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血清混匀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488795阅读:14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血清混匀装置,属于牛血清分离设备领域。



背景技术:

牛血清是细胞培养中用量最大的天然培养基,含有丰富的细胞生长必须的营养成份,常用于动物细胞的体外培养,具有极为重要的功能。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大容量采血瓶采集牛血后,将牛血分离获得牛血清。现有技术中,一般采用机械搅拌带动玻璃珠和血液混合、旋转,使玻璃珠与血液充分接触激活纤维蛋白的析出。在玻璃珠搅拌过程中,玻璃珠容易因碰撞产生玻璃粉末及碎片,过滤不干净容易影响血液质量。牛血清采集后为防止血清产生沉淀,成分发生变化,需对血清进行混合均匀,为下一步制备做准备。现有技术中的血清混匀装置中采用慢速搅拌的方式或者慢速摇晃的方式进行混匀操作,这样的方式混匀效率较低,进行混匀较难将沉淀于下部的血清与上部血清混合均匀,混匀效果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血清混匀装置一般采用慢速搅拌或者慢速摇晃的方式进行混匀操作,这样的方式混匀效率较低,进行混匀较难将沉淀于下部的血清与上部血清混合均匀,混匀效果差”的问题,提供一种血清混匀装置。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血清混匀装置,包括血清混匀罐体,血清混匀罐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血清灌注口,血清灌注口的上设置有封口塞;所述血清混匀罐体内设置有内部旋转管,内部旋转管的端部穿过血清混匀罐体的上端面并与血清混匀罐体的上端面旋转连接;所述血清混匀罐体的下端连接有下部循环管,下部循环管与血清混匀罐体联通;下部循环管连接有上部循环管,上部循环管上设置有加压泵体,上部循环管的端部插接于内部旋转管内并与内部旋转管转动连接;所述内部旋转管上设置有若干通孔,内部旋转管内设置有旋转桨叶。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下部的血清流入到下部循环管内,通过加压泵体的加压将血清通过上部循环管导入到内部旋转管内,通过血清的加压冲击旋转桨叶使得内部旋转管获得旋转的动力,从而在血清流过时内部旋转管能够旋转,并在旋转过程中使血清通过通孔流入到血清混匀罐体内各处,通过这种方式将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下部的血清循环导入到血清混匀罐体内由上至下的各处,使血清混匀罐体内的血清得以混匀。此种操作方式相对于慢速搅拌的方式或者慢速摇晃的方式,能够使得下部沉淀的血清被输送到血清混匀罐体内上部,混匀效果较好。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内部旋转管设置于血清混匀罐体内的部分连接有若干辅助管体,辅助管体与内部旋转管联通。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增加了辅助管体,使得通过内部旋转管流出的血清能够被输送到离内部旋转管外部侧壁更远的地方,提高混匀效果,加快混匀速度。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辅助管体的轴线与内部旋转管的轴线呈锐角夹角,辅助管体的端部开口朝向血清混匀罐体内部上端面。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辅助管体的轴线与内部旋转管的轴线呈锐角夹角,在血清离开辅助管体时,血清在惯性的作用下先向上流动一段后在向下流动,使得血清能够与血清混匀罐体内上部的血清的接触增加,进一步提高混匀效果。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血清混匀罐体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套管,内部旋转管上套接有旋转轴承,旋转轴承的外环面与密封套管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套管的上端内侧与内部旋转管之间旋转密封,密封套管的下端内侧与内部旋转管之间旋转密封。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上部循环管外壁与内部旋转管内壁之间旋转密封。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血清混匀罐体的下端面为锥形,下部循环管的端部与血清混匀罐体的下端面的锥形顶端连接。

血清混匀罐体的下端面为锥形有利于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内部下段的沉淀血清更加容易流出。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下部循环管上设置有稳压阀。

通过稳压阀控制血清的压力,防止血清压力过高。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上部循环管外壁与血清混匀罐体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支架杆。

支撑支架杆提高上部循环管的牢固度,防止因上部循环管的震动使得上部循环管与内部旋转管之间的旋转密封装置失效。

优化的,上述血清混匀装置,所述血清混匀罐体的内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扰流板。

扰流板使得血清混匀罐体内的血清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局部涡流,提高血清混匀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它能克服现有技术的弊端,结构设计合理新颖。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下部的血清流入到下部循环管内,通过加压泵体的加压将血清通过上部循环管导入到内部旋转管内,通过血清的加压冲击旋转桨叶使得内部旋转管获得旋转的动力,从而在血清流过时内部旋转管能够旋转,并在旋转过程中使血清通过通孔流入到血清混匀罐体内各处,通过这种方式将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下部的血清循环导入到血清混匀罐体内由上至下的各处,使血清混匀罐体内的血清得以混匀。此种操作方式相对于慢速搅拌的方式或者慢速摇晃的方式,能够使得下部沉淀的血清被输送到血清混匀罐体内上部,混匀效果较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的技术特点。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本实用新型为一种血清混匀装置,包括血清混匀罐体1,血清混匀罐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血清灌注口2,血清灌注口2的上设置有封口塞3;所述血清混匀罐体1内设置有内部旋转管6,内部旋转管6的端部穿过血清混匀罐体1的上端面并与血清混匀罐体1的上端面旋转连接;所述血清混匀罐体1的下端连接有下部循环管4,下部循环管4与血清混匀罐体1联通;下部循环管4连接有上部循环管5,上部循环管5上设置有加压泵体7,上部循环管5的端部插接于内部旋转管6内并与内部旋转管6转动连接;所述内部旋转管6上设置有若干通孔61,内部旋转管6内设置有旋转桨叶62。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1下部的血清流入到下部循环管4内,通过加压泵体7的加压将血清通过上部循环管5导入到内部旋转管6内,通过血清的加压冲击旋转桨叶62使得内部旋转管6获得旋转的动力,从而在血清流过时内部旋转管6能够旋转,并在旋转过程中使血清通过通孔61流入到血清混匀罐体1内各处,通过这种方式将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1下部的血清循环导入到血清混匀罐体1内由上至下的各处,使血清混匀罐体1内的血清得以混匀。此种操作方式相对于慢速搅拌的方式或者慢速摇晃的方式,能够使得下部沉淀的血清被输送到血清混匀罐体1内上部,混匀效果较好。

所述内部旋转管6设置于血清混匀罐体1内的部分连接有若干辅助管体8,辅助管体8与内部旋转管6联通。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增加了辅助管体8,使得通过内部旋转管6流出的血清能够被输送到离内部旋转管6外部侧壁更远的地方,提高混匀效果,加快混匀速度。

所述辅助管体8的轴线与内部旋转管6的轴线呈锐角夹角,辅助管体8的端部开口朝向血清混匀罐体1内部上端面。

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中,辅助管体8的轴线与内部旋转管6的轴线呈锐角夹角,在血清离开辅助管体8时,血清在惯性的作用下先向上流动一段后在向下流动,使得血清能够与血清混匀罐体1内上部的血清的接触增加,进一步提高混匀效果。

所述血清混匀罐体1的上端面上设置有密封套管9,内部旋转管6上套接有旋转轴承11,旋转轴承11的外环面与密封套管9内壁过盈配合;所述密封套管9的上端内侧与内部旋转管6之间旋转密封,密封套管9的下端内侧与内部旋转管6之间旋转密封。

所述上部循环管5外壁与内部旋转管6内壁之间旋转密封。

所述血清混匀罐体1的下端面为锥形,下部循环管4的端部与血清混匀罐体1的下端面的锥形顶端连接。

血清混匀罐体1的下端面为锥形有利于沉淀于血清混匀罐体1内部下段的沉淀血清更加容易流出。

所述下部循环管4上设置有稳压阀10。

通过稳压阀10控制血清的压力,防止血清压力过高。

所述上部循环管5外壁与血清混匀罐体1上端面之间设置有若干支撑支架杆12。

支撑支架杆12提高上部循环管5的牢固度,防止因上部循环管5的震动使得上部循环管5与内部旋转管6之间的旋转密封装置失效。

所述血清混匀罐体1的内部侧壁上设置有若干扰流板13。

扰流板13使得血清混匀罐体1内的血清在流动过程中产生局部涡流,提高血清混匀效果。

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本实用新型也并不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作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