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性工业漆自动滴料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5807212发布日期:2018-11-02 21:54阅读:167来源:国知局

本实用新型属于化工反应领域,具体涉及到一种水性工业漆自动滴料的反应釜装置。



背景技术:

在水性工业漆生产过程中,传统方式是将物料经磅秤称量完毕后再往反应釜内加料或者液体采用计量泵进料,但这些操作方式存在操作复杂、效率低、增加设备成本等缺点,而且打开反应釜存在着一定的危险性。目前已存在一定的研究通过滴料装置添加引发剂等,而由于反应过程中往往会释放大量的热量,因此精确控制滴料量和滴料进度显得尤为重要。现有反应釜的滴加装置,由于物料混合不均匀以及混合物料配比不准确,导致混合不均匀,很容易造成局部浓度过高,导致副反应增多,严重影响产品质量。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可精确控制滴料量的自动滴料反应釜,通过精确的控制,促进在反应釜内物料混合均匀,反应进行彻底。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水性工业漆自动滴料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搅拌扇叶片、搅拌器、PLC控制系统、储料罐、输送泵、第一截止阀、流量计、高位储料罐、滴料罐、第一球阀、流量控制器、第二球阀、压力传感器、第二截止阀、称重计;所述滴料罐通过顺次连接的第一球阀、流量控制器、第二球阀连接至反应釜,通过球阀、流量控制器精确控制滴料量;所述扇叶片包括两组,分设在搅拌器上下两端,通过搅拌器运动带动扇叶片搅拌;所述滴料罐的下方设有称重计,并反馈数据至PLC控制系统;所述储料罐储存物料,并通过输送泵输送至高位储料罐,输送泵和高位储料罐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流量计,高位储料罐与滴料罐之间的物料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压力传感器两端分别于反应釜和PLC控制系统连接。

进一步地,通过PLC控制系统控制输送泵、称重计、流量控制器、压力传感器。

进一步地,流量控制器为转子控制器。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水性工业漆自动滴料反应釜,具有以下有益效果:通过PLC控制系统操作整个反应流程,提高工作效率,减小劳动强度,尤其是通过压力传感器反馈数据,控制是否开启滴料,避免物料的浪费。通过称重计、流量控制器的作用,精确控制滴料添加量、添加时机和添加速度,控制及时、准确度高。由于在工业化生产过程中,反反复复的添加物料至滴料罐中较为麻烦,增加了劳动成本,本实用新型通过添加储料罐和高位储料罐,能够实现规模化生产,减小了人工投入成本。储料罐通过泵的作用,输送物料至高位储料罐,高位储料罐根据PLC控制系统发出的指令控制是否输送物料至滴料罐,为了防止物料在高位储料罐溢出,设置高位储料罐溢出回流连接管道,当高位储料罐物料较大量,达到警戒线时,自动回流至储料罐。通过该装置的设置,能够大大提高工业化生产的效率。

附图说明

附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为反应釜、2为搅拌扇叶片、3为搅拌器、4为PLC控制系统、5为储料罐、6为输送泵、7为截止阀、8为流量计、9为高位储料罐、10为滴料罐、11为第一球阀、12为流量控制器、13为第二球阀、14为压力传感器、15为第二截止阀、16为称重计。

具体实施方式

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做进一步的说明。

一种水性工业漆自动滴料反应釜,包括反应釜1、搅拌扇叶片2、搅拌器3、PLC控制系统4、储料罐5、输送泵6、第一截止阀7、流量计8、高位储料罐9、滴料罐10、第一球阀11、流量控制器12、第二球阀13、压力传感器14、第二截止阀15、称重计16;所述滴料罐10通过第一球阀11、流量控制器12、第二球阀13连接至反应釜1,通过球阀、流量控制器的精确控制滴料量;所述扇叶片2包括两组,在搅拌器3上设置上下各一组,通过搅拌器作用带动扇叶片促进反应;所述滴料罐的下方设有称重计16,并反馈数据至PLC控制系统4;所述储料罐5储存物料,并通过输送泵6输送至高位储料罐9,输送泵6和高位储料罐9之间设置有第一截止阀7、流量计8,高位储料罐9与滴料罐10之间的物料输送管道上设置有第二截止阀15,压力传感器14两端分别于反应釜1和PLC控制系统4连接。

通过PLC控制系统操作整个反应流程,包括输送泵6、压力传感器14、称重计16、流量器12,精确控制滴料添加量、添加时机和添加速度,并反馈数据控制高位储料罐是否输送物料至滴料罐。

显然,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