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6349971发布日期:2018-12-21 19:55阅读:302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碎纸机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对于碎纸机设计有自动进纸功能的碎纸机,一般是在自动进纸口的一侧安装一托纸板,托纸板与搓纸轮弹性抵顶配合,在自动碎纸时将待粉碎纸张放置于托纸板,并使搓纸轮弹性抵顶在待粉碎纸张之上,待粉碎纸张经由搓纸轮的搓动从托纸板自接进入自动碎纸口中,此种设计限制了放纸机构的灵活性和稳定性。由于搓纸轮需要弹性抵顶于托纸板上的待粉碎纸张,才能实现搓动纸张的动作,因此,大幅度限制了搓纸轮与托纸板之间的配合距离,且该配合距离非常小,即一次性放在托纸板上的纸张数量有限。

另外,在自动进纸口处还设置有用于带动搓纸轮旋转的转轴等配合机构和驱动机构,在自动进纸过程中处于旋转状态的搓纸轮、配合机构和驱动机构等是外露的,容易意外卷入手指,也容易意外卷入使用者的衣物或头发,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因此有必要予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结构简单,成本低,自动进纸装置采用全封闭设计,配合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搓纸机构全部封闭在内部,无外露旋转元件,消除安全隐患。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实用新型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通过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提高最大装载量,能够一次性放入更多数量或厚度的待粉碎纸张,提高自动进纸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自动进纸的速度。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包括碎纸机头和自动进纸盒,碎纸机头内设置有碎纸刀具,碎纸刀具的上方设置有进纸通道,自动进纸盒包括盒体和盖门,盖门活动安装在盒体一侧;进纸通道的上方设置有搓纸机构,进纸通道的一侧设置有下沉在碎纸机头内部的放纸室,进纸通道和放纸室分别位于搓纸机构的下方的两侧位置;自动进纸盒直立在碎纸机头的上部,自动进纸盒的底面敞开,自动进纸盒的内腔的下部敞开形成一下部开口,下部开口连通放纸室的上部,自动进纸盒的内腔和放纸室组成一用于放置待粉碎纸张的纸张收纳室。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碎纸机头的顶面设置有手动进纸口,所述自动进纸盒固定在手动进纸口的一侧,所述盖门的下部铰接于所述盒体的下部,盖门的下部与盒体的下部之间设置有一放纸入口,所述放纸室位于放纸入口的下方,所述搓纸机构位于放纸入口的内侧的下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纸入口设置有能够拆卸并从放纸入口处取出的安全封口板,安全封口板卡接于放纸入口,以实现封闭放纸入口。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碎纸机头的上部和自动进纸盒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卡接部,自动进纸盒的下部卡接于碎纸机头的上部,自动进纸盒的下部罩设在放纸入口的上方。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纸张收纳室的位于碎纸机头顶面的部分的高度大于待粉碎纸张的高度,纸张收纳室的上部形成一活动室,供待粉碎纸张向上移动的。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放纸室的高度设定为L,所述待粉碎纸张的高度设定为A,0.2A≤L≤0.5A;放纸室的底面至自动进纸盒的内腔的顶面的距离设定为H,H≥1.2A;自动进纸盒的内腔的顶面高于放置在放纸室中的待粉碎纸张的上部,自动进纸盒的内腔的顶面与放置在放纸室中的待粉碎纸张之间的上部空间形成一活动室,活动室的高度设定为B,B≥0.2A,以实现搓纸机构将自动进纸盒内的待粉碎纸张向上移动后再向下卷入进纸通道中。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碎纸机头安装有传动机构,搓纸机构包括搓纸轴和多个搓纸轮,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搓纸轴,各搓纸轮间隔固定在搓纸轴,各搓纸轮分别凸出在所述放纸室的内侧面的上部,以实现将放置在所述放纸室内的待粉碎纸张向上搓动;所述碎纸机头内设置有至少一弹性臂,放纸室的外侧面开设有通槽,弹性臂从放纸室外部穿过通槽并伸入在放纸室中,以实现将待粉碎纸张顶向搓纸轮并保持恒定的抵顶力。

进一步的技术方案中,所述盖门的下端部位于所述放纸入口的外侧边的外缘,所述盒体的内壁位于放纸入口的内侧边的外缘,所述自动进纸盒的所述下部开口重叠于放纸入口之上,且下部开口大于放纸入口。

本实用新型和现有技术相比所具有的优点是:

第一,本实用新型结构简单,成本低,自动进纸装置采用全封闭设计,配合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搓纸机构全部封闭在内部,无外露旋转元件,消除安全隐患。

第二,通过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提高最大装载量,能够一次性放入更多数量或厚度的待粉碎纸张,且自动进纸稳定,进纸速度快。

第三,在碎纸时,待粉碎纸张密闭在自动进纸盒内,文件不外露,避免粉碎中的文件被人窥视,提高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盖门打开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碎纸机头 11、放纸室 12、进纸通道 13、手动进纸口 14、放纸入口 15、搓纸轮 16、搓纸轴 17、弹性臂 18、碎纸刀具。

2、自动进纸盒 21、盒体 22、盖门 23、活动室。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不因此而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一种具有自动进纸盒的碎纸机,图1至3所示,包括碎纸机头1和自动进纸盒2,碎纸机头1内设置有碎纸刀具18,碎纸刀具18的上方设置有进纸通道12,进纸通道12的上方设置有搓纸机构,进纸通道12的一侧设置有下沉在碎纸机头1内部的放纸室11,进纸通道12和放纸室11分别位于搓纸机构的下方的两侧位置,采用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11来旋转待粉碎纸张,待粉碎纸张的下部直接插设到放纸室11中。

碎纸机头1安装有传动机构,搓纸机构包括搓纸轴16和多个搓纸轮15,传动机构传动连接搓纸轴16,各搓纸轮15间隔固定在搓纸轴16,各搓纸轮15分别凸出在放纸室11的内侧面的上部,以实现将放置在放纸室11内的待粉碎纸张向上搓动;具体的,碎纸机头1内间隔设置有1-3个弹性臂17,放纸室11的外侧面开设有通槽,各弹性臂17分别从放纸室11外部穿过通槽并伸入在放纸室11中,以实现将待粉碎纸张顶向搓纸轮15并保持恒定的抵顶力,使搓纸轮15与待粉碎纸张之间保持稳定的搓纸力,提高搓纸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自动进纸盒2包括盒体21和盖门22,盖门22活动安装在盒体21一侧;自动进纸盒2直立在碎纸机头1的上部,自动进纸盒2的底面敞开,自动进纸盒2的内腔的下部敞开形成一下部开口,下部开口连通放纸室11的上部,自动进纸盒2的内腔和放纸室11组成一用于放置待粉碎纸张的纸张收纳室,自动进纸盒2采用全封闭设计,安全度更高。

碎纸机头1的顶面设置有手动进纸口13,自动进纸盒2固定在手动进纸口13的一侧,盖门22的下部铰接于盒体21的下部,盖门22的下部与盒体21的下部之间设置有一放纸入口14,放纸室11位于放纸入口14的下方,搓纸机构位于放纸入口14的内侧的下方。盖门22的下端部位于放纸入口14的外侧边的外缘,盒体21的内壁位于放纸入口14的内侧边的外缘,所述自动进纸盒2的下部开口重叠于放纸入口14之上,且下部开口大于放纸入口14。配合下沉式设计的放纸室11,搓纸机构全部封闭在内部,无外露旋转元件,消除安全隐患。

碎纸机头1的上部和自动进纸盒2的下部分别设置有相对应的卡接部,自动进纸盒2的下部卡接于碎纸机头1的上部,自动进纸盒2的下部罩设在放纸入口14的上方。自动进纸盒2采用可拆卸式设计,在需要使用时,通过卡接部可以快速将自动进纸盒2固定在碎纸机头1上部;不需要使用时,可以将自动进纸盒2从碎纸机头1上部拆卸下来,并通过安全封口板封闭放纸入口14,使用简单方便。

放纸入口14设置有能够拆卸并从放纸入口14处取出的安全封口板,安全封口板卡接于放纸入口14,以实现封闭放纸入口14。较佳的实施方式中,在碎纸机出厂时以及在不需要使用自动进纸盒2的情况下,将安全封口板卡接于放纸入口14,从而封闭放纸入口14,避免搓纸机构外露,提高安全性;在碎纸机出厂包装时,将自动进纸盒2收纳并固定于碎纸机的内部空间或垃圾桶内,既能节省包装空间,又能保护自动进纸盒2,避免在存储和运输等过程中损坏自动进纸盒2或其连接结构。

纸张收纳室的位于碎纸机头1顶面的部分的高度大于待粉碎纸张的高度,纸张收纳室的上部形成一活动室23,供待粉碎纸张向上移动的。放纸室11的高度设定为L,待粉碎纸张的高度设定为A,0.2A≤L≤0.5A;放纸室11的底面至自动进纸盒2的内腔的顶面的距离设定为H,H≥1.2A;自动进纸盒2的内腔的顶面高于放置在放纸室11中的待粉碎纸张的上部,自动进纸盒2的内腔的顶面与放置在放纸室11中的待粉碎纸张之间的上部空间形成一活动室23,活动室23的高度设定为B,B≥0.2A,以实现搓纸机构将自动进纸盒2内的待粉碎纸张向上移动后再向下卷入进纸通道12中。

打开盖门22,即可以将待粉碎纸张插入到放纸室11中,待粉碎纸张倾斜依靠在盒体21的内壁面,盒体21的内壁面倾斜设置,搓纸轮15旋转时将表面的待粉碎纸张向上搓动,待粉碎纸张的上部向上移动至活动室23中,待粉碎纸张的下部向上超过搓纸轮15之后,待粉碎纸张的下部卷送到位于搓纸轮15另一侧的进纸通道12中,与此同时,搓纸轮15开始搓动下一张待粉碎纸张向上移动,在翻过搓纸轮15之后再卷入到进纸通道12中,在搓纸轮15一侧形成搓纸动作、在搓纸轮15另一侧形成进纸动作,搓纸和进纸分开进行,使碎纸机可以单独控制搓纸和进纸,且前后进入进纸通道12的相邻两个待粉碎纸张存在部分重叠,提高进纸速度,提高碎纸效率。

以上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