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011188发布日期:2019-03-02 02:15阅读:286来源:国知局
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的制作方法

本申请涉及化工设备领域,具体为一种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的分层操作过程中,是在反应釜或者卧式罐内,通过设置内置的隔流堰板,通过增加同流时间的方式,确定堰板高度,使其恰好等于液面分层高度,这种操作可连续化但调节麻烦,每次分离不同的料液时,需要打开设备,清空内部,由人员进入分离器内重新调整堰板高度,需要大量重复调节高度-进液试运行-放空料液-再调整-再试运行的过程,耗费人力,不符合多功能多用途生产设备的快速高效切换要求。

鉴于此,如何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缺陷,是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快速高效、省时省力的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

本申请的目的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完成的,

一种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包括反应釜、冷凝器和分离器,所述冷凝器通过进气管与反应釜连接,所述进气管上设有控制阀,所述分离器与冷凝器的底部连接,所述冷凝器上设有真空管,所述真空管的端头连接真空系统,所述分离器横向放置,所述分离器上设有视镜,所述分离器尾部的竖直中心轴线上设有至少两个带阀门出液管,上方的出液管的端头连接第一收集管,所述第一收集管的下端设有第一储罐,下方的出液管的端头连接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连接第二收集管,所述第二收集管的下端设有第二储罐。

所述调节件包括三通和软管,所述三通的三个开口分别连接第一软管、第二软管和第三软管,相对设置的所述第一软管和第二软管分别与设于下方的出液管和第二收集管连接,所述第三软管与真空管连接。

所述分离器的底部设有带阀门的排净管。

所述分离器顶部设有气相平衡管,所述气相平衡管与真空管连接。

所述第三软管与气相平衡管连接。

所述分离器的尾部设有2~6个出液管。

位于最上端的出液管距分离器顶部的距离h1为分离器直径的三分之一范围内,位于最下端的出液管距分离器底部的距离h2为分离器直径的三分之一范围内。

所述分离器上设有多个视镜,所述视镜等间距设于分离器的不用高度上。

所述分离器上设有3~5个视镜。

所述分离器的长径比为9:1~12:1。

本申请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有以下明显优点和效果:

1、本申请无需内置堰板,通过调节外部的三通的高度即可实现分离器内的分层操作,快速便捷、省时省力;

2、设备加工制造简单,适用于大型车间生产,尤其适用于多功能产品柔性生产车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申请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分离器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另一种较佳实施例的示意图。

附图中标记名称:1-反应釜;2-进气管;21-控制阀;3-冷凝器;31-真空管;4-分离器;41-视镜;42-出液管;43a-第一收集管;43b-第二收集管;44a-第一储罐;44b-第二储罐;45-排净管;46-气相平衡管;51-三通;52a-第一软管;52b-第二软管;52c-第三软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本申请中所述的一种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参见图1所示,包括反应釜1、冷凝器3和分离器4,所述冷凝器3通过进气管2与反应釜1连接,进气管2上设有控制阀21,分离器4与冷凝器3的底部连接,冷凝器3上设有真空管31,真空管31的端头连接真空系统,所述分离器4横向放置,分离器4上设有视镜41,分离器4尾部的竖直中心轴线上设有至少两个带阀门出液管42,上方的出液管42的端头连接第一收集管43a,第一收集管43a的下端设有第一储罐44a,下方的出液管42的端头连接调节件,所述调节件连接第二收集管43b,第二收集管43b的下端设有第二储罐44b;具有快速便捷、省时省力的效果。

本申请实施例中,

冷凝器3通过进气管2与反应釜1连接,冷凝器3上设有真空管31,真空管31的端头连接真空系统。

冷凝器3的作用是使反应釜1内的蒸汽冷凝液化,冷凝器3通过真空管31连接真空系统使冷凝器3内保持负压状态,蒸汽能顺利到达冷凝器内,不能冷凝的蒸汽由真空系统排出到尾气处理装置,操作简便,容易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分离器4横向放置,分离器4的长径比为9:1~12:1。

分离器4的主体部分为圆柱形,分离器4横向放置是为了使到达分离器4的液体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混合,从而便于观察分离器4内的料液分层情况,在实际生产中,通常使用长度:直径=10:1的分离器进行操作,长度和直径大小适中且便于观察分层现象,设备加工制造简单,适用于大型车间生产。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分离器4上设有3~5个视镜41,视镜41等间距设于分离器4的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

视镜41的设置是为了观察分离器4内混合液的分层情况,视镜41等间距分布在分离器4主体的对角线上,方便观察不同高度、不同水平方向上的混合液的分层情况,在实际操作过程中,通常选用三个视镜41,视镜41可以为圆形、矩形、椭圆形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分离器4尾部的竖直中心轴线上设有至少两个带阀门出液管42,上方的出液管42的端头连接第一收集管43a,第一收集管43a的下端设有第一储罐44a,下方的出液管42的端头连接调节件,调节件连接第二收集管43b,第二收集管43b的下端设有第二储罐44b。

设置的至少两个出液管42是将分离后的物料输送至储罐内,位于上方的出液管42连接第一收集管43a,第一收集管43a和第一储罐44a的配合设置用于收集被分离后的物料,位于下方的出液管42通过调节件连接第二收集管43b,调节件用于调节从下方出液管42流出的物料的液面高度,调节方便,第二收集管43b和第二储罐44b的配合设置用于收集分离后的物料,适用于大型车间生产,尤其适用于多功能产品柔性生产车间。

本申请实施例中,

调节件包括三通51,三通51的三个开口分别连接第一软管52a、第二软管52b和第三软管52c,相对设置的第一软管52a和第二软管52b分别与靠近分离器4底部的出液管42和第二收集管43b连接,第三软管52c与真空管31连接。

第一软管52a和第二软管52b分别与下方的出液管42和第二收集管43b连接,一方面是为了输送被分离后的物料,另一方面,软管的设置是为了方便调节三通51的高度,通过视镜41观察分离器4内物料的分层情况,将三通51的高度调节到与物料分层液面的高度一致,那么分层液面以下的物料就从下方的出液管42流出到第二储罐44b内,分层液面以上的物料就会从上方的出液管42流出到第一储罐44a内,第三软管52c接真空管31是为了使与三通51连接的软管保持气相平衡,防止第一软管52a和第二软管52b瘪陷,出现流量降低的问题,通过简单调节三通的高度即可实现分层操作,快速便捷、省时省力。

本申请实施例中,

分离器4的底部设有带阀门的排净管45,分离器4的顶部设有气相平衡管46,气相平衡管46与真空管31连接,第三软管52c与气相平衡管46连接。

分离器4底部的排净管45是在反应进行到后期时,将分离器4内剩余的物料排净,气相平衡管46是使分离器4内维持气相平衡,防止分离器4内进入气体导致分离器4内液体灌不满的现象,影响实验操作,第三软管52c直接与气相平衡管46连接,节省原料,且设备更加合理。

本申请实施例中,

位于最上端的出液管42距分离器4顶部的距离h1为分离器4直径的三分之一范围内,位于最下端的出液管42距分离器4底部的距离h2为分离器4直径的三分之一范围内。

由于分离器4内液体分为上层和下层,因此出液管42的设置分为上端出液管和下端出液管,而且上下端的出液管应尽量靠近分离器4的上下端,保证了分层后的液体能别从上下出液管流出。

如上所述本申请一种可调节多用途卧式分离器较佳实施例的实施过程为:如附图1连接设备,打开真空系统,冷凝器3内为负压状态;打开控制阀21,反应釜1内的蒸汽到达冷凝器内液化,液化后的混合物料进入分离器4内,在分离器内分层,通过视镜41观察分层液面的高度,调节三通51后将其固定,使三通51的高度与分层液面的高度持平,打开上下两个出液管42的阀门,分层后的物料分别进入第一储罐44a和第二储罐44b,储罐可将分离后的物料输送至下一工作单元,反应后期,蒸汽量减少,关闭出液管42上的阀门,由排净管45先将下层的液体排出收集,再将上层的液体排出收集,减少物料的浪费,本申请的分离器操作快速简便,省时省力,适用于大型车间生产,尤其适用于多功能产品柔性生产车间。

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

分离器4的尾部设有2~6个出液管42。

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分层的液体可能是上层液体多下层液体少、上层液体少下层液体多或者上下液体等高,通常在分离器4的尾部设置6个出液管42,则可以根据不用的反应选择不用的两个出液管42连接收集管,同时,位于最上端的出液管42距分离器4顶部的距离h1为分离器4直径的四分之一范围内,位于最下端的出液管42距分离器4底部的距离h2为分离器4直径的四分之一范围内,防止出现分层后的上层液或者下层液较少不好收集的问题,本实施例分离器灵活性高,可操作性更强,且加工制造方便。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构思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