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涉及糯米加工工艺的发明,改进传统上的糯米加工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糯米加工工艺。
背景技术:
糯米是糯稻脱壳的米,在中国南方称为糯米,而北方则多称为江米,糯米是制造粘性小吃,如粽、八宝粥、各式甜品的主要原料,糯米也是酿造甜米酒的主要原料,是食用性最高的一种粮食作物,因此,对于糯米的加工就显得极其重要;
现有的糯米加工工艺在使用时存在一定的弊端,首先,传统的糯米加工时只进行一次脱壳,且脱壳率不高,生产同种质量的糯米需要的原料糯稻较多,造成浪费,其次,多次去壳在砻谷机加工时容易造成碎米,影响糯米质量,为此,我们提出一种糯米加工工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糯米加工工艺,可以有效解决背景技术中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取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糯米加工工艺,具体步骤如下:
(1)除杂:将采收的糯稻放入滚筒初清筛中去除稻草等杂质,时间为8-10秒,然后放入去石机中去除糯稻中混入的土、砂石块等异物,时间为10-12秒,接着放入磁选机中清除铁屑等杂质,时间为15-17秒,含杂率不超过1%;
(2)去湿:将步骤(1)中除杂后的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0.9-1.1cm,烘干温度为35-45℃,烘干30-5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30-50min;
(3)一次去壳:将步骤(2)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0-22秒,得到谷糙混合物;
(4)一次谷糙分离:将步骤(3)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时间为22-24秒;
(5)润湿:对步骤(4)中未脱壳的糯稻喷洒水雾;
(6)干燥:对步骤(5)中润湿后的糯稻进行干燥去湿,重复步骤(2)的操作;
(7)二次去壳:将步骤(6)中干燥后的糯稻进行糯稻去壳,重复步骤(3)的操作;
(8)二次谷糙分离:将步骤(7)中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进行糯稻分离,重复步骤(4)的操作;
(9)碾米:将步骤(4)与步骤(8)中分离后的糙米放入碾米机进行开糙及碾白;
(10)抛光:将步骤(9)中碾白后的糯米放入抛光机中,得到加工完成的糯米。
优选的,所述步骤(2)中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7%-19%时冷却至室温。
优选的,所述步骤(3)中去壳率为65%-75%。
优选的,所述步骤(6)中将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0.9-1.1cm,烘干温度为35-45℃,烘干30-5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30-5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2%-14%时冷却至室温。
优选的,所述步骤(7)将步骤(6)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0-22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95%-99%。
优选的,所述步骤(8)中将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
优选的,所述步骤(9)中碾米机用砂轮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淡棕色层,使糙米变成白色的糯米。
优选的,所述步骤(10)中抛光机使糯米表面的淀粉形成胶质层,延长保质期。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进行两次去壳,提高糯稻脱壳率,将第一次去壳后产生的未脱壳的糯稻进行二次脱壳,有利于节约待脱壳的原料糯稻,提高脱壳产量,避免脱壳不完全未脱壳的糯稻岁稻壳一起排出;
2、第二次去壳时,是对第一次未脱壳的糯稻进行去壳,先进行润湿,接着进行干燥,有利于去壳的更好进行,提高糯稻的韧性,避免多次在砻谷机去壳造成的碎米现象,实现糯稻的高效去壳。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糯米加工工艺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实施例1
(1)除杂:将采收的糯稻放入滚筒初清筛中去除稻草等杂质,时间为8秒,然后放入去石机中去除糯稻中混入的土、砂石块等异物,时间为10秒,接着放入磁选机中清除铁屑等杂质,时间为15秒,含杂率不超过1%;
(2)去湿:将步骤(1)中除杂后的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0.9cm,烘干温度为35℃,烘干3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3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7%时冷却至室温;
(3)一次去壳:将步骤(2)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0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65%;
(4)一次谷糙分离:将步骤(3)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时间为22秒;
(5)润湿:对步骤(4)中未脱壳的糯稻喷洒水雾;
(6)干燥:对步骤(5)中润湿后的糯稻进行干燥去湿,重复步骤(2)的操作,将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0.9cm,烘干温度为35℃,烘干3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3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2%时冷却至室温;
(7)二次去壳:将步骤(6)中干燥后的糯稻进行糯稻去壳,重复步骤(3)的操作,将步骤(6)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0-22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95%;
(8)二次谷糙分离:将步骤(7)中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进行糯稻分离,重复步骤(4)的操作,将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
(9)碾米:将步骤(4)与步骤(8)中分离后的糙米放入碾米机进行开糙及碾白,碾米机用砂轮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淡棕色层,使糙米变成白色的糯米;
(10)抛光:将步骤(9)中碾白后的糯米放入抛光机中,得到加工完成的糯米,抛光机使糯米表面的淀粉形成胶质层,延长保质期。
实施例2
(1)除杂:将采收的糯稻放入滚筒初清筛中去除稻草等杂质,时间为9秒,然后放入去石机中去除糯稻中混入的土、砂石块等异物,时间为11秒,接着放入磁选机中清除铁屑等杂质,时间为16秒,含杂率不超过1%;
(2)去湿:将步骤(1)中除杂后的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1.0cm,烘干温度为40℃,烘干4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4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8%时冷却至室温;
(3)一次去壳:将步骤(2)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1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70%;
(4)一次谷糙分离:将步骤(3)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时间为23秒;
(5)润湿:对步骤(4)中未脱壳的糯稻喷洒水雾;
(6)干燥:对步骤(5)中润湿后的糯稻进行干燥去湿,重复步骤(2)的操作,将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1.0cm,烘干温度为40℃,烘干4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4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3%时冷却至室温;
(7)二次去壳:将步骤(6)中干燥后的糯稻进行糯稻去壳,重复步骤(3)的操作,将步骤(6)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1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97%;
(8)二次谷糙分离:将步骤(7)中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进行糯稻分离,重复步骤(4)的操作,将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
(9)碾米:将步骤(4)与步骤(8)中分离后的糙米放入碾米机进行开糙及碾白,碾米机用砂轮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淡棕色层,使糙米变成白色的糯米;
(10)抛光:将步骤(9)中碾白后的糯米放入抛光机中,得到加工完成的糯米,抛光机使糯米表面的淀粉形成胶质层,延长保质期。
实施例3
(1)除杂:将采收的糯稻放入滚筒初清筛中去除稻草等杂质,时间为10秒,然后放入去石机中去除糯稻中混入的土、砂石块等异物,时间为12秒,接着放入磁选机中清除铁屑等杂质,时间为17秒,含杂率不超过1%;
(2)去湿:将步骤(1)中除杂后的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1.1cm,烘干温度为45℃,烘干5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5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9%时冷却至室温;
(3)一次去壳:将步骤(2)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2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75%;
(4)一次谷糙分离:将步骤(3)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时间为24秒;
(5)润湿:对步骤(4)中未脱壳的糯稻喷洒水雾;
(6)干燥:对步骤(5)中润湿后的糯稻进行干燥去湿,重复步骤(2)的操作,将糯稻摊放在干燥房内,采用热风烘干,摊放厚度1.1cm,烘干温度为45℃,烘干50min后翻转继续烘干50min,去湿至糯稻含水率为14%时冷却至室温;
(7)二次去壳:将步骤(6)中干燥后的糯稻进行糯稻去壳,重复步骤(3)的操作,将步骤(6)中去湿后的糯稻放入砻谷机中,进行糯稻去壳,时间为22秒,得到谷糙混合物,去壳率为99%;
(8)二次谷糙分离:将步骤(7)中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进行糯稻分离,重复步骤(4)的操作,将去壳后的谷糙混合物放入谷糙分离机中进行糙米与未脱壳的糯稻分离;
(9)碾米:将步骤(4)与步骤(8)中分离后的糙米放入碾米机进行开糙及碾白,碾米机用砂轮磨削糙米外表皮,除去淡棕色层,使糙米变成白色的糯米;
(10)抛光:将步骤(9)中碾白后的糯米放入抛光机中,得到加工完成的糯米,抛光机使糯米表面的淀粉形成胶质层,延长保质期。
表1为实施例1-3糯米加工实施中加工步骤中各个数据的对比检测,检测结果如下表:
由表1实验数据可知,糯稻烘干时摊放厚度越高,含水率越高,碎米粒越少,进行两次去壳,提高糯稻脱壳率,将第一次去壳后产生的未脱壳的糯稻进行二次脱壳,有利于节约待脱壳的原料糯稻,提高脱壳产量,避免脱壳不完全未脱壳的糯稻岁稻壳一起排出,第二次去壳时,是对第一次未脱壳的糯稻进行去壳,先进行润湿,接着进行干燥,有利于去壳的更好进行,提高糯稻的韧性,避免多次在砻谷机去壳造成的碎米现象,实现糯稻的高效去壳,由表1可知三组实施例均提高糯稻脱壳率、减少了糯米碎米率,保证了糯米加工的合格率,其中实施例3为最优的选择。
以上显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基本原理和主要特征和本发明的优点。本行业的技术人员应该了解,本发明不受上述实施例的限制,上述实施例和说明书中描述的只是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在不脱离本发明精神和范围的前提下,本发明还会有各种变化和改进,这些变化和改进都落入要求保护的本发明范围内。本发明要求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效物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