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86490发布日期:2019-05-17 20:40阅读:253来源:国知局
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燃煤电站烟气治理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



背景技术:

燃煤电站大气污染物高效脱除与协同控制是当前国际能源环境领域的战略性前沿课题之一,也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纵观国内外燃煤电厂污染治理技术的发展,我国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研究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近期国内各大发电集团已经陆续开展了超低排放的研究和实践并取得成功,但尚未形成适用于不同煤种、不同容量机组的烟气超低排放治理技术体系。亟待通过建立试验系统开展多参数耦合运行调整试验研究,探索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最佳技术路线和运行方式,为控制清洁环保岛的工程造价,进一步降低机组烟气污染物减排的能耗、物耗提供技术支撑。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以解决现有燃煤电站烟气系统改造前试验验证的问题。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包括烟气管路、脱硝模块、除尘模块以及脱硫模块,

所述脱硝模块、所述除尘模块以及所述脱硫模块均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烟气管路,且试验烟气能够从所述烟气管路的一端进入所述烟气管路,并经所述脱硝模块、所述除尘模块以及所述脱硫模块后从所述烟气管路的另一端流出。

优选地,所述脱硝模块、所述除尘模块以及所述脱硫模块按从所述烟气管路的入口至出口的顺序依次设置。

优选地,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上的第一烟气调温模块,所述第一烟气调温模块位于所述脱硝模块的上游。

优选地,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上的第二烟气调温模块,所述第二烟气调温模块位于所述脱硝模块和所述除尘模块之间的烟气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第二烟气调温模块包括串联于所述烟气管路的一级调温装置和二级调温装置,所述一级调温装置位于所述二级调温装置的上游。

优选地,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上的引风模块,所述引风模块位于所述除尘模块和所述脱硫模块之间的烟气管路上。

优选地,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上的湿式除尘模块,所述湿式除尘模块位于所述脱硫模块的下游。

优选地,所述烟气管路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接通烟气处理装置的验证接口;

并且/或者,

所述除尘模块为电除尘器。

优选地,所述脱硝模块包括串联于所述烟气管路的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内设置有至少两层脱硝催化剂层和至少一层脱汞催化剂层。

优选地,所述烟气管路的烟气入口设置有第一管路接口,所述第一管路接口能够连通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并接收所述烟气系统中省煤器后方的烟气;

所述烟气管路的烟气出口设置有第二管路接口,所述第二管路接口能够连通所述烟气系统,并将烟气输送至所述烟气系统的脱硫塔入口烟道。

通过上述技术方案,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可以并联于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其各个模块真实的模拟了烟气系统的环境,从而可用于验证新设备,对于新建、改造燃煤电站烟气系统起到很大的预先测试的作用,从而减少新建、改造燃煤电站的设计成本。而且,其试验过程不影响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正常使用。试验时对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机组运行较小,运行配合少;试验不会对机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如ABS,烟尘浓度等)。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方式中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的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烟气管路;

20-脱硝模块;

30-除尘模块;

40-脱硫模块;

50-第一烟气调温模块;

60-第二烟气调温模块;61-一级调温装置;62-二级调温装置;

70-引风模块;

80-湿式除尘模块。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参阅图1,其示出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的原理图;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烟气管路10、脱硝模块20、除尘模块30以及脱硫模块40,所述脱硝模块20、所述除尘模块30以及所述脱硫模块40均可拆卸的设置于所述烟气管路10,且试验烟气能够从所述烟气管路10的一端进入所述烟气管路10,并经所述脱硝模块20、所述除尘模块30以及所述脱硫模块40后从所述烟气管路10的另一端流出。其中,烟气管路10的一端可连通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并接收所述烟气系统中省煤器后方的烟气,烟气管路10的另一端也连通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并将烟气输送至所述烟气系统的脱硫塔入口烟道。从而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可以并联于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其试验过程不影响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正常使用。试验时对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机组运行较小,运行配合少;试验不会对机组运行产生不利影响(如ABS,烟尘浓度等);另外,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与烟气系统接口少,更适合电厂的实际情况。

具体地,所述烟气管路10的烟气入口设置有第一管路接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管路接口能够连通燃煤电站的烟气系统,并接收所述烟气系统中省煤器后方的烟气;所述烟气管路10的烟气出口设置有第二管路接口(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二管路接口能够连通所述烟气系统,并将烟气输送至所述烟气系统的脱硫塔入口烟道。第一管路接口和第二管路接口的设置可便于与烟气系统连接,使其应用更灵活方便。

其中,所述脱硝模块20包括串联于所述烟气管路10的SCR反应器,所述SCR反应器内设置有至少两层脱硝催化剂层和至少一层脱汞催化剂层。具体地,脱硝模块20采用SCR脱硝技术,SCR反应器设置两层脱硝催化剂与一层脱汞催化剂,脱硝还原剂采用氨气,直接从电厂氨气管道引接。设置一台稀释风机,通过静态混合器混合后,进入SCR反应器,达到NOx排放低于30mg/Nm3(标态,干基,6%O2)。烟温在270-350℃变化过程中,脱硝模块20的NOx脱出率≥88%,氨逃逸率≤3ppm,SO2/SO3转化率<1%。

其中,除尘模块30采用一台五电场低低温静电除尘器,除尘效率>99.9%,满足出口粉尘浓度≤15mg/Nm3。除尘器一、二、三、四、五电场灰斗各配一台仓泵;一、二、三、四、五电场共用一条灰管送至新增的布袋除尘器,布袋除尘器将会排放至电厂静电除尘器入口。

烟气在经过除尘模块30后通过引风模块70送入脱硫模块40,待处理的烟气进入脱硫模块40后,与喷淋的石灰石浆液接触,去除烟气中的SO2。在脱硫模块40后设有除雾器,除去出口烟气中的雾珠。吸收塔浆液循环泵为吸收塔提供大流量的吸收剂,保证气液两相充分接触,提高SO2的吸收效率。生成石膏的过程中采取强制氧化,设置氧化风机将浆液中未氧化的HSO3-和SO32-氧化成SO42-。在氧化浆池内设有搅拌装置,以保证混合均匀,防止浆液沉淀。氧化后生成的石膏通过石膏排出泵排入电厂事故浆液箱。脱硫模块40吸收剂取自电厂石灰石浆液箱,新增一台石灰石浆液输送泵,为脱硫模块40提供石灰石浆液。

进一步,所述脱硝模块20、所述除尘模块30以及所述脱硫模块40按从所述烟气管路10的入口至出口的顺序依次设置。从而使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与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设置相符,达到模拟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目的,当需要对某一装置进行试验(或验证)时,可直接连通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或者替换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中的某一装置即可。

进一步,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10上的第一烟气调温模块50,所述第一烟气调温模块50位于所述脱硝模块20的上游。所述第一烟气调温模块50能够将排烟温度由320℃降至270℃,并保证实现出口烟温在320℃至270℃之间连续可调,且所述第一烟气调温模块50设置有设置烟气旁路。

另外,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10上的第二烟气调温模块60,所述第二烟气调温模块60位于所述脱硝模块20和所述除尘模块30之间的烟气管路10上。具体地,所述第二烟气调温模块60包括串联于所述烟气管路10的一级调温装置61和二级调温装置62,所述一级调温装置61位于所述二级调温装置62的上游。所述一级调温装置61能够将烟温由350℃降至130℃,所述二级调温装置62能够将烟温由130℃降至75℃,并设置烟气旁路。烟气冷却器水侧取部分原低温省煤器入口凝结水,分别进入第一烟气调温模块50、一级调温装置61和二级调温装置62,加热后回至原低温省煤器出口母管。

进一步,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10上的引风模块70,所述引风模块70位于所述除尘模块30和所述脱硫模块40之间的烟气管路10上,引风模块70可促使烟气的流动。

进一步,所述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烟气管路10上的湿式除尘模块80,所述湿式除尘模块80位于所述脱硫模块40的下游。所述除尘模块30优选为电除尘器,所以这里的湿式除尘模块80有别于除尘模块30。两者分别发挥不同的作用。

为了便于验证试验装置的性能,所述烟气管路10上设置有若干用于接通烟气处理装置的验证接口;验证接口可连通需要验证的试验装置,不用的时候可利用盖子封住。

需要说明的是本实施方式中各个模块均采用与燃煤电站烟气系统规格成一定比例的可拆卸装置,一方面便于试验的实施,另一方面可以模拟燃煤电站烟气系统的真实环境,保证试验的准确性。本实施方式中的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适用于新建、改造燃煤电站烟气污染物超低排放的设计,而且该烟气污染物控制试验系统同样适用于煤粉锅炉、循环流化床锅炉等。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方式,但是,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此。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构思范围内,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多种简单变型。包括各个具体技术特征以任何合适的方式进行组合。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本实用新型对各种可能的组合方式不再另行说明。但这些简单变型和组合同样应当视为本实用新型所公开的内容,均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