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275435发布日期:2018-12-14 22:32阅读:191来源:国知局
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工业特种原料混合技术领域,具体涉及是一种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

背景技术

在氧化钒生产工艺中,将钒渣、石灰混合后钙化焙烧是工艺技术的核心,其中钙钒比是影响焙烧转化率的一个重要因素,钒渣、石灰的混料情况对物料实际反应的钙钒比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将钒渣、石灰充分均匀混合十分重要。

现有混料机多采用单电机或者多电机带动单上搅拌齿进行单向搅拌,在搅拌时原物料吸附在混料机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中存在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可能,不便于后续混料机清理和物料的合理利用。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针对现有混料机多采用单电机或者多电机带动单上搅拌齿进行单向搅拌,在搅拌时原物料吸附在混料机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中存在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可能,不便于后续混料机清理和物料的合理利用的问题,提供一种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是,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下搅拌机构位于钒料混料机下部,下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轴承、第一联轴器和搅拌臂,驱动电机设于轴承下方,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一端连接,转轴穿过轴承,另一端与第一联轴器连接,第一联轴器的外周连接有一组搅拌臂。一组搅拌臂以第一联轴器的中心对称设置,搅拌臂下方设置有两组以上清扫叶片,清扫叶片与钒料混料机底面接触。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在钒料混料机下部设置驱动电机和搅拌臂,驱动电机通过转轴带动搅拌臂转动,搅拌臂下方设置有两组以上与钒料混料机底面接触的清扫叶片,搅拌臂旋转时将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进行刮出,使之与底面脱离,便于混料,解决了现有混料机多采用单电机或者多电机带动单上搅拌齿进行单向搅拌,在搅拌时原物料吸附在混料机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中存在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可能,不便于后续混料机清理和物料的合理利用的问题。

可选的,搅拌臂的臂宽由靠近第一联轴器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联轴器的一端递减,相邻清扫叶片的间距相等,且清扫叶片的叶径随着与第一联轴器的距离增加而递减。

可选的,清扫叶片一侧设置有刮片,刮片沿搅拌臂的旋转方向设置有锥形刮面。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叶径随着与第一联轴器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清扫叶片,并在清扫叶片上设置刮片,在搅拌臂进行旋转时,刮片通过刮面能够更容易对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进行刮出,并带动至混料机中部进行再利用。

进一步的,清扫叶片分别与搅拌臂和钒料混料机底面垂直,清扫叶片沿搅拌臂的旋转方向倾斜。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设置倾斜的清扫叶片,可以提高清扫叶片与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刮出效率。

可选的,搅拌臂远离第一联轴器的一端设置有底片,底片上垂直连接有连接片,连接片上设置有倾斜的引导槽。

可选的,连接片包括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第一连接片和第二连接片贴合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连接片与底片长边的夹角为45°~75°,第二连接片一部分垂直投影位于底片,并远离第一联轴器。

这样设计的目的在于,通过在搅拌臂上设置底片和连接片,使得搅拌臂旋转时在混料机下部形成搅拌的涡流与上搅拌机构形成立体混料,带动原物料进行混料,同时设置特有角度的连接片便于与引导槽一起协同带动原物料运动,引导槽两端分别与连接片的长边连接。

再则,将一部分连接片垂直投影设于底片外,可与混料机内壁接触,从而能够对吸附在混料机内壁上的原物料进行刮出。

可选的,转轴与驱动电机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联轴器,轴承内设置有第一橡胶油封、盘根、轴承压盖、轴承座、球面滚子轴承和第二橡胶油封,轴承压盖和轴承座套接在转轴上,球面滚子轴承、第一橡胶油封、轴承座和第二橡胶油封均位于轴承压盖内。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至少包括以下之一;

1、通过在钒料混料机下部设置驱动电机和搅拌臂,驱动电机通过转轴带动搅拌臂转动,搅拌臂下方设置有两组以上与钒料混料机底面接触的清扫叶片,搅拌臂旋转时将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进行刮出,使之与底面脱离,便于混料。

2、解决了现有混料机多采用单电机或者多电机带动单上搅拌齿进行单向搅拌,在搅拌时原物料吸附在混料机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中存在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可能,不便于后续混料机清理和物料的合理利用的问题。

3、通过统计采用本申请方案后混合原物料后因底部吸附原物料需要停机维护的周期延长2-3倍。

4、通过统计采用本申请方案后日常维护成本降低15%-20%。

附图说明

图1为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搅拌臂结构示意图;

图3为清扫叶片结构示意图;

图中标记为:1为驱动电机、2为第一联轴器压盖、3为搅拌臂、4为清扫叶片、5为钒料混料机、6为底片、7为引导槽、8为连接片、801为第一连接片、802为第二连接片、9为转轴、10为加强底板、11为轴承压盖、12为第一橡胶油封、13为第二联轴器、14为盘根、15为轴承、16为球面滚子轴承、17为轴承座、18为第一联轴器、19为第二橡胶油封、20为圆头平键、21为刮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能够更加清晰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保护内容。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钒料混料机下搅拌机构下搅拌机构位于钒料混料机5下部,下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电机1、轴承15、第一联轴器18和搅拌臂3,驱动电机1设于轴承15下方,驱动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与转轴9一端连接,转轴9穿过轴承15,另一端与第一联轴器18连接,第一联轴器18的外周连接有一组搅拌臂3。一组搅拌臂3以第一联轴器18的中心对称设置,搅拌臂3下方设置有两组以上清扫叶片4,清扫叶片4与钒料混料机5底面接触,在第一联轴器18上设置有第一联轴器压盖2。

使用中,在钒料混料机下部设置驱动电机和搅拌臂,驱动电机通过转轴带动搅拌臂转动,搅拌臂下方设置有两组以上与钒料混料机底面接触的清扫叶片,搅拌臂旋转时将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进行刮出,使之与底面脱离,便于混料,解决了现有混料机多采用单电机或者多电机带动单上搅拌齿进行单向搅拌,在搅拌时原物料吸附在混料机的底部,长时间使用中存在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可能,不便于后续混料机清理和物料的合理利用的问题。采用本申请方案后混合原物料后因底部吸附原物料需要停机维护的周期延长2-3倍,日常维护成本降低15%-20%。

实施例2

基于实施例1,如图3所示,搅拌臂3的臂宽由靠近第一联轴器18的一端朝向远离第一联轴器18的一端递减,相邻清扫叶片4的间距相等,且清扫叶片4的叶径随着与第一联轴器18的距离增加而递减。清扫叶片4一侧设置有刮片21,刮片21沿搅拌臂3的旋转方向设置有锥形刮面。

使用中,通过设置叶径随着与第一联轴器的距离增加而递减的清扫叶片,并在清扫叶片上设置刮片,在搅拌臂进行旋转时,刮片通过刮面能够更容易对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进行刮出,并带动至混料机中部进行再利用。

实施例3

基于实施例2,清扫叶片4分别与搅拌臂3和钒料混料机5底面垂直,清扫叶片4沿搅拌臂3的旋转方向倾斜。

使用中,设置倾斜的清扫叶片,可以提高清扫叶片与吸附在混料机底部的原物料接触面积,从而提高刮出效率。

实施例4

基于实施例1,搅拌臂3远离第一联轴器18的一端设置有底片6,底片6上垂直连接有连接片8,连接片8上设置有倾斜的引导槽7。连接片8包括第一连接片801和第二连接片802,第一连接片801和第二连接片802贴合并通过螺栓连接,第一连接片801与底片6长边的夹角为45°~75°,第二连接片802一部分垂直投影位于底片6,并远离第一联轴器18。

使用中,在搅拌臂上设置底片和连接片,使得搅拌臂旋转时在混料机下部形成搅拌的涡流与上搅拌机构形成立体混料,带动原物料进行混料,同时设置特有角度的连接片便于与引导槽一起协同带动原物料运动,引导槽两端分别与连接片的长边连接。将一部分连接片垂直投影设于底片外,可与混料机内壁接触,从而能够对吸附在混料机内壁上的原物料进行刮出。

实施例5

基于实施例1,转轴9与驱动电机1的动力输出端之间还设置有第二联轴器13,轴承15内设置有第一橡胶油封12、盘根14、轴承压盖11、轴承座17、球面滚子轴承16和第二橡胶油封19,轴承压盖11和轴承座17套接在转轴9上,球面滚子轴承16、第一橡胶油封12、轴承座17和第二橡胶油封19均位于轴承压盖11内,在第二联轴器13上设置有圆头平键20。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