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钒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4512627阅读:52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钒反应罐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反应罐,特别涉及一种沉钒反应罐。



背景技术:

现有的反应罐,对于沉钒反应和搅拌不够充分,导致反应时间长,效率低下,并且出成品率低;

因此研发一种高效率,搅拌均匀,反应充分,出成品率高的反应罐是非常必要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提出一种沉钒反应罐。

为达到以上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沉钒反应罐,包括:内部带有容纳腔室的罐体、搅拌装置和与罐体内部腔室连通的反应液注入管;

搅拌装置包括:搅拌电机、搅拌轴、搅拌叶轮和混合导向叶轮;

搅拌电机固定于罐体顶部;

搅拌轴位于罐体内部腔室中心轴线位置向下延伸转动装配于罐体内部;

搅拌电机的输出轴与搅拌轴同步转动装配;

搅拌叶轮大于等于一个,固定于搅拌轴上,且搅拌叶轮与搅拌轴采用可拆卸连接;

混合导向叶轮固定于搅拌轴底部,且与搅拌轴为可拆卸连接;

混合导向叶轮为圆锥体,混合导向叶轮上表面设置有多根起始于椎体中心向边缘曲线延伸的导向凸起,每相邻两个导向凸起之间夹角由起始端向末端间距逐渐扩大;

罐体顶部设置有入料口,底部设置有出料口;

罐体位于搅拌叶轮下方罐体内壁为上方开口的半球状;

出料口设置于罐体底部中心位置,罐体底部设置有用于导出物料的出料管;

搅拌电机为无极调速电机;

罐体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内部温度的温度计。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反应物料由入料口,投入罐体内,然后启动搅拌电机同时驱动搅拌叶轮和混合导向叶轮旋转搅拌,此时配合罐体下部的半球状内壁,实现物料多向翻滚,增加混合程度。

上述说明仅是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本实用新型共2幅附图,其中: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混合导向叶轮结构示意图。

图中:1、罐体,1.1、入料口,1.2、出料口,1.3、出料管,2、搅拌装置,2.1、搅拌电机,2.2、搅拌轴,2.3、搅拌叶轮,2.4、混合导向叶轮,2.41、导向凸起,3、反应液注入管,4、温度计。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和图2所示的一种沉钒反应罐,包括:内部带有容纳腔室的罐体1、搅拌装置2和与罐体1内部腔室连通的反应液注入管3;

搅拌装置2包括:搅拌电机2.1、搅拌轴2.2、搅拌叶轮2.3和混合导向叶轮2.4;

搅拌电机2.1固定于罐体1顶部;

搅拌轴2.2位于罐体1内部腔室中心轴线位置向下延伸转动装配于罐体1内部;

搅拌电机2.1的输出轴与搅拌轴2.2同步转动装配;

搅拌叶轮2.3大于等于一个,固定于搅拌轴2.2上,且搅拌叶轮2.3与搅拌轴2.2采用可拆卸连接;

混合导向叶轮2.4固定于搅拌轴2.2底部,且与搅拌轴2.2为可拆卸连接;

混合导向叶轮2.4为圆锥体,混合导向叶轮2.4上表面设置有多根起始于椎体中心向边缘曲线延伸的导向凸起2.41,每相邻两个导向凸起2.41之间夹角由起始端向末端间距逐渐扩大;

罐体1顶部设置有入料口1.1,底部设置有出料口1.2;

罐体1位于搅拌叶轮2.3下方罐体内壁为上方开口的半球状;

出料口1.2设置于罐体1底部中心位置,罐体1底部设置有用于导出物料的出料管1.3;

搅拌电机2.1为无极调速电机;

罐体1上设置有用于检测内部温度的温度计4。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本实用新型,反应物料由入料口1.1,投入罐体1内,然后启动搅拌电机2.1同时驱动搅拌叶轮2.3和混合导向叶轮2.4旋转搅拌,此时配合罐体1下部的半球状内壁,实现物料多向翻滚,增加混合程度。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虽然本实用新型已以较佳实施例揭露如上,然而并非用以限定本实用新型,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范围内,当可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做出些许更动或修饰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但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做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