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涂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61900发布日期:2019-01-02 22:36阅读:1146来源:国知局
淋涂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淋涂设备领域,尤指一种淋涂机。



背景技术:

淋涂是流平效果最好、最省漆、省人工和快速环保的涂装方式之一,淋涂比滚涂、喷涂、刷涂速度快、效率高,因而,淋涂广泛用于平面板式物料工件的涂装。

现有的淋幕刀多为高低双刀头的一体式结构,当淋涂机长时间使用后,淋幕刀的出料间隙容易出现阻塞,因为淋幕刀的出料间隙较小,清洁难度大,清洁起来比较麻烦,影响淋涂的顺利进行。



技术实现要素: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易于清洗、使用方便、提高工率的淋涂机。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淋涂机,包括机架、设于机架上用于输送待淋涂工件的送料机构、设于送料机构上方的淋幕头、淋幕刀,为淋幕头提供涂料的涂料供给机构,所述淋幕头分为淋幕基体和淋幕盖体,所述淋幕基体沿送料机构横向设置,淋幕基体上设有开口朝后的淋涂槽,所述淋幕刀分为主淋涂刀和副淋涂刀,所述主淋涂刀和副淋涂刀分别沿淋幕基体和淋幕盖体的底端设置,所述淋幕盖体盖合在淋涂槽的开口处使副淋涂刀与主淋涂刀贴合,且主淋涂刀与副淋涂刀贴合面的底端形成淋涂间隙,淋涂间隙处设有用以开闭淋涂间隙的气阀;还包括淋幕头张紧气缸,所述淋幕头张紧气缸与淋幕盖体驱动连接并驱动淋幕盖体作开合运动。

具体地,所述涂料供给机构包括涂料加温箱、输送泵、输送管,所述输送泵的一端伸入涂料加温箱内,输送泵的另一端经输送管与淋幕头连接。

具体地,所述淋幕基体和淋幕盖体的顶端一侧铰接,所述淋幕头张紧气缸通过连杆与淋幕盖体的底端连接。

具体地,还包括刀头固定手轮,所述刀头固定手轮包括连接杆、手轮头,所述手轮头与连接杆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淋幕基体铰接,所述淋幕盖体上设有固定板,固定板上设有用于卡固手轮头的卡槽。

具体地,所述淋幕基体沿淋涂槽的边沿设有下端为开口的密封圈。

具体地,还包括副淋涂刀调节螺丝,所述副淋涂刀通过螺丝与淋幕盖体连接,所述淋幕盖体的底端外侧固定有连接板,所述副淋涂刀调节螺丝与连接板螺纹连接并与副淋涂刀抵触。

具体地,所述送料机构包括输送带和驱动输送带循环输送的驱动机构。

具体地,所述送料机构位于淋幕刀的正下方设有回流槽,所述回流槽的一端与涂料加温箱连接。

具体地,所述涂料加温箱包括壳体、夹层、加温桶,所述壳体、夹层、加温桶由外至内依次套接,所述夹层内设有加热棒。

具体地,所述输送带采用耐溶剂材料制成。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实用新型将主淋涂刀和副淋涂刀分别设于淋幕基体和淋幕盖体的底端,通过淋幕头张紧气缸驱动淋幕盖体作开合运动使副淋涂刀与主淋涂刀贴合,并在主淋涂刀与副淋涂刀贴合面的底端形成淋涂间隙,主淋涂刀和副淋涂刀的分体式结构,使得淋幕刀的淋涂槽和淋涂间隙极易清洁,即使发生淋涂间隙阻塞的现象,也能够及时快速地疏通,极大提高了淋幕刀使用的便利性,使淋涂作业过程更加顺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淋幕盖体与淋幕基体打开状态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机架;2.输送带;31.淋幕基体;32.淋幕盖体;33.淋幕头张紧气缸;34.连杆;35.固定板;36.卡槽;37.连接板;38.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9.淋涂槽;41.主淋涂刀;42.副淋涂刀;43.淋涂间隙;51.涂料加温箱;52.输送泵;53.输送管;54.回流槽;61.连接杆;62.手轮头;7.气阀开关。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关于一种淋涂机,包括机架1、设于机架1上用于输送待淋涂工件的送料机构、设于送料机构上方的淋幕头、淋幕刀,为淋幕头提供涂料的涂料供给机构,所述淋幕头分为淋幕基体31和淋幕盖体32,所述淋幕基体31沿送料机构横向设置,淋幕基体31上设有开口朝后的淋涂槽39,所述淋幕刀分为主淋涂刀41和副淋涂刀42,所述主淋涂刀41和副淋涂刀42分别沿淋幕基体31和淋幕盖体32的底端设置,所述淋幕盖体32盖合在淋涂槽39的开口处使副淋涂刀42与主淋涂刀41贴合,且主淋涂刀41与副淋涂刀42贴合面的底端形成淋涂间隙43,淋涂间隙43处设有用以开闭淋涂间隙43的气阀,机架上设有控制所述气阀的气阀开关7;还包括淋幕头张紧气缸33,所述淋幕头张紧气缸33与淋幕盖体32驱动连接并驱动淋幕盖体32作开合运动。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是:涂料供给机构将加热后的涂料供给淋幕头并存储在淋涂槽39内,通过气阀开关7控制淋涂间隙43的开闭,当气阀打开时,淋涂槽39内的涂料沿淋涂间隙43流出,并形成横跨送料机构的一面涂料淋幕,送料机构将待淋涂工件从前向后输送时,涂料淋幕将淋涂在工件表面,完成淋涂加工工艺。

请参阅图2,当需要清洗淋幕头和淋幕刀,或者淋涂间隙43被杂物阻塞时,可以通过淋幕头张紧气缸33驱动淋幕盖体32打开,顺利清洗淋涂槽39和淋涂间隙43,相较与一体结构的淋幕头和淋幕刀,本实用新型的清洗更为方便快速。

本实用新型将主淋涂刀41和副淋涂刀42分别设于淋幕基体31和淋幕盖体32的底端,通过淋幕头张紧气缸33驱动淋幕盖体32作开合运动使副淋涂刀42与主淋涂刀41贴合,并在主淋涂刀41与副淋涂刀42贴合面的底端形成淋涂间隙43,主淋涂刀41和副淋涂刀42的分体式结构,使得淋幕刀的淋涂槽39和淋涂间隙43极易清洁,即使发生淋涂间隙43阻塞的现象,也能够及时快速地疏通,极大提高了淋幕刀使用的便利性,使淋涂作业过程更加顺利,提高了工作效率。

本实施例中,所述涂料供给机构包括涂料加温箱51、输送泵52、输送管53,所述输送泵52的一端伸入涂料加温箱51内,输送泵52的另一端经输送管53与淋幕头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本实施例中所用涂料为UV油漆,将油漆加入涂料加温箱51内加温,并使油温保持在40°-45°,油漆通过输送泵52(油泵)的作用经输送管53(进油管)流入淋幕头的淋涂槽39内并从淋幕刀的淋涂间隙43流出,形成淋幕。调节油泵转速可以调节出油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涂料加温箱51包括壳体、夹层、加温桶,所述壳体、夹层、加温桶由外至内依次套接,所述夹层内设有加热棒。

采用上述方案,使用前,需要在夹层内加满水,夹层内的加热棒延伸至壳体外并连接电线,加热棒通电发热并经夹层内的水将热量导热至将加温桶,用于加温桶内的油漆加温。

本实施例中,所述淋幕基体31和淋幕盖体32的顶端一侧铰接,所述淋幕头张紧气缸33通过连杆34与淋幕盖体32的底端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淋幕基体31和淋幕盖体32的顶端一侧铰接,淋幕头张紧气缸33水平驱动,通过连杆34带动淋幕盖体32绕铰接轴转动,使淋幕盖体32与淋幕基体31作开合运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刀头固定手轮,所述刀头固定手轮包括连接杆61、手轮头62,所述手轮头62与连接杆61的一端固定连接,连接杆61的另一端与淋幕基体31铰接,所述淋幕盖体32上设有固定板35,固定板35上设有用于卡固手轮头62的卡槽36。

采用上述方案,手轮头62通过连接杆61与淋幕基体31铰接,使刀头固定手轮绕铰接点转动,刀头固定手轮转动使手轮头62卡接在固定板35的卡槽36内,将盖合在淋幕基体31上的淋幕盖体32进一步固定,避免淋幕盖体32的松开,保证淋幕间隙出油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中,所述淋幕基体31沿淋涂槽39的边沿设有下端为开口的密封圈。

采用上述方案,淋幕基体31在淋涂槽39的上边沿及两侧边沿设有密封圈凹槽,下端为开口的密封圈容置在密封圈凹槽内,淋幕盖体32盖合在淋涂槽39的开口处并压紧密封圈,进一步加强了淋幕头作为整体的结构密封性,涂料从密封圈下端的淋涂间隙43流出。

本实施例中,所述淋涂槽39的底面设置为向淋涂间隙43倾斜的斜面。

采用上述方案,淋涂槽39的底面向淋涂间隙43倾斜,使淋涂槽39内的涂料可以顺利沿斜面向淋涂间隙43流动,方便使用。

本实施例中,还包括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所述副淋涂刀42通过螺丝与淋幕盖体32连接,所述淋幕盖体32的底端外侧固定有连接板37,所述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与连接板37螺纹连接并与副淋涂刀42抵触。

采用上述方案,副淋涂刀42通过螺丝与淋幕盖体32的底端连接,当副淋涂刀42出现磨损时,均拆卸更换,使用方便。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与连接板37螺纹连接并与副淋涂刀42抵触,当调节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在连接板37的深度时,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抵触副淋涂刀42使副淋涂刀42发生微形变,可以微调淋涂间隙43的大小。同时,若干副淋涂刀调节螺丝38沿调节板的长度方向延伸,可以调整淋幕刀口的左右间隙的大小一致。

本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包括输送带2和驱动输送带2循环输送的驱动机构。

采用上述方案,驱动机构驱动输送带2循环输送,输送带2带动待淋涂工件沿输送带2的延伸方向移动并从淋幕刀的下方经过,完成淋涂作业。所述驱动机构由交流马达变频器控制,可无段变速,适合各式油漆特性。本实施例中,所述传送带的工作速度为5-40m/min,工作厚度为2-100mm。调节输送带2的输送速度可以调节油漆耗板量。

本实施例中,所述送料机构位于淋幕刀的正下方设有回流槽54,所述回流槽54的一端与涂料加温箱51连接。

采用上述方案,所述输送带2设置为两条,两条输送带2之间设有导流板,导流板上开设有导流孔,所述淋幕刀设置在导流板的正上方,所述回流槽54设置在导流板的正下方,回流槽54的一端与涂料加温箱51连接。从淋幕刀流出的油漆没有淋涂在工件上时,会顺着导流孔流入回流槽54并回流至涂料加温箱51内,循环利用,减少涂料的浪费。

本实施例中,所述输送带2采用耐溶剂材料制成。

采用上述方案,输送带2由高品质树脂制成耐溶剂,易清洗,符合实际使用。

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描述,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范围进行限定,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设计精神的前提下,本领域普通工程技术人员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出的各种变形和改进,均应落入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确定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