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胶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114884发布日期:2019-03-15 20:26阅读:357来源:国知局
注胶排气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注胶设备领域,特别是涉及注胶排气系统。



背景技术:

常见的血液净化膜产品包括血液透析器、血液滤过器、血液透析滤过器、血浆分离器、血浆成分分离器、透析液过滤器等,该类产品的生产工艺均包括离心注胶工艺,在离心注胶的生产工艺中,会用到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通过两种化合物反应制备聚氨酯,由于聚氨酯优良的密封性能,可将不同的液体通路隔开。异氰酸酯的化学性质较活泼,能与空气中的水分反应,出现黄化结晶现象,因此,需密封保存。另外,异氰酸酯对人体具有毒性,因此,注胶前需确定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反应的合适质量配比。而实际生产过程中,管路不可避免地会出现黄化结晶现象,并造成在相同的注胶时间内,注胶机对两种组分的注胶量发生偏差,此时,需花费大量的时间更换管路,同时,为保证两种组分配比准确,需将更换过的管路中的空气排尽,而由于空气在胶液中是间断分布的,且其具有向上流动的特点,因此,要排尽管路中的空气需排出大量的胶液,由排出的胶液将气泡携带排出。该过程,不仅耗费大量的时间,降低生产效率,还浪费大量的胶液,使得生产成本增加。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现有技术注胶排气工艺效率低下,成本高的问题,提供一种注胶排气系统。

一种注胶排气系统,包括:注胶头,分别与所述注胶头连通的第一注胶管路和第二注胶管路,一端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连通的第一支路管,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注胶管路连通的第二支路管;所述第一支路管以及所述第二支路管上分别设有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支路管和所述第二支路管的另一端均与负压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的第一支路管上,以及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的第二支路管上均设有阀门。

本技术方案的注胶排气系统可排出胶液中的空气,不仅效率高,还可节约血透净化膜产品的用胶成本,避免因排出的废胶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具体地,所述第一注胶管路和第二注胶管路的端部分别与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所在的储罐连接,所述注胶头与注胶机连接。当进行注胶工艺时,先封闭注胶头,启动注胶机,且负压装置同时开始工作,由于空气与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粘度不同,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胶液中间段分布的气泡在负压的作用下会全部快速地聚集在胶液流动方向的前端,并最终被负压装置抽出,完成排气。具体判断条件为,当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在第一支路管和第二支路管中分别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接触,且在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内无肉眼可见的气泡出现时,注胶机停止注胶,并关闭阀门,关闭负压装置;此时打开注胶头,再启动注胶机,通过注胶机调整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用量配比,按正常控制程序进行注胶生产。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注胶管路与所述第一支路管通过三通转接头连通;和/或所述第二注胶管路与所述第二支路管通过三通转接头连通。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管与所述第二支路管共同构成三叉管结构,所述三叉管结构的其中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和第二注胶管路连通,剩余一个接口与所述负压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之间,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二注胶管路之间,所述阀门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负压装置之间。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管与所述第二支路管共同构成三叉管结构,所述三叉管结构的其中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和第二注胶管路连通,剩余一个接口与所述负压装置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之间,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二注胶管路之间;所述阀门包括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且所述第一阀门设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之间,所述第二阀门设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之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支路管和所述第二支路管均为L型管或条形管,所述阀门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路管和所述第二支路管上的第一阀门和第二阀门。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滤膜;和/或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滤膜。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透明外壳。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为惰性材料外壳,所述滤膜为惰性材料滤膜。

进一步地,所述负压装置为负压泵或注射器。

进一步地,所述阀门为单向阀或管夹。

进一步地,还包括与所述注胶头连通的混胶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2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3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一;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二;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4所述的注胶排气系统结构示意图三。

10、注胶头;20、第一注胶管路;30、第二注胶管路;40、第一支路管;50、第二支路管;60、第一气液分离装置;70、第二气液分离装置;80、负压装置;90、阀门;91、第一阀门;92、第二阀门;100、三通转接头;110、混胶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的一种注胶排气系统,包括:注胶头10,分别与所述注胶头10连通的第一注胶管路20和第二注胶管路30,一端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连通的第一支路管40,以及一端与所述第二注胶管路30连通的第二支路管50;所述第一支路管40以及所述第二支路管50上分别设有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所述第一支路管40和所述第二支路管50的另一端均与负压装置80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与所述负压装置80之间的第一支路管40上,以及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与所述负压装置80之间的第二支路管50上之间均设有阀门90。

本实施方式的注胶排气系统可排出胶液中的空气,不仅效率高,还可节约血透净化膜产品的用胶成本,避免因排出的废胶而产生的环境问题。具体地,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和第二注胶管路30的端部分别与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所在储罐连接,所述注胶头10与注胶机连接,当要进行注胶时,先封闭注胶头10,启动注胶机,且负压装置80同时开始工作,由于空气与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粘度不同,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胶液中间段分布的气泡在负压的作用下会全部快速地聚集在胶液流动方向的前端,并最终被负压装置80抽出,完成排气。具体判断条件为,当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在第一支路管40和第二支路管50中分别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接触,且在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内无肉眼可见的气泡出现时,注胶机停止注胶,并关闭阀门90,关闭负压装置80;此时打开注胶头10,再启动注胶机,通过注胶机调整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用量配比,按正常控制程序进行注胶生产。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和第二注胶管路30分别设于所述注胶头10的两端,从而第一注胶管路20和第二注胶管路30之间的间隙可用于设置第一支路管40、第二支路管50以及负压装置80等。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与所述第一支路管40通过三通转接头100连通;从而第一注胶管路20既能与第一支路管40连通,又能与注胶机和注胶头10连通。具体地,所述三通转接头100设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的中间段,即所述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的中间位置连通。同理,所述第二注胶管路3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通过三通转接头100连通。

本实施方式所述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共同构成三叉管结构,即所述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各有一条独立的管路,且共同共用一条公共管路,从而形成三叉管结构。并且,在各自独立管路上分别设有与其相应的气液分离装置,在公共管路上则设有阀门90和负压装置80,从而所述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共用一个阀门90并共用一个负压装置80。

本实施方式适用于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中胶液的粘度相当的情况,即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粘度相当时,二者气泡分离的进度较为一致,从而可在公共管路中共用一个阀门90并共用一个负压装置80。

具体地,所述三叉管结构的其中两个接口分别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和第二注胶管路30连通,剩余一个接口与所述负压装置80连接;且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一注胶管路20之间,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第二注胶管路30之间,所述阀门90设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与所述负压装置80之间。

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滤膜;和/或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包括外壳以及设于所述外壳内的滤膜。所述滤膜用于气液分离,所述外壳则用于支撑滤膜且用于使滤膜连接于第一支路管40和第二支路管50中。所述外壳为惰性材料外壳,所述滤膜为惰性材料滤膜,从而不易与管路中的胶液发生反应。

另外,为了便于观测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和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中的气泡是否可见,所述外壳为透明外壳。

所述阀门90为单向阀或管夹,本实施方式中,所述阀门90为管夹,通过打开和关闭管夹实现管路的通常和封闭。

所述负压装置80为负压泵,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负压装置80还可为其他设备。

本实施方式还包括与所述注胶头10连通的混胶器110。当调整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用量配比至预设比例后,在注胶头10处装上混胶器110进行混胶,并按正常控制程序进行注胶生产。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结构和原理相似,区别在于,实施例1中的阀门90共用,且设于三叉管结构的公共管路上;而本实施例中,所述阀门90的数量为两个,所述阀门90包括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且所述第一阀门91设于所述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之间,所述第二阀门92设于所述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与所述三叉管的分叉处之间。即所述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分别设于各自独立的管路上而并不设于公共管路上,所述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分别用于控制第一支路管40和第二支路管50的畅通与封闭。

本实施方式适用于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中胶液的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即异氰酸酯及多羟基化合物的粘度相差较大时,二者气泡分离的进度不一,从而需单独控制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的开闭。具体步骤为,封闭注胶头10,打开第一阀门92,关闭第二阀门92,启动注胶机,且负压装置80同时开始工作,当异氰酸酯胶液与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接触,且第一气液分离装置60内无肉眼可见的气泡出现时,停止注胶,并关闭第一阀门92。接着打开第二阀门92,当多羟基化合物胶液与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接触,且第二气液分离装置70内无肉眼可见的气泡出现时,停止注胶,并关闭第二阀门92,关闭负压装置80。打开注胶机以及注胶头10,调整异氰酸酯和多羟基化合物的用量配比,合适后,在注胶头10处装上混胶器110,并按正常控制程序进行注胶生产。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以及实施例2的结构和原理相似,区别在于,实施例1与实施例2中的第一支路管40和第二支路管50共同构成三叉管结构,存在公用管路,而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支路管40和所述第二支路管50均为L型管或条形管,无公用管路。所述阀门90的数量与实施例2的数量一致,包括分别设于所述第一支路管40和所述第二支路管50上的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

由于本实施方式通过第一阀门91和第二阀门92分别控制所述第一支路管40和所述第二支路管50的畅通和封闭,从而本实施方式与实施例2适用情况相同,即适用于第一支路管40与所述第二支路管50中胶液的粘度相差较大的情况。

实施例4

如图4-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至实施例3的结构和原理相似,区别在于,所述负压装置80为注射器。所述注射器包括活塞,通过向外拉注射器的活塞,达到抽气的目的。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