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425158发布日期:2018-12-28 19:39阅读:1148来源:国知局
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生物有机肥的生产设备,具体指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



背景技术:

挤压造粒技术常应用于化工塑料产品、食品、饲料、化肥等行业,传统的挤压造粒机多采用单螺旋挤压造粒或双螺旋挤压造粒技术、及环模式压辊造粒、平模式压辊造粒以及对辊造粒等技术工艺,上述造粒工艺都存在结构复杂、功耗大、模具磨损快、产量低、设备制造成本高等缺陷。中国专利“CN201220019073.1”公开了一种结构简单、功耗低、产量高的“自动控制对撞造粒机”,有效解决了上述造粒工艺所存在的技术问题及缺陷。但在长期的使用中我们发现,该专利设备仍然存在以下技术缺陷:一是,部件安装稳固性差,由于生物有机肥的湿、粘度高,当生物有机肥在造粒机的成型模型处挤压出料时,肥料易在造粒区域渐渐堆积,使得造粒机成型模型会随着造粒输送铰龙发生转动,一方面造成出料颗粒成形差,无法满足产品所需的性能要求,另一方面影响了造粒出料效率。二是,当喂料负荷大或造粒输送铰龙堵塞时,会导致主电机扭矩过高,对设备造成硬性损害,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且无形中增加了设备的维护成本。因此,需要在该专利设备的基础上对其结构进行改进,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有效解决了现有对撞造粒机部件安装稳固性差、出料颗粒成形差,以及易出现主电机扭矩过高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包括壳体、造粒输送铰龙、造粒机成型模型、左右进料口以及与造粒输送铰龙连接的造粒驱动机构,其中造粒输送铰龙的左右螺旋叶片的中心对接处为对撞造粒区,对撞造粒区安装有造粒机成型模型,所述造粒机成型模型是由对称安装的两弧形筛体组成的筒形造粒模型,筛体的圆周面均布有若干圆形通孔,筛体的两端分别设有数个楔形块,造粒输送铰龙外围的壳体上设有数个与楔形块对应安装的楔形槽,壳体上还套装有圈径可调节的箍圈,能紧固楔形块与楔形槽的对应连接面。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造粒输送铰龙的左右螺旋叶片的螺旋升角为40-45°。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左右进料口分别设有手动匀料搅拌杆。

作为本案的优化方案,所述对撞造粒区的底部为出料口,出料口的下方设有物料传送带。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通过对现有的造粒机成型模型的安装结构进行改进,加强了部件安装稳固性,避免了因生物有机肥在造粒机的成型模型处挤压出料时,会带动造粒输送铰龙发生转动,从而解决了出料颗粒成形差,无法满足产品性能要求,以及影响造粒出料效率的问题;

2、增大了造粒输送铰龙上螺旋叶片的螺旋升角,提高了肥料的传输速率和“对撞混合”力度,有效缓解了主电机扭矩过高

3、结构合理、简单,拆装便捷,效果显著,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和经济效益,适于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对撞造粒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对撞造粒机中筛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壳体,2-造粒输送铰龙,3-造粒机成型模型,4-左进料口,5-右进料口,6-左右螺旋叶片,7-筛体,8-圆形通孔,9-楔形块,10-楔形槽,11-箍圈,12-造粒驱动机构,13-物料传送带,14-匀料搅拌杆,15-出料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及其效果作进一步阐述。

如图1、2所示,一种高效型生物有机肥对撞造粒机,包括壳体1、造粒输送铰龙2、造粒机成型模型3、左进料口4、右进料口5、出料口15、以及与造粒输送铰龙2连接的造粒驱动机构12。其中,造粒输送铰龙2的左右螺旋叶片6的中心对接处为对撞造粒区,对撞造粒区安装有造粒机成型模型3;造粒机成型模型3是由对称安装的两弧形筛体7组成的筒形造粒模型,筛体7的圆周面均布有若干圆形通孔8,筛体7的两端分别设有数个楔形块9,造粒输送铰龙2外围的壳体1上设有数个与楔形块9对应安装的楔形槽10,壳体1上还套装有圈径可调节的箍圈11,能紧固楔形块9与楔形槽10的对应连接面。安装时,首先将一侧筛体7的楔形块9对应卡装在两侧的楔形槽10内,然后安装另一侧筛体7,并将两侧筛体7通过螺栓连接为一体;最后,调节箍圈11上的螺纹连接件,增大其圈径,将其移动至固楔形块9与楔形槽10的对应连接面上,调节箍圈11上的螺纹连接件,缩小其圈径,使其紧固在对应连接面上。通过对现有的造粒机成型模型的安装结构进行改进,加强了其安装稳固性,避免了因生物有机肥在造粒机的成型模型处挤压出料时,会带动造粒输送铰龙发生转动,从而解决了出料颗粒成形差,无法满足产品性能要求,以及影响造粒出料效率的问题。

进一步地,当造粒喂料负荷大或造粒输送铰龙堵塞时,会导致主电机扭矩过高,对设备造成硬性损害,影响设备的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且无形中增加了设备的维护成本。现有设备的造粒输送铰龙上左右螺旋叶片的螺旋升角为25-30°,而本设备将左右螺旋叶片6的螺旋升角在原有基础上增大10-15度,即螺旋升角为35-45°。通过增大螺旋升角,能够增大肥料在对撞造粒区的“对撞混合”力度,加快肥料在造粒输送铰龙传输速率,从而可适当减小主电机的输出,缓解主电机扭矩过高。

更进一步地,左进料口4和右进料口5处分别设有手动匀料搅拌杆14,能够将由进料机输送螺旋输送的肥料均匀分散,降低了肥料在造粒输送铰龙3内发生堵塞的几率,提高了设备造粒的平稳性。此外,对撞造粒区的底部为出料口15,出料口15的下方设有物料传送带13,可将造粒后的肥料直接运输至后去工序,方便快捷,节省人力。

以上实施例仅是示例性的,并不会局限本实用新型,应当指出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在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技术启示下,所做出的其它等同变型和改进,均应视为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