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32640阅读:720来源:国知局
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固液混合装置,特别涉及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属于复配减水剂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在复配外加剂时,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先将定量的液体状外加剂投入到搅拌锅中,然后升温至50℃左右,再投入定量的粉状固体型外加剂,经较长时间的搅拌,经检测粉状固体物充分溶解后,复配工作才算完成。如果粉状固体未充分溶解还需要添加液体状外加剂,直至检测通过。这样的操作过程不但工作效率低下,而且复配的生产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以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

为实现前述实用新型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包括: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包括:液体原料储存装置、粉体原料进料装置、进料管、自吸泵以及成品储存装置,所述液体原料储存装置和粉体原料进料装置通过一V形进料管连接,所述V形进料管的下端设置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复数个辊轴,所述辊轴上设置有复数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能够以所述辊轴为轴转动,所述混合腔通过一螺旋状料管与自吸泵连接,所述自吸泵连接有驱动机构,且所述自吸泵内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自吸泵出口处连接一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连接成品储存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原料储存装置以及粉体原料进料装置与V形进料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为漏斗状结构,所述辊轴设置于靠近混合腔出料口的一端。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片为弧形搅拌叶片。

进一步的,所述粉体原料进料装置为漏斗状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包括: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通过V形进料管连接液体原料和粉体原料储存装置,在V形进料口下部设置混合腔,腔内设置搅拌叶片,当待混合物料与搅拌叶片接触,可以使搅拌叶片转动,从而使物料能够进行初步混合,且不需要提供动力源;并且设置的螺旋状料管可以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合,增加混合的质量。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典型实施案例中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中混合腔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说明:1-液体原料储存罐,11-控制阀,2-粉体原料进料装置,21-控制阀,3-混合腔,41-辊轴,42-搅拌叶片,5-自吸泵,6-电机,7-成品储存罐,101-V形进料管,102-螺旋状料管,103-出料管。

具体实施方式

鉴于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本案发明人经长期研究和大量实践,得以提出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将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包括:液体原料储存装置、粉体原料进料装置、进料管、自吸泵以及成品储存装置,所述液体原料储存装置和粉体原料进料装置通过一V形进料管连接,所述V形进料管的下端设置有混合腔,所述混合腔内设置有复数个辊轴,所述辊轴上设置有复数个搅拌叶片,所述搅拌叶片能够以所述辊轴为轴转动,所述混合腔通过一螺旋状料管与自吸泵连接,所述自吸泵连接有驱动机构,且所述自吸泵内设置有螺旋叶片,所述自吸泵出口处连接一出料管,所述出料管的另一端连接成品储存装置。

进一步的,所述液体原料储存装置以及粉体原料进料装置与V形进料管的连接处设置有控制阀门。

进一步的,所述混合腔为漏斗状结构,所述辊轴设置于靠近混合腔出料口的一端。

进一步的,其特征在于:所述搅拌叶片为弧形搅拌叶片。

进一步的,所述粉体原料进料装置为漏斗状结构。

如下将结合附图对该技术方案、其实施过程及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请参阅图1,一种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包括:液体原料储存罐1、粉体原料进料装置2、自吸泵5以及成品储存罐7,液体原料储存罐1和粉体原料进料装置2通过一V形进料管101连接,在液体原料储存罐1、粉体原料进料装置2与V形进料管101的连接处分别设置有控制阀11、21,V形进料管的下端连接漏斗状的混合腔3,混合腔内设置有复数个辊轴41,辊轴上设置有复数个弧形搅拌叶片42,搅拌叶片42能够以辊轴41为轴转动,当物料进入混合腔,在物料的冲击下,搅拌叶片能够转动,搅拌叶片的转动能够使物料能够得到更好的混合,混合腔3下部通过一螺旋状料管102与自吸泵5连接,自吸泵由电机6驱动,且自吸泵5内设置有螺旋叶片,物料经自吸泵充分混合后经过出料管103进入成品储存罐7中。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改良的固液混合共溶装置,通过V形进料管连接液体原料和粉体原料储存装置,在V形进料口下部设置混合腔,腔内设置搅拌叶片,当待混合物料与搅拌叶片接触,可以使搅拌叶片转动,从而使物料能够进行初步混合,且不需要提供动力源;并且设置的螺旋状料管可以使物料更加充分的混合,增加混合的质量。

应当理解,上述实施例仅为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及特点,其目的在于让熟悉此项技术的人士能够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并不能以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凡根据本实用新型精神实质所作的等效变化或修饰,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