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处理装置及轨道线路作业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989675发布日期:2019-06-22 00:41阅读:300来源:国知局
粉尘处理装置及轨道线路作业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粉尘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粉尘处理装置及轨道线路作业装置。



背景技术:

在施工机械技术领域,存在大量的粉尘作业环境,高效的对粉尘的分离、存储和方便后期处理对于作业人员健康和环境保护都有重要意义。现有技术中,对粉尘的分离通常采用滤芯或布袋的方式。

本发明的发明人在实施本发明的过程中,发现现有技术中的分离装置存在以下问题:

(1)这两种方式都存在粉尘分离功耗大,尤其在滤芯堵塞的情况下,气流阻力增大,会严重影响除尘效果;

(2)后期处理收集的粉尘难度大,在重复使用滤芯时对滤芯的清洁还会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一)实用新型目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粉尘处理装置。

(二)技术方案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用新型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粉尘处理装置,包括:旋风仓,顶部连通引风机,侧壁连通待处理粉尘的出口;中间仓,顶部与所述旋风仓的底部连通,底部和/或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收集孔;外仓,罩设在所述中间仓的外部,以将所述中间仓密封于其内部;粉尘收纳袋,设置在所述外仓内且套设在所述中间仓的外部,用于收纳从所述收集孔流出的粉尘。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旋风仓的顶部设置有旋风仓第一出流口;所述旋风仓第一出流口设置有过滤组件。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过滤组件包括过滤管和设置在所述过滤管内部的过滤网;所述过滤网呈圆锥状,且锥状的一端朝向所述旋风仓第一出流口。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过滤组件中的过滤管采用透明材质。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旋风仓的侧壁设置有旋风仓进流口;所述旋风仓进流口设置在靠近所述旋风仓顶部的位置。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旋风仓进流口处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进流管道对接部,所述进流管道对接部用于与进流管道连接。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中间仓的顶部与旋风仓的底部连接;所述外仓的顶部与所述旋风仓的底部连接;所述中间仓的顶部设置有中间仓进流口;所述旋风仓的底部设置有旋风仓第二出流口;所述中间仓进流口与所述旋风仓第二出流口连通;所述外仓的顶部设置有外仓进流口;所述外仓进流口与所述旋风仓第二出流口连通。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中间仓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收纳袋固定件;所述收纳袋固定件设置在所述收集孔的上方;收纳袋固定件用于固定且撑开所述粉尘收纳袋的开口部。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中间仓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所述中间仓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所述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均位于所述中间仓的底部的中线的两边的任意一侧,所述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与所述至少第一收集孔位于同一侧。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外仓的侧壁设置有支架;或所述外仓的侧壁设置有人孔。

进一步,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还包括:进流总管道和出流总管道;所述进流总管道连通待处理的含粉尘空气,且分别与多个粉尘处理装置的进流管道连通;所述出流总管道连通引风机,且分别与多个粉尘处理装置的出流管道连通。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又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轨道线路作业装置,包括轨道车、作业装置以及上述任一项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所述轨道车本体能够与轨道对接且在轨道上移动;所述作业装置设置在所述轨道车上,用于对轨道线路进行施工作业和/或维护作业;所述粉尘处理装置,与所述作业装置的粉尘出口连通,以对所述作业装置排出的粉尘进行处理。

(三)有益效果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有益的技术效果:本实用新型利用在旋风仓内形成的旋风将混在空气中的粉尘颗粒分离,利用中间仓、收纳袋和外仓布置,可有效将分离后的粉尘收集并储存,利用外仓设计的人孔能方便地被操作人员对装满粉尘的收纳袋进行收集、处理和重新安装。利用第一出流口的过滤组件,实现对引风机的有效防护。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面剖视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中间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的分解图;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轨道线路作业装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旋风仓;2:中间仓;3:外仓;4:粉尘收纳袋;5:过滤组件;6:出流管道;7:进流管道;8:进流总管道;9:出流总管道;

11: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2:旋风仓第二出流口;13:旋风仓进流口; 14:进流管道对接部;

21:收集孔;22:中间仓进流口;23:收纳袋固定件;24:中间仓上盖;

211:第一收集孔;212:第二收集孔;

31:外仓进流口;32:支架;33:人孔;

51:过滤管;52:过滤网。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明了,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详细说明。应该理解,这些描述只是示例性的,而并非要限制本实用新型的范围。此外,在以下说明中,省略了对公知结构和技术的描述,以避免不必要地混淆本实用新型的概念。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第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侧面剖视图。

如图1和2所示,在本实施例中,粉尘处理装置包括:旋风仓1、中间仓2、外仓3和粉尘收纳袋4。

其中,旋风仓1的顶部连通引风机。旋风仓1的侧壁连通待处理粉尘的出口。具体地,旋风仓1的侧壁设置有旋风仓进流口13。旋风仓进流口13 设置在靠近旋风仓1顶部的位置。旋风仓进流口13处设置有呈水平设置的进流管道对接部14,进流管道对接部14用于与进流管道7连接。

中间仓2的顶部与旋风仓1的底部连通。中间仓2的底部和/或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收集孔21。图1所示的中间仓2形成为圆柱状,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中间仓2还可以形成为圆锥状、圆台状、球状等形状。

外仓3罩设在中间仓2的外部,外仓3用于将中间仓2密封于其内部。图1所示的外仓3形成为正方体,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外仓3还可以形成为圆台状、球状、长方体、圆柱体、棱柱体、六面体等形状。

粉尘收纳袋4设置在外仓3内且套设在中间仓2的外部,进入中间仓2 的粉尘通过收集孔21流出,进一步落在粉尘收纳袋4中,使得粉尘收纳袋4 能够实现收纳从收集孔21流出的粉尘的作用。图1所示的粉尘收纳袋4呈上小下大的圆台状,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粉尘收纳袋4还可以形成为球状、圆柱状、椭球状等形状。粉尘收纳袋4采用微量透气且空隙直径小于粉尘的材质,例如,布或其他材质的编织物。当本实用新型应用在对钢轨打磨的粉尘进行处理的场景时,粉尘收纳袋4的材质可以是防火布,采用防火布的目的是防止过热的粉尘造成粉尘收纳袋4的燃烧。图1所示的收集孔21的形状是圆形,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收集孔21还可以是三角形、矩形、六边形、椭圆形、心形等规则形状或其他不规则形状。收集孔21的数量可以根据粉尘的浓度适当选择。具体地,粉尘浓度越高,收集孔21的数量也越多。

旋风仓1的顶部设置有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其中,出流口中的“流”指的是气流和/或粉尘流。需要说明的是,流经旋风第一出流口的是:大量的气体、微量粉尘以及被吸入的异物(比如泡沫塑料、纸张等不能被旋风仓1 有效分离,被引风机吸引到第二出流口的轻质材料)。

流经旋风第二出流口的是:大量的粉尘(没有气体),流经旋风入流口的是:全部粉尘、全部气体和被吸入的异物。

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设置有过滤组件5,过滤组件5用于对流经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的异物。

本实施例的作用原理:待处理的粉尘在鼓风机的作用下,从粉尘处理装置的旋风仓进流口11先后进入到旋风仓1和中间仓2内,在旋风仓1和中间仓2内形成螺旋气流(如图1所示的箭头a所示的气流方向),粉尘受离心率的作用从中间仓2的收集孔21内甩出,并落入粉尘收纳袋4中。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3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粉尘处理装置还包括出流管道6。旋风仓1依次通过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过滤组件5连通引风机。过滤组件5的一端连通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另一端连通出流管道6。本实施例中设置过滤组件5的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虽然经过旋风仓1的大部分粉尘都可以被有效分离,但是由于工作条件复杂,难免会有异常出现,过滤组件5可以防止少量的粉尘流入引风机,起到对引风机的最后一道保护作用。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如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5包括竖向设置的过滤管51和设置在过滤管51内部的过滤网52。过滤网52呈圆锥状,且锥状的一端朝向旋风仓第一出流口11。本实施例中倒锥形的过滤网52 可将粉尘收集到过滤网52的边缘,防止其落入在通道内造成对风路的堵塞,当风机停止后,被过滤的杂物还可在重力作用下掉落到粉尘收纳袋4中。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过滤组件5中的过滤管51采用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玻璃、透明塑料等)。本实施方式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方便操作人员查看其有无异物堵塞的情况,以及对故障情况进行判断和处置。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中间仓2的顶部与旋风仓1的底部连接。外仓3的顶部与旋风仓1的底部连接。中间仓2的顶部设置有中间仓进流口22。旋风仓1的底部设置有旋风仓第二出流口12。中间仓进流口 22与旋风仓第二出流口12连通。外仓3的顶部设置有外仓进流口31。外仓进流口31与旋风仓第二出流口12连通。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具体实施方式中,外仓3的顶部设置有安装孔,安装孔用于安装旋风仓1和中间仓2。具体地,通过采用定位螺栓和安装孔将旋风仓1、外仓3和中间仓2三者的固定连接。

中间仓2的侧壁外侧设置有收纳袋固定件23。收纳袋固定件23设置在收集孔21的上方。收纳袋固定件23用于固定且撑开粉尘收纳袋4的开口部。在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收纳袋固定件23为至少一个挂钩。在另一个具体实施例中,收纳袋固定件23采用凸环。收纳袋固定件23的作用是:一方面,能够对系紧在中间仓2的侧壁外侧的粉尘收纳袋4起到固定作用,另一方面,还能够适当撑开粉尘收纳袋4,使得粉尘收纳袋4的内壁与中间仓2的外壁保持预定距离,防止粉尘收纳袋4堵塞设置在中间仓2上的收集孔21,保证收集孔21的畅通。

粉尘收纳袋4具有一个开口部,开口部固定在中间仓2的侧壁,开口部与中间仓2的侧壁的固定部位位于收集孔21的上方。

图5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中间仓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的分解图。

如图5和6所示,中间仓2靠近底部的侧壁上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211。中间仓2的底部设置有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212。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211和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212的布置均为非均匀布置。所述非均匀布置具体是指: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211沿中间仓2的侧壁的圆周排布,且至少一个第一收集孔211均位于中间仓2的底部的中线的两边的任意一侧。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212沿中间仓2的底部的圆周排布,至少一个第二收集孔212 与至少第一收集孔211位于同一侧。本实施例中,收集孔21的非均匀布置的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使得旋转的气流保持在中间仓2内部,防止在中间仓 2的外侧形成环形气流,进而避免旋环形气流对外仓3和中间仓2之间的部分带来扰动而妨碍粉尘沉降,提高粉尘收纳袋4收集粉尘的效果。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中间仓包括:中间仓上盖24和中间仓体,中间仓体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分固定安装在旋风仓1的底部,下部分用螺纹或搭扣的方式和上部分连接。

图7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粉尘处理装置另一实施方式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如图7所示,外仓3的侧壁设置有支架32。支架32与旋风仓1连接能够进一步提高旋风仓1安装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外仓3的侧壁设置有人孔33。人孔 33可以安装在外仓3的任意一个面(正面或两个侧面),松开人孔33的螺栓可以打开人孔33。本实施例设置人孔33的进一步的有益效果为:起到对外仓3的粉尘收集区域实现密封的同时,大大方便了操作人员对外仓3内的粉尘收纳袋4的安装和拆卸。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粉尘收纳袋4的开口部设置有系紧条,系紧条用于在粉尘收纳袋4套上中间仓2后系紧布袋。当粉尘收纳袋4 系好且锁紧人孔33后就可收集粉尘。在粉尘收集完成需要搬走时,操作员可利用此系紧条对收集的粉尘进行密封,避免造成二次粉尘污染。密封后的粉尘收纳袋4可以从人孔33取出。

在本实用新型的另一个实施方式中,外仓3的支架32也可以用于多个粉尘处理装置并联使用时的连接安装。当多个粉尘处理装置并联时,还包括进流总管道和出流总管道;所述进流总管道连通待处理的含粉尘空气,且分别与多个粉尘处理装置的进流管道连通;所述出流总管道连通引风机,且分别与多个粉尘处理装置的出流管道连通。本实施例进一步的有益效果是:可采用集中风机(引风机)为多个粉尘处理装置并联提供动力使用,扩大粉尘处理能力。

图8是根据本实用新型轨道线路作业装置的组合结构示意图。

本实用新型还提供了一种轨道线路作业装置。该轨道线路作业装置包括轨道车、作业装置以及上述任一项实施例所述的粉尘处理装置。

其中,轨道车本身并不是本实用新型的发明点,其可以采用现有技术中任一种能够与轨道对接且在轨道上移动的轨道车,在此不再赘述。

作业装置设置在所述轨道车上,用于对轨道线路进行施工作业和/或维护作业。作业装置包括粉尘吸收组件,粉尘吸收组件用于对作业装置在作业时产生的粉尘进行吸收。作业装置可以是钢轨打磨装置、钢轨铺设装置、石碴清筛装置中的一种或多种。

粉尘处理装置与作业装置的粉尘出口连通,具体地,粉尘处理装置的旋风仓1与粉尘吸收组件的粉尘出口连通,以对作业装置排出的粉尘进行分离、存储等处理。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于示例性说明或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原理,而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因此,在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此外,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旨在涵盖落入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和边界、或者这种范围和边界的等同形式内的全部变化和修改例。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