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控温振荡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10556发布日期:2018-12-25 20:45阅读:174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控温振荡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学萃取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可控温振荡器。



背景技术:

在我国城市化规模不断扩大和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的进程中,工业化生产所占比例不断提高,可控温振荡器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现有的可控温振荡器结构复杂,功能单一,工作人员在使用中会遇到大量的问题难以解决。可控温振荡器可应用于化工、生物、医学、环保等领域,常用于振荡萃取金属等物质。市面上有多种可控温振荡器,其原理及构造大致相同,但是不同可控温振荡器其振荡效果不同,存在着多种缺陷,如试管在振荡过程中容易掉落、试剂振荡的程度不同等,使得振荡效果达不到要求,萃取效果不理想。



技术实现要素: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可控温振荡器,以解决现有可控温振荡器萃取效果不理想而存在的技术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一种可控温振荡器,包括振动电机、振荡箱体、支架和弹性装置,振动电机和弹性装置均设置在支架上,振荡箱体固定设置在弹性装置上,振荡箱体与振动电机通过连接杆连接,振荡箱体中设有固定板和控温装置,且固定板在控温装置上方;

所述控温装置由加热板、冷却板、吹风机、第一开关、加热管以及第二开关,加热板和冷却板都设置在振荡箱体内,加热板设置在冷却板上端面上,加热管设置在加热板内,吹风机设置在冷却板内,第一开关设置在加热板右端面上,第二开关设置在冷却板右端面上,第一开关通过导线与加热管相连接,第二开关通过导线与吹风机相连接。

所述固定板上设有试管孔。

所述振荡箱体顶端设有顶盖,顶盖的一端铰接在振荡箱体顶端。

所述振荡箱体上设有温度计。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通过将振荡箱体设置在弹性装置上,并将振荡箱体连接振动电机,由振动电机带动振荡箱体振动,弹性装置能够增大振动箱体振动的幅度,从而增加试管内液体振动的程度,使振荡功能显著提高,达到了萃取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所述可控温振荡器的正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固定板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所述控温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支架;2~振动电机;3~振荡箱体;4~顶盖;5~温度计;6~固定板;601~试管孔;7~控温装置;701~加热板;702~冷却板;703~吹风机;704~第一开关;705~加热管;706~第二开关;8~弹性装置;801~弹性垫片;802~导向筒;803~弹簧。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方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理解,下面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仅仅是对该实用新型的举例说明,不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实施例中未作具体说明的步骤均是已有技术,在此不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一种可控温振荡器,包括振动电机2、振荡箱体3、支架1和弹性装置8,振动电机2和弹性装置8均固定安装在支架1上,振荡箱体3固定安装在弹性装置8上,振荡箱体3与振动电机2通过连接杆连接,振荡箱体3中设有固定板6和控温装置7,且固定板6在控温装置7上方。在具体安装时,要调整好安装振动电机2的支架的高度,以方便振动电机2和振荡箱体3的连接。振动电机2带动振荡箱体3振动,对位于振荡箱体3中的试管进行振荡,方便萃取。

如图2所示,所述固定板6上设有试管孔601,用来固定试管,避免试管在振荡过程中产生剧烈摇晃。

所述振荡箱体3顶端设有顶盖4,顶盖4的一端铰接在振荡箱体3顶端,使顶盖4能够绕振荡箱体3顶端旋转,方便将试管放入振荡箱体3中或将试管从振荡箱体3中取出,顶盖4盖住振荡箱体3,不仅起到保温作用,还能够避免粉尘掉进试管中。

所述振荡箱体3上设有温度计,用来测量振荡箱体3中的温度,为控制振荡箱体3中的温度提供参考。

所述弹性装置包括导向筒802、弹簧803和弹性垫片801,弹簧803安装在导向筒802中,弹性垫片801固定安装在弹簧803上。弹性垫片801能够为振荡箱体3振荡提供缓冲作用,避免振荡箱体3振荡过程中产生剧烈碰撞,损坏设备。

如图3所述,所述控温装置7由加热板701、冷却板702、吹风机703、第一开关704、加热管705以及第二开关706,加热板701和冷却板702都安装在可控温振荡器1内,加热板701安装在冷却板702上端面上,加热管705装配在加热板701内,吹风机703安装在冷却板702内,第一开关704安装在加热板701右端面上,第二开关706装配在冷却板702右端面上,第一开关704通过导线与加热管705相连接,第二开关706通过导线与吹风机703相连接。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好实例,并非对本实用新型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任何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变换材料等同变化与修饰,均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