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838185发布日期:2019-06-05 23:49阅读:544来源:国知局
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



背景技术:

一、有机废气预处理环节:

PCB厂喷涂、绿油、字符、塞孔等工序产生有机废气一般采用活性炭吸附塔或喷淋洗涤塔+活性炭吸附工艺,因传统工艺有机废气中的树脂、油墨等会堵塞过滤网或水雾会吸附在活性炭表面影响活性炭吸附塔有机废气治理效果,且更换活性炭产生危废治理费用,增加停机时间。

二、VOCs废气达标治理装置:

现有的有机废气治理装置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回收装置,另一类是消除装置。回收装置主要有炭吸附、变压吸附、冷凝法及膜分离技术,回收装置是通过物理方法,用温度、压力、选择性吸附剂和选择性渗透膜等方法来分离VOCs的。消除装置有热氧化、催化燃烧、生物氧化及集成技术;消除装置主要是通过化学或生化反应,用热、催化剂和微生物将有机物转变成为CO2和水。两者在VOCs治理方面存在不易连续运行、产生二次污染、初期投资大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旨在提供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采用低温等离子+UV光解避免了活性炭吸附频繁更换活性炭带来的停产及新产生危废处置问题,避免了废气收集管道堵塞和火灾风险、降低管道造价、降低了VOCs治理成本和设备规模,提高了VOCs治理的效率。

本实用新型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包括气冷却加湿器、旋风分离器、气浮池、喷淋洗涤塔、输送泵、低温等离子+UV光解、抽风机,所述冷却加湿器的入口通过管道与有机废气产生设备的有机废气产生出口连接,有机废气经冷却加湿器第一次净化后,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气浮池连接,气浮池内设有微孔曝气系统和浮渣收集槽,另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连接,有机废气经旋风分离器第二次净化后,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气浮池连接,另一部分通过管道与喷淋洗涤塔连接,喷淋洗涤塔通过输送泵将喷淋溶液泵至设置在喷淋洗涤塔内的喷头处,有机废气经喷头喷出喷淋溶液第三次净化后,通过管道与低温等离子+UV光解连接,低温等离子+UV光解连接与抽风机连接,抽风机作为有机废气在冷却加湿器、旋风分离器喷淋洗涤塔、低温等离子+UV光解中流动的动力。

优选的,所述冷却加湿器为高压微雾加湿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采用低温等离子+UV 光解避免了活性炭吸附频繁更换活性炭带来的停产及新产生危废处置问题,避免了废气收集管道堵塞和火灾风险、降低管道造价、降低了VOCs治理成本和设备规模,提高了VOCs治理的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冷却加湿器,2、旋风分离器,3、气浮池,4、微孔曝气系统, 5、浮渣收集槽,6、喷淋洗涤塔,7、低温等离子+UV光解,8、抽风机,9、有机废气产生设备,61、输送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但不作为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所示,一种PCB厂有机废气治理装置,包括气冷却加湿器1、旋风分离器2、气浮池3、喷淋洗涤塔6、输送泵61、低温等离子+UV光解7、抽风机8,所述冷却加湿器1的入口通过管道与有机废气产生设备9的有机废气产生出口连接,有机废气经冷却加湿器1第一次净化后,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气浮池3连接,气浮池3内设有微孔曝气系统4和浮渣收集槽5,另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旋风分离器2连接,有机废气经旋风分离器2第二次净化后,一部分通过管道与气浮池3连接,另一部分通过管道与喷淋洗涤塔6连接,喷淋洗涤塔6通过输送泵61将喷淋溶液泵至设置在喷淋洗涤塔6内的喷头处,有机废气经喷头喷出喷淋溶液第三次净化后,通过管道与低温等离子+UV光解7 连接,低温等离子+UV光解7连接与抽风机8连接,抽风机8作为有机废气在冷却加湿器1、旋风分离器2喷淋洗涤塔6、低温等离子+UV光解7中流动的动力。

作为优选的实施方案,所述冷却加湿器1为高压微雾加湿器。

工作原理:

抽风机8将线路板喷涂、绿油、字符、塞孔等工序产生的含树脂、颗粒物和溶剂的有机废气通过管道收集后经现场微雾加湿实现废气冷却、凝结形成较大颗粒或絮体并粘附水滴增加重量;配合旋风分离和溶液喷淋实现有机废气预处理净化,避免后续收集管路粘附树脂、油墨等被堵塞,预防有机物累积在高温废气影响下可能导致的火灾风险;分离净化后的废气经低温等离子+UV光解7后达标排放。该装置采用微雾配合药剂溶液降温、加湿并促进气溶胶、树脂、油墨等预分离,溶液喷淋进一步净化尾气中气溶胶、颗粒物、水溶性有机物等;采用低温等离子+UV光解7避免了活性炭吸附频繁更换活性炭带来的停产及新产生危废处置问题,避免了废气收集管道堵塞和火灾风险、降低管道造价、降低了VOCs治理成本和设备规模,提高了VOCs治理的效率。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较佳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应当能够意识到凡运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图示内容所作出的等同替换和显而易见的变化所得到的方案,均应当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