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713365发布日期:2018-10-19 21:45阅读:132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涉及技术领域压滤板,尤其涉及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



背景技术:

目前国家环保对脱水产能要求越来越大,对脱水要求的干度越来越高。但现有的压滤板通常为平面设计,其压滤面积有限,因此改造压滤板的脱水面不断从2平方过滤面增加到2000平方过滤面,导致占地大、压滤结构不稳定的问题,并且为了满足其强度要求,还导致了压滤板的制备材料以及配套机架成倍增加,却仍然满足不了产能要求,同时也达不到减容减量和节能生产的要求。

另外,工业污泥200目以上或有机物料达40%以上的,在压滤板采用平行滤布的常规做法,平行空间往往因有机质重量偏轻和颗粒度细而不易进行脱水,造成滤饼夹心,过滤时间长,物料架桥少、粘性大;同时由于压滤板的中间夹紧力不够,导致进料时压力偏低造成过滤时间长,能耗高,压滤板不干、下料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该中心固定组件由第一法兰圈、外螺纹管和第二法兰圈组成。

为达此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包括:板体、滤布和中心固定组件;

所述滤布固定于所述板体的正反面;所述板体的中心处设有进料口;所述滤布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固定于所述进料口,所述进料口的环壁上设有环形通槽;

所述中心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法兰圈、外螺纹管和第二法兰圈;所述第一法兰圈由上圆柱壳和上法兰盘构成;所述外螺纹管为外壁带有螺纹的圆柱壳,该圆柱壳的端部设置有凸起环;所述第二法兰圈由下圆柱壳和下法兰盘构成,所述下圆柱壳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管设置于所述进料口内,穿过所述第一法兰圈并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法兰圈连接,所述凸起环卡在所述上法兰盘,使所述第一法兰圈和第二法兰圈紧固于所述进料口的两端;

所述环形通槽设有中心环塞;所述滤布的中心一端将所述中心环塞141包边围绕后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固定并压紧。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滤布的中心一端在所述环形通槽内将所述中心环塞包边围绕,并伸出有中心滤布余边,所述中心滤布余边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固定并压紧于所述环形通槽的通槽两岸。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板体的正反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压布槽,所述压布槽环绕所述板体成一圈;所述压布槽设有边缘环塞和压布条;所述压布槽包括压布内槽和压布外槽;所述边缘环塞设置于所述压布内槽,所述压布条设置于所述压布外槽;

所述滤布的边缘一端在所述压布槽将所述边缘环塞包边围绕后由所述压布条压紧;所述压布条通过均匀分布的压布螺栓固定于所述板体。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滤布的边缘一端在所述压布外槽将所述边缘环塞包边围绕,并伸出有边缘滤布余边;所述边缘滤布余边由所述压布条固定于所述压布外槽的壁上并压紧。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板体正反两面分别设有凹陷纹路层;所述凹陷纹路层设有若干个小型凸起。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凹陷纹路层设有中型凸起;所述中型凸起围绕所述进料口并排布;所述中型凸起的数量至少为3个。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凹陷纹路层还设置大型凸起,所述大型凸起设置于所述中型凸起的外侧并环绕所述中型凸起;所述大型凸起的数量为至少4个。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中型凸起和大型凸起之间的体积大小比为,小型凸起:中型凸起:大型凸起=1:20~40:45~65。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中型凸起数量为4个,且所述中型凸起成矩形状围绕所述进料口;所述大型凸起数量为6个,且所述大型凸起成六边形状围绕所述进料口。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所述中型凸起和所述大型凸起为梯台状的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1、中心固定组件为滤布在板体的中心固定得更紧密,拧紧时滤布不会起皱。

2、压布槽内的边缘环塞和压布条的相互配合使滤布在板体的正反面的边缘固定得更紧密。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的正面图;

图2是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的板体结构;

图3是板体的剖面图及压布槽内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4是板体的剖面图及其压布槽内部空槽的放大图;

图5是板体的剖面图及其环形通槽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6是板体的剖面图及环形通槽内部空槽的的放大图;

图7是中心固定组件的结构的放大图;

图8左边为现有技术的压滤板的图;右边为本实用新型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的图;

板体1、滤布2、中心固定组件3;

凹陷纹路层11、进料口12、压布槽13;环形通槽14;

小型凸起111、中型凸起112、大型凸起113、边缘环塞131、压布内槽132、压布外槽133、压布条134、压布螺栓1341;中心环塞141、通槽两岸142;

边缘滤布余边211、中心滤布余边212;

第一法兰圈31、外螺纹管32、第二法兰圈33;上圆柱壳311、上法兰盘312;凸起环321;下圆柱壳331、下法兰盘332;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

一种带三段式中心固定组件的压滤板包括:板体1、滤布2和中心固定组件3;

所述滤布2固定于所述板体1的正反面;所述板体1的中心处设有进料口12;所述滤布2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3固定于所述进料口12,所述进料口的环壁上设有环形通槽14;

所述中心固定组件3包括:第一法兰圈31、外螺纹管32和第二法兰圈33;所述第一法兰圈31由上圆柱壳311和上法兰盘312构成;所述外螺纹管32为外壁带有螺纹的圆柱壳,该圆柱壳的端部设置有凸起环321;所述第二法兰圈33由下圆柱壳331和下法兰盘332构成,所述下圆柱壳311设置有内螺纹;所述外螺纹管32设置于所述进料口12内,穿过所述第一法兰圈31并通过螺纹与所述第二法兰圈33连接,所述凸起环321卡在所述上法兰盘312,使所述第一法兰圈31和第二法兰圈33紧固于所述进料口12的两端;

所述环形通槽14设有中心环塞141;所述滤布2的中心一端将所述中心环塞141包边围绕后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3固定并压紧。

更进一步说明,现有技术中,所述滤布2的中心位置是直接固定在所述板体1的正反表面,因此缺乏足够的固定力,常常在强大压力下脱落;本专利将所述滤布2的中心塞进了进料口12的环壁内的环形通槽14内,在环形通槽14由中心固定组件3压紧。在安装所述滤布2时,先塞入所述滤布2,再塞入所述中心环塞141,再将所述外螺纹管32塞入所述进料口12,然后才将所述第一法兰圈31和所述第二法兰圈33用螺纹锁紧。此种结构下,在所述中心环塞141的外部都有外螺纹管32压制,根本不可能向外脱落。与此同时,所述滤布2的中心处有较大部分会被所述上法兰盘312和所述下法兰盘332压紧于所述滤板1的表面,也受到了固定力。现有技术中其被固定的面积更大,受到的固定力更大;因此,本设计在拧转时所述滤布2不会产生雏纹和折纹,影响过滤时由于高压产生的过滤漏液问题,以及比现有技术的拧紧力更大。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滤布2的中心一端在所述环形通槽14内将所述中心环塞141包边围绕,并伸出有中心滤布余边212,所述中心滤布余边212由所述中心固定组件3固定并压紧于所述环形通槽14的通槽两岸142。

更进一步说明,当所述滤布2受到挤压时,所述滤布2会受到朝向所述板体1的作用力,而所述中心滤布余边212首先会受到所述中心环塞141的反作用力来抵抗所述滤布2从所述进料口12脱落;其次,所述中心滤布余边212经过所述中心固定组件3的压紧,所述通槽两岸142与所述环形通槽14形成直角部分并由所述第一法兰圈31或所述第二法兰圈33以水平和竖直的方向上压紧;因此,所述中心滤布余边212不可能与所述第一法兰圈31或所述第二法兰圈33分离,从而所述滤布2不可能从所述进料口12脱落。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板体1的正反面的边缘处设置有压布槽13,所述压布槽13环绕所述板体1成一圈;所述压布槽13设有边缘环塞131和压布条134;所述压布槽13包括压布内槽132和压布外槽133;所述边缘环塞131设置于所述压布内槽132,所述压布条134设置于所述压布外槽133;

所述滤布2的边缘一端在所述压布槽13将所述边缘环塞131包边围绕后由所述压布条134压紧;所述压布条134通过均匀分布的压布螺栓1341固定于所述板体1。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压布槽13设有所述边缘环塞131和所述压布条134,所述边缘环塞131用于固定所述滤布2,即所述滤布2在所述压布槽13内将所述边缘环塞131包边,所述压布条134会将所述滤布2压边,使所述滤布2固定在所述板体1。

现有技术中,压布槽13设置于板体1的侧面,虽然使其设计的滤布会覆盖全板体,但滤布边缘部分L1过滤效果远远没有中心部分r1的高。如图8,本实用新型为将所述压布槽13设置于所述板体1的正反面;可以尽减少滤布的使用面积,以节省成本,而且并没有降低压滤效果,因为在边缘处省略的滤布面积的过滤量很少;例如:如图8现有技术为将压布槽13设置于板体的外圈,板体的半径R1为800mm,中心固定组件的半径为160mm,滤布的半径r1为810mm,滤布边缘部分L1为114mm;而用相同规格的本实用新型,所述板体1的半径同R为800mm,中心固定组件的半径同为160mm,而滤布的半径r为700mm,板体外侧向滤布方向非过滤区域L为104mm;因此相对于现有技术,滤布在外侧的半径方向的范围L1为低效率过滤部分;而本设计中该部分节省了13%-15%的滤布,节省了13%-15%的滤布并没有减少所述滤布2边缘的过滤效果,同时会节省不少的成本,因为滤布越接近板体的边缘,滤布的使用面积会更大,成本更高。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滤布2的边缘一端在所述压布外槽133将所述边缘环塞131包边围绕,并伸出有边缘滤布余边211;所述边缘滤布余边211由所述压布条134固定于所述压布外槽133的壁上并压紧。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滤布2在所述压布槽13固定,所述滤布2受到挤压时,所述滤布2在所述压布槽13的一端会受到向所述进料口12方向的作用力;此时,所述滤布因为将所述边缘环塞131包边围绕并由所述压布条134固定,所述压布内槽132的上方会阻止所述边缘环塞131移动因而使所述滤布2产生反作用力以达到抵抗所述滤布2向所述进料口12方向的作用力;同时,所述压布槽13内设有所述压布条134,向所述边缘环塞131施加平行于所述板体1的力,以达到压紧的作用;再而,所述边缘滤布余边211也受到所述压布条134施加的平行于所述板体1的力,从而使所述滤布固定而不被挤压过程使滤布掉落。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板体1正反两面分别设有凹陷纹路层11;所述凹陷纹路层11设有若干个小型凸起111。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111的结构在挤压时会对物料进行接触,并向物料进行施力,所以所述小型凸起111用于提高所述板体1对物料的挤压强度,同时有利于节约挤压成本;而在物料进入所述凹陷纹路层11后,经过压缩后,从所述小型凸起111与所述小型凸起111之间会形成的间隔中流动,形成了滤液的流动通道。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凹陷纹路层11设有中型凸起112;所述中型凸起112围绕所述进料口12并排布;所述中型凸起112的数量至少为3个。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凹陷纹路层11还设置大型凸起113,所述大型凸起113设置于所述中型凸起112的外侧并环绕所述中型凸起112;所述大型凸起113的数量为至少4个。

更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中包括所述小型凸起111、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起113;在压缩过程中能为受压缩的物料提供多个方向的压力,保证了各个方向的受力效率,从而提高物料的压滤效率;同时,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中型凸起112设置于围绕所述进料口12;所述大型凸起113为分布在所述中型凸起112的外侧;而所述小型凸起111排布于所述板体1的绝大部分的区域中,在压缩过程中提供一种使物料向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起113包含的区域中压缩,而该区域同时包括所述小型凸起111、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起113,物料从压滤板的进料口12向压滤腔内填充后,并在压滤板的相互作用力下,进行压榨脱水,同时通过凸凸或凸凹的结构的作用力下,使物料实现更多方向力的挤压,尤其是物料形成滤饼的夹心层可沿凸凸或凸凹的结构形成锐角挤压变向。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111、中型凸起112和大型凸起113之间的体积大小比为,小型凸起111:中型凸起112:大型凸起113=1:20~40:45~65。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111、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起113的体积之间的比例应该控制在小型凸起111:中型凸起112:大型凸起113=1:20~40:45~65,控制各凸起的大小有利于将物料更充分地压滤;特别对于含水量多的物料,在压滤物料时会产生很多滤液,而此时侧需要更多的凸起参与其中,即为压滤过程尽可能提供更多方向的受力将物料进行压滤操作,同时也要为滤液提供通道。

其次,合理将凸起的尺寸比例进行调配还有利于保护所述滤布2的作用,若所述大型凸起113与所述中型凸起112的尺寸相关太大,可能会使所述滤布2受到的力更大,负荷更高,导致滤布2破裂而使压滤操作出现事故,影响工作效率;而合更的凸起比例会带给所述板体1内成梯级状同,即所述滤布2受到挤压时,会有相应的凸起支撑并挺起滤布2,本实用新型中的所述滤布2受到轻微挤压时,所述滤布2会有所述大型凸起113的支撑,更进一步挤压时,所述滤布2会有所述中型凸起112的支撑,因此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会起到保护所述滤布2的作用。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中型凸起112数量为4个,且所述中型凸起112成矩形状围绕所述进料口12;所述大型凸起113数量为6个,且所述大型凸起113成六边形状围绕所述进料口12。

更进一步说明,将所述中型凸起112成矩形状和所型大型凸起113成六边形状围绕所述进料口12,有利于将物料在各个方向中受力更均匀又成多个方向受力。

更进一步说明,所述小型凸起111、所述中型凸起112和所述大型凸起113为梯台状的结构。

更进一步说明,梯台状的结构为与物料接角的面为梯台面积较小的圆形,而面积较大的圆形为固定在所述板体1的内部;两两相靠的梯台为凸凸结构,梯台间会出现了通水槽,有利于滤液的通过;同时,梯台状有利于利用小型凸起111对物料进行稳定且多个方向的受力,导致所述物料挤压更充分。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