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溶肥生产用的自动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027782发布日期:2018-07-27 18:22阅读:214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水溶肥生产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用于水溶肥生产设备的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大量元素水溶肥是一种可以完全溶于水的多元复合肥料,它能迅速地溶解于水中,更容易被作物吸收,而且其吸收利用率相对较高。大量元素水溶肥可以应用于喷滴灌等设施农业,实现水肥一体化,达到省水省肥省工的效能。但由于成份含量的种类较多,要求各含量成份充分混合,现有螺旋扇叶式搅拌混合器工作中容易将粉状物料搅拌成球状颗粒,难以满足粉状或者细颗粒状大量元素水溶肥生产中的物料混合的要求。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 204952699 U、授权公告日为:2016年1月13日、专利名称为“大量元素水溶肥生产用均化混合器”公开了一种通过气泵和螺旋翅片便于混料,该专利的不足之处在于,进料管分别位于壳体的两端,通过螺旋翅片后经过位于壳体中间的文丘里管不便于两种肥料的混合。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水溶肥生产用的自动混合装置,通过混合腔体内的混合装置实现肥料混合均匀。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水溶肥生产用的自动混合装置,它包括壳体、设在壳体上并与壳体内腔连接的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和混料管,壳体内设有螺旋给料装置,它还包括混合腔体,所述混合腔体与混料管连接,所述混合腔体的底部设有出料斗;

所述混合腔体包括混合壳体和混合装置,混合装置包括搅拌装置和移动装置,所述搅拌装置设在混合壳体内部,所述移动装置设在混合壳体外部,所述移动装置带动搅拌装置相对于混合壳体移动。

进一步,所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棒和减速电机,所述减速电机的输出端与搅拌棒连接。

进一步,所述搅拌棒包括转轴和设在转轴中部的翅片,所述转轴的两端分别与混合壳体连接,所述转轴与减速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转轴的另一端延伸出混合壳体。

进一步,所述转轴的延伸端设有弹性限位块。

进一步,所述移动装置包括滑块、连接板和电动伸缩杆,所述混合壳体的外部连接有固定板,所述连接板与固定板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一段与连接板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的另一端与滑块连接,所述滑块与固定板滑动连接。

进一步,所述混合装置设有两组。

进一步,所述混料管为文丘里管。

进一步,所述出料斗包括上出料部分和下出料部分,所述上出料部分的中心线相对于下出料部分的中心线偏移。

相对于现有技术,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通过混合装置实现肥料的均匀混合,通过出料斗防止肥料堵塞;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实现肥料混合的更加均匀。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第一进料管;3-第二进料管;4-混料管;5-螺旋给料装置;6-混合腔体;6-1-混合壳体;6-2-混合装置;62-搅拌装置;62-1-搅拌棒;620-转轴;621-翅片;622-弹性限位块;62-2-减速电机;63-移动装置;630-滑块;631-连接板;632-电动伸缩杆;7-出料斗;70-上出料部分;71-下出料部分;8-固定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优选实施例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如图1所示的一种水溶肥生产用的自动混合装置,它包括壳体1、设在壳体1上并与壳体1内腔连接的第一进料管2、第二进料管3和混料管4,壳体1内设有螺旋给料装置5,它还包括混合腔体6,所述混合腔体6与混料管4连接,所述混合腔体6的底部设有出料斗7,所述出料斗7包括上出料部分70和下出料部分71,所述上出料部分70的中心线相对于下出料部分71的中心线偏移,防止肥料在出料斗处堆积。

所述混合腔体6包括混合壳体6-1和两组混合装置6-2,所述混合装置6-2包括搅拌装置62和移动装置63,所述搅拌装置62设在混合壳体6-1内部,所述移动装置63设在混合壳体6-1外部,所述移动装置63带动搅拌装置62相对于混合壳体6-1移动。

所述搅拌装置62包括搅拌棒62-1和减速电机62-2,所述减速电机62-2的输出端与搅拌棒62-1连接。

所述搅拌棒62-1包括转轴620和设在转轴620中部的翅片621,所述转轴620的两端分别与混合壳体6-1连接,所述转轴620与减速电机62-2的输出端连接,转轴620的伸出端设有弹性限位块622,防止转轴620的伸出端脱离混合壳体6-1。

所述移动装置63包括滑块630、连接板631和电动伸缩杆632,所述混合壳体6-1的外部连接有固定板8,所述连接板631与固定板8固定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632的一端与连接板631连接,所述电动伸缩杆632的另一端与滑块630连接,所述滑块630与固定板8滑动连接。

所述混料管4为文丘里管。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实用新型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实用新型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实用新型范围内。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