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214290发布日期:2019-03-27 11:07阅读:384来源:国知局
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粉尘回收装置制作技术领域,尤其指一种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现有一种申请号为CN201220523238.9名称为《尿素粉尘回收装置》的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尿素粉尘回收装置,包括壳体和收集槽,所述壳体上端设置有出气口,所述壳体下端设置有进气口,所述壳体内从下至上依次设置有第一喷淋装置和第二喷淋装置,其特征在于:该尿素粉尘回收装置还包括有第三喷淋装置,在位于所述第二喷淋装置和第三喷淋装置之间设置有能将上升气流中的水分进行吸收及对粉尘进行过滤的收水器,所述收集槽位于进气口的正下方,所述收集槽通过管道与循环槽相联通。其优点为,增加了第三喷淋装置能更好地溶解吸收粉尘,且该装置结构简单,操作方便。然而,该装置的喷淋液回收处理不方便,直接排放容易污染环境,而且处理效率较低,因此该装置的结构还需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本装置具有结构简单,处理效果好,粉尘回收效率高的优点。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包括安装在尿素造粒塔顶部的壳体,在壳体下部设置有与尿素造粒塔中的尿素尾气排出口相连通的尿素尾气进入口,在壳体上部设置有尿素尾气中粉尘被吸收后的尾气排放口,所述尾气排放口与能使壳体内腔形成负压的吸气装置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的分隔板,所述上腔体与尾气排放口相连通,所述下腔体与尿素尾气进入口相连通,在分隔板上分布有连通上腔体与下腔体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上分别设置有能过滤尿素粉尘的布袋,所述布袋的开口与上腔体相连通,在位于布袋开口上方的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能将气体从布袋开口吹入而能将附着在布袋外表面上的尿素粉尘吹落的反冲装置,在所述布袋的下方设置有收集从布袋吹落的尿素粉尘的集料斗,所述反冲装置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作为改进,所述反冲装置包括鼓风机,鼓风管道和控制阀门,所述鼓风管道与鼓风机相连通,所述鼓风管道穿过壳体而与壳体相固定,伸入壳体内腔中的鼓风管道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布袋的开口相连通,所述控制阀门设置在出风口上,所述控制阀门与控制电路相连接。

进一步改进,所述分隔板可优选为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十字型支撑架,所述连通口为壳体内壁与十字型支撑架形成的连通腔的顶部开口,所述布袋无缝连接而紧密排列在顶部开口上。

进一步改进,所述布袋可优选以10个为一组,与一组布袋相对应的出风口通过一个控制阀门进行开闭控制。

进一步改进,一个连通腔中可优选设置有不少于1000个布袋,因此控制阀门的总数不少于400个。

进一步改进,所述吸气装置包括引风机与引风管道,所述引风机通过引风管道与鼓风管道上方的壳体内腔相连通。

进一步改进,所述引风机可优选为4台,4台引风机间隔设置在壳体的外部并分别与对应的引风管道相连通,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4个连通口,4台引风机分别位于对应的连通口相连通。

作为改进,在壳体与尿素造粒塔顶部之间可优选设置有过渡壳体,所述过渡壳体的顶部与壳体相连接,所述尿素尾气进入口与过渡壳体的顶部相连通,所述过渡壳体的底部与尿素造粒塔顶部相连接,所述尿素尾气排出口与过渡壳体的底部相连通,所述集料斗设置在过渡壳体的内腔中。

进一步改进,所述布袋的下部可优选伸入至过渡壳体的内腔中,所述集料斗的底部通过管道与位于过渡壳体中的收集箱相连通。

作为改进,所述排气口上可优选设置有粉尘含量检测仪,所述粉尘含量检测仪与控制电路相连接,当排放口中粉尘含量大于10mg/m3时,所述吸气装置停止工作。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采用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的分隔板,所述上腔体与尾气排放口相连通,所述下腔体与尿素尾气进入口相连通,在分隔板上分布有连通上腔体与下腔体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上分别设置有能过滤尿素粉尘的布袋,所述布袋的开口与上腔体相连通,在位于布袋开口上方的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能将气体从布袋开口吹入而能将附着在布袋外表面上的尿素粉尘吹落的反冲装置,在所述布袋的下方设置有收集从布袋吹落的尿素粉尘的集料斗,所述反冲装置与控制电路相连接,这种结构的优点在于:从壳体离开的尿素粉尘需先经过布袋,布袋能有效吸附粉尘,粉尘回收率可达到98%,排放气中的粉尘含量小于5mg/m3,真正的实现了无污染排放,绿色环保,使用效果好;吸附在布袋上的粉尘能由反冲装置吹落至集料斗中收集,实现尿素粉尘的回收,有助于降低尿素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去除部分壳体以显示布袋的俯视图;

图3是图1中显示引风机与壳体位置关系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至图3所示,本实施例的用于尿素高塔造粒低排放回收装置,包括安装在尿素造粒塔顶部的壳体1,在壳体1下部设置有与尿素造粒塔中的尿素尾气排出口相连通的尿素尾气进入口,在壳体1上部设置有尿素尾气中粉尘被吸收后的尾气排放口,所述尾气排放口与能使壳体内腔形成负压的吸气装置相连通,其特征在于:在壳体内腔中设置有能将壳体内腔密封分隔为上腔体与下腔体的分隔板,所述上腔体与尾气排放口相连通,所述下腔体与尿素尾气进入口相连通,在分隔板上分布有连通上腔体与下腔体的连通口,所述连通口上分别设置有能过滤尿素粉尘的布袋3,所述布袋3的开口与上腔体相连通,在位于布袋3开口上方的壳体内腔中分别设置有能将气体从布袋开口吹入而能将附着在布袋外表面上的尿素粉尘吹落的反冲装置,在所述布袋的下方设置有收集从布袋3吹落的尿素粉尘的集料斗5,所述反冲装置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反冲装置包括鼓风机4,鼓风管道41和控制阀门,所述鼓风管道41与鼓风机4相连通,所述鼓风管道41穿过壳体1而与壳体1相固定,伸入壳体内腔中的鼓风管道41上设置有出风口,所述出风口与布袋3的开口相连通,所述控制阀门设置在出风口上,所述控制阀门与控制电路相连接。所述分隔板为设置在壳体内壁上的十字型支撑架11,所述连通口为壳体内壁与十字型支撑架11形成的连通腔12的顶部开口,所述布袋3无缝连接而紧密排列在顶部开口上。所述布袋3以10个为一组,与一组布袋3相对应的出风口通过一个控制阀门进行开闭控制。一个连通腔12中设置有不少于1000个布袋3,因此控制阀门的总数不少于400个。所述吸气装置包括引风机2与引风管道21,所述引风机2通过引风管道21与鼓风管道41上方的壳体内腔相连通。所述引风机2为4台,4台引风机2间隔设置在壳体1的外部并分别与对应的引风管道21相连通,所述分隔板上设置有4个连通口,4台引风机2分别位于对应的连通口相连通。

在壳体1与尿素造粒塔顶部之间设置有过渡壳体6,所述过渡壳体6的顶部与壳体1相连接,所述尿素尾气进入口与过渡壳体6的顶部相连通,所述过渡壳体6的底部与尿素造粒塔顶部相连接,所述尿素尾气排出口与过渡壳体6的底部相连通,所述集料斗5设置在过渡壳体6的内腔中。所述布袋3的下部伸入至过渡壳体6的内腔中,所述集料斗5的底部通过管道与位于过渡壳体6中的收集箱相连通。所述排气口上设置有粉尘含量检测仪,所述粉尘含量检测仪与控制电路相连接,当排放口中粉尘含量大于10mg/m3时,所述吸气装置停止工作。连接控制阀门的控制电路与连接粉尘含量检测仪的控制电路可以集成设置在一起或分别独立设置,连接控制阀门的控制电路为控制阀门开启和关闭的常见控制结构,而连接粉尘含量检测仪的控制电路为能接受粉尘含量检测仪的传感信号而与控制电路中的预设值进行比较并控制吸气装置关闭的常见控制结构,故上述的两种控制电路的具体结构不再进行具体描述。

工作原理:自尿素造粒塔内部来的尿素尾气,夹带着120~220mg/m3尿素粉尘,由尿素造粒塔中的尿素尾气排出口进入壳体,由于吸气装置的作用,尿素尾气经过布袋进入布袋内腔,混在尿素尾气中的尿素粉尘附着在布袋上,经过过滤的尿素尾气从布袋的开口进入上腔体最后从尾气排放口排出壳体。

附着于布袋上的尿素粉尘,有来自鼓风机约0.5Mpa压力的空气,经控制阀门自动控制,对附着于每个布袋上的尿素粉尘进行反吹,反吹下来的尿素粉尘,降落在集料斗中,收集的尿素粉尘经集料斗进入收集箱进行回收,回收的尿素粉尘可以卖给复合肥厂做复合肥使用,也可以在尿液槽重新溶解,再次造粒,生产尿素。

本装置采用四台20万m3/h的引风机,每台引风机的电机用电约160~180kw/h,另外,还有控制阀门用电,仪表空气用电,鼓风机用电,合计用电量约800kw/h。

以直径19米造粒塔为例:总投资约600~700万元。

安装位置:在尿素造粒塔顶加工一个约4米高,直径14米的壳体,直径19米尿素造粒塔自然通风量为60万m3/h,增加布袋后引风机的风量一定要大于尿素造粒塔的自然通风量,方能使塔内不会形成正压,不影响尿素粒子出塔温度。本装置分四个粉尘回收室,共有四台20万m3/h的引风机,总风量约80万m3/h,引风机风压约3000~4000Pa,引风机叶轮为304不锈钢。设有φ133*6米的布袋约4056个,布袋具有耐酸、碱,防腐蚀的功能。每10个布袋为一组,每组布袋有一只控制阀门控制,壳体内共装有416个电磁阀,使用来自鼓风机约0.5Mpa压力的空气,用于对附着于每个布袋上的尿素粉尘进行反吹。根据计算:增加布袋除尘以后,粉尘回收率可达到98%,排放气中的粉尘含量<5mg/m3,真正的实现了无污染排放。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