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汽车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汽车空气干燥器。
背景技术:
汽车空气干燥器用来去除压缩空气中的水分、油滴等杂质,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应用于气制动管路中,是气制动系统的重要零部件之一,目前在大型货车、客车等车型中应用已相当普遍。在我国,空气干燥器是最近几年才得到普遍应用的,目前还没有全国或行业统一的产品质量检验标准,之前颁布的空气干燥器标准,并不适用于汽车用再生式空气干燥器,空气干燥器生产厂家也只是进行简单测试,缺乏自动化高效率的性能检测装置。在国际上,汽车用空气干燥器的检验标准主要是美国sae的j2384,其他国家均未制定统一的国家或行业标准。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工业和信息化部于2010年发布了《空气干燥器性能要求及台架试验方法》(征求意见稿),对汽车空气干燥器的测试方法和测试参数做出了规定,但目前并未形成国内统一的标准。
公开于该背景技术部分的信息仅仅旨在增加对本发明的总体背景的理解,而不应当被视为承认或以任何形式暗示该信息构成已为本领域一般技术人员所公知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空气干燥器,从而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汽车空气干燥器,其特征在于:空气干燥器包括:干燥器壳体;环形管路,环形管路外接在干燥器壳体下方;进气阀,进气阀设置于环形管路的一端与干燥器壳体的连接处;过滤腔,过滤腔通过进气道与进气阀相连,过滤腔包括多孔板、支撑板以及固体颗粒排出槽,其中,支撑板与干燥器壳体的顶壁垂直,并且其中,固体颗粒排出槽与进气道连通;滤网,滤网设置于过滤腔上部,滤网贴合在多孔板上,其中,滤网与多孔板顶部留有间隙;滤网支架,滤网支架用于支撑滤网,滤网支架固定在支撑板上;干燥腔,干燥腔设置于过滤腔与干燥器壳体之间;顶部挡板,顶部挡板设置于过滤腔上方;排气三通阀,排气三通阀设置于环形管路的另一端与干燥器壳体的连接处。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环形管路还包括:进气支路,进气支路上设置有气泵;电热丝,电热丝设置在环形管路的管内。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固体颗粒排出槽内设置有排渣口以及固体颗粒总量传感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干燥腔内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挡板至少包括:第一异形挡板,第一异形挡板固定在多孔板中部;第一横向挡板,第一横向挡板固定在多孔板上部;第二异形挡板,第二异形挡板固定在支撑板顶部;第二横向挡板,第二横向挡板固定在干燥器壳体,第二横向挡板正对支撑板中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空气干燥器包括:吹扫气管,吹扫气管设置于干燥器壳体顶端,其中,吹扫气管通过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与干燥器壳体连通;第一气阀以及第二气阀,第一气阀以及第二气阀分别控制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的通气状态。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空气干燥器包括:清洗物质吸附介质,清洗物质吸附介质设置于顶部挡板与干燥器壳体的顶壁之间,清洗物质吸附介质内储存有清洗物质。
优选地,上述技术方案中,空气干燥器包括:温度传感器,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顶部挡板下方;无线通信模块,无线通信模块与温度传感器通信连接,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发送给中央控制单元;其中,中央控制单元基于预设温度与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控制通过电热丝的电流。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现有的干燥器一般是干燥器底端进气,干燥器顶端出气的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的缺陷在于:需要干燥的压缩气体从干燥器底部流动到干燥器上部流出,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气体流过干燥介质的路程等于干燥器的高度,为了增加干燥效果就必须增加干燥器高度,增加干燥器高度则必然导致干燥器重量和体积增大,这对于汽车设计而言是致命的缺陷。同时,由于过滤介质的加入,待干燥气体将从过滤介质的表面均匀散出,过滤介质某些位置距离干燥器顶部近,某些位置离干燥器顶部远,这就造成待干燥气体的干燥程度不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距离干燥器顶部太近,某些气体不能被充分干燥。此时为了充分干燥气体,仍然需要增加干燥器高度。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设计了更为合理的气路。首先,本申请将进气口和排气口均设计在干燥器底部,待干燥的气体均需要从干燥器底部左侧进入,然后经过过滤介质和多孔板(支撑板是不透气的),进入干燥器左侧干燥腔,然后顺着气路流动到干燥腔右侧,然后再从出口三通阀流出。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干燥器内部空间,待干燥气体在干燥腔中的流动距离相比于传统的干燥器增大了至少两倍。提高了干燥效率。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下文优选实施方式的详细描述,各种其他的优点和益处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变得清楚明了。附图仅用于示出优选实施方式的目的,而并不认为是对本发明的限制。而且在整个附图中,用相同的参考符号表示相同的部件。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汽车空气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公开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公开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方式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公开,并且能够将本公开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汽车空气干燥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本发明的空气干燥器包括:干燥器壳体101;环形管路102,环形管路102外接在干燥器壳体下方;进气阀103,进气阀103设置于环形管路的一端与干燥器壳体的连接处;过滤腔,过滤腔通过进气道108与进气阀103相连,过滤腔包括多孔板104、支撑板105以及固体颗粒排出槽106,其中,支撑板105与干燥器壳体的顶壁107垂直,并且其中,固体颗粒排出槽与进气道连通;滤网109,滤网设置于过滤腔上部,滤网贴合在多孔板上,其中,滤网109与多孔板顶部留有间隙;滤网支架110,滤网支架110用于支撑滤网,滤网支架固定在支撑板上;干燥腔,干燥腔设置于过滤腔与干燥器壳体之间;顶部挡板111,顶部挡板设置于过滤腔上方;排气三通阀112,排气三通阀112设置于环形管路的另一端与干燥器壳体的连接处113。
现有的干燥器一般是干燥器底端进气,干燥器顶端出气的设计模式,这种设计模式的缺陷在于:需要干燥的压缩气体从干燥器底部流动到干燥器上部流出,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气体流过干燥介质的路程等于干燥器的高度,为了增加干燥效果就必须增加干燥器高度,增加干燥器高度则必然导致干燥器重量和体积增大,这对于汽车设计而言是致命的缺陷。同时,由于过滤介质的加入,待干燥气体将从过滤介质的表面均匀散出,过滤介质某些位置距离干燥器顶部近,某些位置离干燥器顶部远,这就造成待干燥气体的干燥程度不同。在一些情况下,由于距离干燥器顶部太近,某些气体不能被充分干燥。此时为了充分干燥气体,仍然需要增加干燥器高度。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问题,本申请设计了更为合理的气路。首先,本申请将进气口和排气口均设计在干燥器底部,待干燥的气体均需要从干燥器底部左侧进入,然后经过过滤介质和多孔板(支撑板是不透气的),进入干燥器左侧干燥腔,然后顺着气路流动到干燥腔右侧,然后再从出口三通阀流出。本发明充分利用了干燥器内部空间,待干燥气体在干燥腔中的流动距离相比于传统的干燥器增大了至少两倍。提高了干燥效率。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环形管路还包括:进气支路114,进气支路上设置有气泵118;电热丝115,电热丝115设置在环形管路的管内。固体颗粒排出槽内设置有排渣口117以及固体颗粒总量传感器116。干燥腔内包括多个挡板,多个挡板至少包括:第一异形挡板119,第一异形挡板固定在多孔板中部;第一横向挡板120,第一横向挡板固定在多孔板上部;第二异形挡板121,第二异形挡板固定在支撑板顶部;第二横向挡板122,第二横向挡板固定在干燥器壳体,第二横向挡板正对支撑板中部。
本发明在干燥腔中设置多个挡板,这些挡板进一步增加了气体在干燥腔中的流动距离,进一步增大了干燥器的干燥效率,提高了干燥效果,减小了干燥器体积。
在优选的实施方式中,空气干燥器包括:吹扫气管127,吹扫气管设置于干燥器壳体顶端,其中,吹扫气管通过第一管道123以及第二管道124与干燥器壳体连通;第一气阀125以及第二气阀126,第一气阀以及第二气阀分别控制第一管道以及第二管道的通气状态。空气干燥器包括:清洗物质吸附介质128,清洗物质吸附介质设置于顶部挡板与干燥器壳体的顶壁之间,清洗物质吸附介质内储存有清洗物质。空气干燥器包括:温度传感器129,温度传感器设置于顶部挡板下方;无线通信模块(图中未示出),无线通信模块与温度传感器通信连接,无线通信模块用于将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发送给中央控制单元(图中未示出);其中,中央控制单元基于预设温度与温度传感器感测的温度,控制通过电热丝的电流。
工作原理:在普通工作模式下,待干燥气体从进气支路114进入环形管路,然后再从进气阀103进入过滤腔,经过过滤介质的过滤,气体中的微小固体颗粒被清除,较重的固体颗粒将直接沉降到固体颗粒排出腔中。经过初步过滤的气体进入干燥腔,顺着干燥腔中的气路从干燥腔左半部分流动到干燥腔右半部分。最后从三通阀流出。温度传感器随时检测干燥腔中气体温度,并将气体温度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发送给中央控制单元,如果气体温度过低,则中央控制单元将控制加热丝开始加热管道,由于管道是金属材质,所以管道迅速将热量传递至出口气管中的气体,气体被加热之后,其中的一些未被除去的有机物蒸发,不会出现凝结现象,从而防止刹车失灵的问题。在清洗工作模式下,高压气体将从第一管道123以及第二管道124打入干燥器腔体,高压气体流过清洗物质吸附介质128,并将其中的清洗物质带出,当这些气体流动到干燥器腔体之后,气体将会通过高流速和清洗物质清洁干燥介质。随后,废气将从环形管路排出。如果希望进一步清洗,则可以调整三通阀,然后从环形管路冲入高压气,然后使气体高速流过干燥腔,然后从第一管道123以及第二管道124排出,实现干燥器的正反清洗。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