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绞料装置的绞筒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114274发布日期:2018-11-30 20:12阅读:415来源:国知局
一种绞料装置的绞筒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食品加工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绞料装置的绞筒。



背景技术:

绞肉装置是肉类加工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将原料肉按不同工艺要求加工规格不等的颗粒状肉馅,广泛适用于各种香肠、火腿肠、午餐肉、丸子、咸味香精、宠物食品和其他肉制品等行业。

绞肉装置一般包括驱动座和驱动座相连接的绞筒,通过驱动座带动绞筒内的切刀实现对肉进行切碎,功能比较单一,局限性较大,具有改进的空间。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是为了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缺陷,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操作方便,能够通过更换内部的绞磨单元,实现绞肉、制冰淇淋或者磨花生酱的操作的绞料装置的绞筒。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绞料装置的绞筒,其与驱动座相连接并在驱动座的驱动下工作,进行绞肉或者磨花生酱,包括绞筒主体、刀片、绞磨单元和端盖,所述绞筒主体包括横向的绞料部以及与绞料部相连通的、竖向的进料部,所述绞料部包括连接端与出料端,所述端盖设置有出料口并可拆卸连接在出料端上;

所述刀片呈间隔设置在绞料部的内壁上;

所述绞磨单元包括一根第一绞棒以及与该第一绞棒相配合的第一绞肉组件和第一磨花生酱组件;

所述第一绞棒的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一绞刀结构,所述第一绞刀结构设置在相邻的刀片之间并与刀片相配合实现对物料的切割;

所述第一绞肉组件包括第一研磨头,所述第一研磨头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贯穿的连接孔并通过该连接孔套设在第一绞棒上与第一绞棒的联动;

所述第一磨花生酱组件包括第一驱动头、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一磨盘和第二磨盘,所述第一驱动头的中心位置处设置有贯穿的进料孔并通过进料孔套设在第一绞棒上,所述第一磨盘为圆环结构并套设在第一驱动头的外部与第一驱动头联动,所述第二磨盘限位安装在端盖内;

所述第一绞肉组件和第一磨花生酱组件可选择的与第一绞棒相配合实现绞肉或者磨花生酱;

或者,所述绞磨单元包括第二绞棒、第三绞棒两根绞棒以及分别与第二绞棒和第三绞棒相配合的第二绞肉组件和第二磨花生酱组件;

所述第二绞棒和第三绞棒上分别设置有第二绞刀结构和第三绞刀结构,第二绞棒或者第三绞棒安装在绞料部内时,所述第二绞刀结构或者第三绞刀结构均设置在相邻的刀片之间;

所述第二绞肉组件包括第二研磨头,所述第二研磨头与第二绞棒的端部一体连接;

所述第二磨花生酱组件包括第二驱动头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三磨盘和第四磨盘,所述第二驱动头与第三绞棒的端部一体连接,所述第三磨盘为圆环结构,套设在第二驱动头上与其联动,所述第四磨盘限位安装在端盖内;

所述第二绞棒和第三绞棒杆可选择的安装在绞料部内实现绞肉或者磨花生酱。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绞料部为圆锥形结构,其小头端为连接端,大头端为出料端。

进一步设置为:还包括刀架,所述刀架为弧形结构,所述刀片设置在刀架的内弧面上;

所述绞料部的内表面向下凹陷形成有与刀架相适配的卡槽,所述刀架卡设在卡槽内。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刀架的内弧面上沿其轴向间隔设置有嵌槽,所述刀片嵌设在嵌槽内。

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进料部的进口端连接有进料斗。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更换绞磨单元的部件能够方便的进行绞肉或者磨花生酱,在实现多种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产品部件,减低了制造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绞料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实施例一的绞筒的剖视图(磨花生酱);

图3是实施例一的绞筒的剖视图(绞肉);

图4是实施例一的绞筒的轴向分离结构示意图;

图5实施例二的绞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磨花生酱);

图6实施例二的绞筒的剖视图(磨花生酱);

图7实施例二的绞磨单元的结构示意图(绞肉);

图8实施二的绞筒的剖视图(绞肉);

图9是刀架的分离结构示意图。

结合附图在其上标记以下附图标记:

1、驱动座;2、绞筒主体;21、进料部;211、进料斗;22、绞料部;221、卡槽;222、连接端;223、出料端;3、刀架;31、刀片;32、嵌槽;4、绞磨单元;41、第一绞棒;411、第一绞刀结构;42、第一绞肉组件;421、第一研磨头;4211、连接孔;43、第一磨花生酱组件;431、第一驱动头;4311、进料孔;432、第一磨盘;433、第二磨盘;44、第二绞棒;441、第二绞刀结构;45、第三绞棒;451、第三绞刀结构;46、第二绞肉组件;461、第二研磨头;47、第二磨花生酱组件;471、第二驱动头;472、第三磨盘;473、第四磨盘;5、端盖;51、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描述,但应当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受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本实用新型一种绞料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驱动座1以及与驱动座1相连接的绞筒,驱动座1能够驱动绞筒工作,进行绞肉或者磨花生酱;驱动座1上设置有插口,通过将绞筒的连接端222插入插口并旋转绞筒能够实现驱动座1与绞筒的连接,对应的,绞筒的连接端222的外筒面上间隔设置有若干卡块,驱动座1的插口的内表面上设置有与卡块相配合的旋接槽。

实施例一

如图2-图4所示,绞筒包括绞筒主体2、刀架3、绞磨单元4和端盖5,绞筒主体2包括横向设置的绞料部22、以及与绞料部22相连通、竖向设置的进料部21,进料部21的进口连接有进料斗211;绞料部22为圆锥形结构,小口端为连接端222,大口端为出料端223;刀架3和绞磨单元4均设置在绞料部22内,端盖5上设置有出料口51并可拆卸连接在绞料部22的出料端223上,并有序的将绞磨单元4夹持锁定在绞料部22内,使得绞磨单元4在驱动座1的作用下转动,优选端盖5与出料端223为螺纹连接;绞磨单元4包括一根第一绞棒41以及与该第一绞棒41相配合的第一绞肉组件42和第一磨花生酱组件43,第一通过有选择的将第一绞肉组件42或者磨花生酱组件与第一绞棒41相配合安装在绞料部22内,能够方便的进行绞肉或者磨花生酱。

如图4和图9所示,第一绞棒41的形状为绞料部22的内腔形状相适配的圆锥形结构,其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的第一绞刀结构411,第一绞棒41包括绞棒主体和连接杆,连接杆的一端伸入驱动座1内与其内的驱动单元相连,绞棒主体的中心处沿其轴相设置有贯穿的驱动孔,连接杆穿设在驱动孔内与绞棒主体联动,优选的,连接杆为多边形结构或者外表面上设置有凸起;对应的,连接杆与绞棒主体也可以为一体连接。

如图2和图9所示,刀架3为弧形结构,刀架3的内弧面上间隔设置有嵌槽32,刀片31嵌设在嵌槽32内;绞料部22的内筒面向下凹陷形成有与刀架3相适配的卡槽221,卡槽221由出料端223向筒内延伸,刀架3插设在卡槽221内,刀架3的内弧面与绞料部22的内表面光滑过渡,构成完整的环面,第一绞棒41的第一绞刀结构411设置在相邻的刀片31之间并与刀片31相配合实现对物料的切割、切碎。

如图2所示,第一磨花生酱组件43包括第一驱动头431、以及相互配合研磨的第一磨盘432和第二磨盘433,第一驱动头43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的进料孔4311,第一驱动头431通过进料孔4311套设在第一绞棒41上,实现第一驱动头431的中心进料、以及与第一绞棒41的联动;第一磨盘432为环状结构,套设在第一驱动头431上与第一驱动头431联动,优选的,第一磨盘432与第一驱动头431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第二磨盘433限位安装在端盖5上;驱动座1驱动第一绞棒41转动并与刀架3上的刀片31相配合实现对花生切碎,同时切碎后的花生碎通过第一绞棒41导入进料孔4311,并进入第一磨盘432与第二磨盘433之间,第一磨盘432转动与第二磨盘433配合对花生进行研磨,花生研磨后从第一磨盘432与第二磨盘433之间的缝隙流出,最后从出料口51排出,制得花生酱,同理,也可以磨制芝麻酱、黄豆酱等。

如图3所示,第一绞肉组件42包括第一研磨头421,第一研磨头421的中心位置设置有贯穿的连接孔4211,第一研磨头421通过连接孔4211套设在第一绞棒41上,实现联动,在第一绞棒41转动过程中对肉进行切碎,切碎后的肉碎沿着第一绞棒41传送至第一研磨头421的外表面,第一研磨头421的外表面上设置有绞磨结构,绞磨结构与端盖5的内壁相配合实现对肉碎进行再次绞磨,最后从端盖5的出料口51排出;在安装绞肉组件的状态下,还能制备冰淇淋。

实施例二

如图5-图8所示,绞磨单元4包括第二绞棒44、第三绞棒45两根绞棒以及分别与第二绞棒44、第三绞棒45相配合的第二绞肉组件46和第二磨花生酱组件47。

如图5和图6所示,第二磨花生酱组件47包括第第二驱动头471、以及相互配合的第三磨盘472和第四磨盘473,第二驱动头471与第三绞棒45通过注塑一体成型,第三绞棒45上设置有第三绞刀结构451,第三磨盘472通过螺钉与第二驱动头471固定连接,第四磨盘473限位安装在端盖5内,第三绞棒45在驱动座1的驱动下转动,第三磨盘472随着第三绞棒45一起转动,第三绞棒45与绞料部22、刀架3相配合对花生进行初步切碎,切碎后的花生通过第二驱动头471上的第二进料口送入第三磨盘472和第四磨盘473之间,第三磨盘472与第四磨盘473对碎花生进一步进行研磨,制得花生酱。

如图7和图8所示,第二绞肉组件46包括第二研磨头461,第二研磨头461与第二绞棒44一体连接,第二绞棒44上设置有第二绞刀结构441,通过与绞料部22、刀架3的配合对肉进行切碎。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操作方便,通过更换绞磨单元的部件能够方便的进行绞肉或者磨花生酱,在实现多种功能的前提下,减少了产品部件,减低了制造成本。

以上公开的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本实用新型并非局限于此,任何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能思之的变化都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