量少的体积用大体积试剂瓶盛放造成浪费。

为满足套设并考虑到稳定的因素,本实用新型的内、外瓶体通过两个卡接关系进行连接,分别是外瓶体的上盖与内瓶体的内瓶颈的套设以及外瓶体内腔的底座与内瓶体瓶身的卡合,通过两个卡接关系增强稳定性,避免套设结构中容易脱离的缺陷。并且为实现内瓶体的装载过程,外瓶体的上盖与外壳可进行拆卸。安装时外壳和上盖之间可形成空腔,分离时,顶部具有空间供内瓶体放入或取出

如图2、3所示瓶身底部的纵截面为倒三角形,所述的凹槽形状与瓶身底部形状相应。包括两个具有一定斜度的底面,则凹槽的截面也为倒三角形。内套瓶底部采用倒三角设计,截面积逐步变小,可以明显底部的试剂死体积。所述的瓶身内腔底部各面之间通过圆弧连接过渡。瓶身底部包括两个倾斜底面和侧壁,则侧壁与倾斜底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并且两底面之间通过圆弧过渡。

实验1

分别在通用R1试剂瓶R2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中,加入20ml、40ml、60ml的装量,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上进行测试,分别计算可检测的测试数和报警后的残余体积。

表1各试验瓶装量后的残余量

结果:通过表1可以看出,以通用瓶R1(60ml)为例,与本发明的新型瓶在同样上机条件下,进行的试剂取样后残留量的对比结果。在进行同规格同样的装量后,新型瓶的三个规格通过取样剩余量和死体积率明显低于原通用瓶。(不论体积装多少,同一种设计的瓶子,其死体积基本是相同的)但对设计进行结构改造后,同样的瓶子,死体积明显降低,比如20ml瓶,残余量减小了近一半。降低的检测以及研发的成本。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可以明显增大可测试数,减少试剂的残余体积。且三者内套瓶的可测试数及残余体积基本一致。本实施例中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的试剂,可以明显减少试剂的浪费,减少试剂残余体积。

实验2

以加入TBA试剂为例,分别在通用R1、R2试剂瓶及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中,加入相同体积的试剂,分成两组,置于-10℃观察24小时考察试剂置于不同试剂瓶内的试剂极端温度下稳定性。

结果发现,在24小时内,通用试剂瓶R1、R2内的溶液凝固,无法进行取样,而本使用新型的试剂瓶内的溶剂状态基本不变,保持了良好的流动性。

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的试剂,热稳定性均好于通用的R1试剂瓶。所以使用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剂瓶可以缓解夏天极端温度下的试剂稳定性。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所述,任何熟悉本领域技术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公开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