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水力旋流混合器,应用于水处理、化工、生物等领域的混合。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过程和水处理领域中,都需要液体混合装置,以完成混凝、沉淀、溶解、中和、稀释等物理或化学反应。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完成两种液体的混合主要靠反应釜搅拌混合,这种混合方式存在功耗高、设备体积大、造价高、混合不均匀、不易实现连续生产等技术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混合均匀、结构简单、功耗低或无功耗、可连续生产的混合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水力旋流混合器,以解决目前工业生产过程中混合设备功耗高、设备体积大、造价高、混合不均匀、不易实现连续生产等问题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的。
一种水力旋流混合器,包括筒体、进水管、加药口、出料口、以及所述筒体内与筒体轴线同轴的中心管,所述出料口位于中心管的顶端,沿所述中心管的外壁轴向方向还依次分布有至少三个折流板,且由上至下相邻两折流板之间的间距变大;所述中心管的顶部伸出所述筒体的顶端,所述中心管与所述筒体的接触部位均为密封相连。
本实用新型在中心管上分布有多个折流板,且从上至下两相邻折流板之间的间距变大,可以使混合液在所述筒体内流速逐渐降低,混合均匀;所述间距的定义为两相邻折流板与中心管连接处的垂直距离,且该连接处在同一竖直投影位置上;间距变大指由上至下在同一竖直投影位置上的连接处的间距逐渐变大。所述折流板可以为环绕中心管向下的螺旋状板,也可以为具有折角的弯折板。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的外侧边缘距离筒体内壁3~5mm。
优选地,每个所述折流板为沿中心管外壁的螺旋状板,螺旋旋转的角度为360°;更加利用水力旋流。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有3~5个。具体折流板数量的选择可根据混合器待混物料量的多少进行调整。
优选地,所述筒体的底部还设有放空阀。
优选地,所述的折流板焊接在所述中心管上。
优选地,所述的中心管下部距离筒体底部10~800mm区域设有多个圆形开孔。混合液在所述筒体和中心管之间的区域流至筒体底部后,通过多个圆形开孔更好地进入中心管内,进一步混合,并从中心管顶部的出料口流出。
优选地,所述进水管与所述筒体上部的侧壁连通,所述加药口设在所述进水管的侧壁上。更优选地,所述进水管沿所述筒体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加药口与进水管垂直相连。
优选地,所述折流板与中心管连接处形成的螺旋角为15~3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提供了一种水力旋流混合器,结构简单、功耗低或无功耗、混合均匀、可连续生产,利于应用于水处理、化工、生物等领域的混合,应用前景广泛。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水力旋流混合器的内部结构。
图中:1、筒体;2、进水管;3、加药口;4、出料口;5、中心管;6、折流板;601、第一折流板;602、第二折流板;603、第三折流板;7、放空阀。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具体实施方式中提供了一种水力旋流混合器,包括筒体1、进水管2、加药口3、出料口4、以及所述筒体1内与筒体1轴线同轴的中心管5,所述出料口4位于中心管5的顶端,沿所述中心管5的外壁轴向方向还依次分布有至少三个折流板6,且由上至下相邻两折流板6之间的间距变大;所述中心管5的顶部伸出所述筒体1的顶端,所述中心管5与所述筒体1的接触部位均为密封相连。
加药口3和进水管2分别进料,混合液进入筒体1,依次沿多个折流板6进行旋流混合,且从上至下两相邻折流板之间的间距变大,可以使混合液在所述筒体1内流速逐渐降低,充分混合,再从中心管5底部进入,在中心管5中进一步混合均匀,最终由出料口4排出,本实用新型对混合液均匀混合,且可用于连续生产。
所述间距的定义为两相邻折流板6与中心管5连接处的垂直距离,且该连接处在同一竖直投影位置上;间距变大指由上至下在同一竖直投影位置上的连接处的间距逐渐变大。
所述折流板6可以为环绕中心管5向下的螺旋状板,也可以为具有折角的弯折板,都具有一定的引流作用。
下面通过具体的实施例子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优选的水力旋流混合器,包括筒体1、进水管2、加药口3、出料口4、中心管5、折流板6和放空阀7。所述进水管2沿所述筒体1上部侧壁的切线方向设置,所述加药口3与进水管2的侧壁垂直相连。通过加药口3和进水管2进入筒体1的混合液再依次流经多个所述折流板6。具体地,所述折流板6由上至下设有三个,分别为第一折流板601、第二折流板602和第三折流板603,均为焊接在所述中心管5上,所述折流板6的外侧边缘距离筒体1内壁3~5mm。并且,第一折流板601、第二折流板602之间的间距小于第二折流板602、第三折流板603之间的间距,使混合液在筒体3内流速逐渐降低。中心管5下部距离筒体1底部10~800mm区域设有多个圆形开孔。所述出料口4位于筒体1上方,所述放空阀7位于筒体1底部。
作为一种优选的实施方式,每个所述折流板6为沿中心管5外壁的螺旋状板,螺旋旋转的角度为360°,折流板6与中心管5连接处形成的螺旋角为15~30°;更加利用水力旋流混合。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创造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技术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