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建筑物质量检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对外窗/外墙进行水密性检测的装置。
背景技术:
为切实解决住宅工程外窗/外墙渗漏问题,保证使用功能,需要开展对住宅工程外窗/外墙水密性能的现场淋水检测,排查窗体自身型材拼接和玻璃打胶密封性,框体与结构衔接处的塞缝防水效果以及外墙的防水功能。淋水检测时,需要对被检外窗窗体、安装连接部位、安装洞口或外墙检测区域,进行持续、均匀的喷淋。
现有的喷淋装置采用在PVC管道上按一定间距钻孔,水流从钻孔中呈柱状喷出,喷淋覆盖范围不够全面,存在检测盲区,无法彻底排查渗漏隐患,同时,该喷淋装置需要消耗大量的水资源,浪费严重。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用于排查渗漏隐患的节水喷淋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用于排查渗漏隐患的节水喷淋装置,它包括:供水管路、喷淋支路、水雾喷头以及高压水泵;
供水管路设有用于伸出室外的弯折端,供水管路通过高压水泵与水源连接;
喷淋支路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雾喷头,水雾喷头位于同一平面;喷淋支路接入供水管路;
供水管路连接有喷淋支路的一端伸出户外,喷淋支路正对被检外窗窗体/外墙被检区域,并保持设定间距,水雾喷头所喷射的水雾的范围覆盖被检外窗窗体或外墙被检区域。
进行淋水检测时,检测用水通过供水管路输送至喷淋支路,在水雾喷头的作用下,水流以水雾形式呈一定角度向外喷淋,喷淋范围覆盖被检外窗窗体或外墙被检区域,同时在高压水泵的作用下,向外喷淋的水雾具有一定的压力,喷淋时更接近于真实的下雨环境;通过检查室内有无渗水和渗渍判断外窗/外墙是否存在渗漏隐患。
进一步的,为防止检测时,喷淋支路从高空坠落造成危险,在喷淋支路与供水管路之间设有防脱落连接绳索。
进一步的,为方便同时对楼层不同位置的外窗/外墙进行检测,供水管路接有一个以上的喷淋支路,多个喷淋支路面向楼层的不同部位,同时进行喷淋试验。
进一步的,为避免水雾喷头出现喷射盲点,每条喷淋支路上的相邻水雾喷头喷射出的水雾相交叉。
进一步的,对小面积区域,如单扇窗检测时,供水管路与喷淋支路采用PVC管,对大面积区域,如外墙或玻璃幕墙检测时,供水管路与喷淋支路采用硬度高的镀锌管。
上述方案中,具体的,喷淋支路上设有三个水雾喷头;水雾喷头分别位于喷淋支路的左右两端以及中部。
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采用水雾喷头将传统的水柱喷射改为水雾喷淋,通过合理设置水雾喷头的数量、位置、雾化角度,可模拟真实的降雨环境,达到无盲点全面覆盖检测区域,同时具有节水的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供水管路、2-喷淋支路、3-水雾喷头、4-高压水泵、5-连接绳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但不用来限制实用新型的范围。
实施例1
参见附图1,一种用于排查渗漏隐患的节水喷淋装置,它包括:供水管路1、喷淋支路2、水雾喷头3以及高压水泵4;
供水管路1设有用于伸出室外的弯折端,供水管路1通过高压水泵4与水源连接,是高压水源的输送管道;
喷淋支路2上设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水雾喷头3,水雾喷头3位于同一平面;喷淋支路2接入供水管路1;
供水管路1连接有喷淋支路2的一端伸出户外,喷淋支路2正对被检外窗窗体/外墙被检区域,并保持设定间距,水雾喷头3所喷射的水雾的范围覆盖被检外窗窗体或外墙被检区域。
进行淋水检测时,检测用水通过供水管路1输送至喷淋支路2,在水雾喷头3的作用下,水流以水雾形式呈一定角度向外喷淋,喷淋范围覆盖被检外窗窗体或外墙被检区域,同时在高压水泵4的作用下,向外喷淋的水雾具有一定的压力,喷淋时更接近于真实的下雨环境;通过检查室内有无渗水和渗渍判断外窗/外墙是否存在渗漏隐患。
进一步的,为防止检测时,喷淋支路2从高空坠落造成危险,在喷淋支路2与供水管路1之间设有防脱落连接绳索5。
实施例2
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对喷淋支路2做进一步限定:
为方便同时对楼层不同部位的外窗/外墙进行检测,供水管路1接有一个以上的喷淋支路2,多个喷淋支路2面向不同楼层的不同位置,同时进行喷淋试验。
每条喷淋支路2上设有三个水雾喷头3;水雾喷头3分别位于喷淋支路2的左右两端以及中部;进一步的,为避免水雾喷头3出现喷射盲点,每条喷淋支路2上的相邻水雾喷头3喷射出的水雾相交叉。
本例中,每个水雾喷头3的喷雾覆盖面直径在1.5M左右,相邻水雾喷头3所产生的喷雾面至少存在0.3M重叠。
实施例3
在实施例1或2的基础上,对供水管路1与喷淋支路2的选材进行限定:
对小面积区域,如单扇窗检测时,供水管路1与喷淋支路2采用PVC管;对大面积区域,如外墙或玻璃幕墙检测时,供水管路1与喷淋支路2采用硬度高的镀锌管,镀锌管通过接头连接,方便拆卸转运再组装循环使用。
虽然,上文中已经用一般性说明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了详尽的描述,但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可以对之作一些修改或改进,这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基础上所做的这些修改或改进,均属于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