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干燥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气体干燥系统普遍存在能量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并且现有技术中利用空气压缩机对气体进行压缩,能源消耗大,操作上也比较繁琐。
例如,中国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节能干燥系统[申请号:200820189456.7],该实用新型专利包括热泵机组、干燥介质循环系统,所述热泵机组包括压缩机、冷凝器、膨胀阀、蒸发器并依次通过制冷工质管路相连接组成封闭循环回路,所述干燥介质循环系统包括干燥室、循环风机、干燥介质管路,所述干燥室、所述蒸发器、所述冷凝器依次通过所述干燥介质管路相连接组成封闭循环回路,所述循环风机设置于所述干燥介质管路上。
该实用新型专利具有干燥效果好,节能环保的优势,但仍具有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
一种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包括用气单元,所述用气单元包括依次连通的除湿单元、罗茨风机和气体加热器,除湿单元内置有水分吸收剂,干燥室的底部与气体加热器相连通,顶部与换热器相连通,废气储仓与换热器相连通,还包括设于罗茨风机和气体加热器之间的预加热器,所述预加热器内设有预加热管道,所述预加热管道与位于换热器内的换热管道通过循环管路循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上设有第一输送泵和第二输送泵,填充于循环管路内的换热介质在第一输送泵和第二输送泵的驱动下完成循环。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所述气体加热器包括加热器外壳和位于加热器外壳内的加热空腔,所述加热器外壳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加热空腔相连通的气体输入口和气体输出口,所述气体输入口与罗茨风机相连通,所述气体输出口与干燥室相连通,若干加热板固定设置在加热空腔内。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每块加热板之间相互平行。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所述加热器外壳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隔热保温层。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还包括固定在气体输出口上,且一端延伸至气体输出口内的温度测量器。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所述加热空腔内还设有若干块隔离板,所述隔离板一端与加热器外壳的一端内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热器外壳的另一端内表面之间具有通气间隙。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相邻两通气间隙分别位于加热空腔的两端部。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所述除湿单元内的水分吸收剂为分子筛或无水氯化钙。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还包括压缩气罐,所述压缩气罐通过精细阀门与恒压器相连通,输气管道一端与恒压器相连通,另一端连通有用气单元,气体流量计设置在输气管道上。
在上述的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中,所述用气单元设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用气单元与同一根输气管道相连通。
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在于:
1、本实用新型利用换热介质将从干燥室排出后的气体中的能量重新回收利用,节约了整个系统的能量损耗。
2、本实用新型利用罗茨风机替换空气压缩机,从而减少了能源消耗,操作上也更加简便。
3、本实用新型在加热器外壳内设有一层隔热保温层,防止加热空腔内的热量发生传递损耗的同时,还可避免加热器外壳的外表面温度过高,引起烫伤事故。
4、本实用新型利用恒压器提高了气体的输送稳定性,气体流量计可对气体的输送量进行精准的监控。
附图说明
图1是用气单元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气体加热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压缩气罐1、精细阀门2、恒压器3、输气管道4、用气单元5、气体流量计6、温度测量器7、隔离板8、通气间隙9、干燥室10、换热器11、废气储仓12、预加热器13、预加热管道14、换热管道15、循环管路16、第一输送泵17、第二输送泵18、除湿单元51、罗茨风机52、气体加热器53、加热器外壳54、加热空腔55、气体输入口56、气体输出口57、加热板58、隔热保温层59。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结合图1和图3所示,一种应用于纺丝过程的空气干燥节能系统,包括用气单元5,所述用气单元5包括依次连通的除湿单元51、罗茨风机52和气体加热器53,除湿单元51内置有水分吸收剂,其中,除湿单元51内的水分吸收剂可以是分子筛或无水氯化钙,水分吸收剂用以吸收流经气体内的水蒸气,从而保证气体干燥,干燥室10的底部与气体加热器53相连通,顶部与换热器11相连通,废气储仓12与换热器11相连通,还包括设于罗茨风机52和气体加热器53之间的预加热器13,所述预加热器13内设有预加热管道14,所述预加热管道14与位于换热器11内的换热管道15通过循环管路16循环连通,所述循环管路16上设有第一输送泵17和第二输送泵18,填充于循环管路16内的换热介质在第一输送泵17和第二输送泵18的驱动下完成循环,其中,换热介质可以是乙醇或水。
本实用新型,使用时,气体经过除湿单元51被干燥,干燥过后的气体再依次经过罗茨风机52、预加热器13和气体加热器53,在预加热器13中,干燥气体与预加热管道14内的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发生热交换,干燥气体被初步加热,再进入气体加热器53中进行进一步的加热,而预加热管道14内的换热介质释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变为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并在第二输送泵18的输送下进入换热管道15内,完成加热的干燥气体进入干燥室10中对丝线进行干燥,干燥完成后排出至换热器11内,并与换热管道15内的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进行热交换,此时温度较低的换热介质吸热变为温度较高的换热介质,并在第一输送泵17的输送下进入预加热管道14内,从而完成一个循环,而在换热器11内完成热交换的气体最终收纳至废气储仓12内,故本实用新型利用换热介质将从干燥室10排出后的气体中的能量重新回收利用,节约了整个系统的能量损耗,并且,本实用新型利用罗茨风机52替换空气压缩机,从而减少了能源消耗,操作上也更加简便。
如图3所示,还包括压缩气罐1,所述压缩气罐1通过精细阀门2与恒压器3相连通,输气管道4一端与恒压器3相连通,另一端连通有用气单元5,气体流量计6设置在输气管道4上,输气管道4上设有气体流量计6,可对气体的输送量进行精准的监控,使用时,打开精细阀门2,压缩气罐1内的气体经过精细阀门2到达恒压器3,成为恒压气体输出,故本实用新型利用恒压器3提高了气体的输送稳定性,再通过输气管道4输入除湿单元51内。
优选地,所述用气单元5设有若干个,且若干个用气单元5与同一根输气管道4相连通,这样相当于若干个用气单元5共用一套气体稳定输出系统,精简了整个系统的结构,降低了生产成本。
结合图1和图2所示,所述气体加热器53包括加热器外壳54和位于加热器外壳54内的加热空腔55,所述加热器外壳54的两端分别具有与加热空腔55相连通的气体输入口56和气体输出口57,所述气体输入口56与罗茨风机52相连通,所述气体输出口57与干燥室10相连通,若干加热板58固定设置在加热空腔55内,每块加热板58之间相互平行,还包括固定在气体输出口57上,且一端延伸至气体输出口57内的温度测量器7。
使用时,罗茨风机52输出的气体通过气体输入口56输入至加热空腔55,气体被加热板58加热后再通过气体输出口57输出,温度测量器7可用于监测输出气体的温度,温度测量器7可以是温度计。
优选地,所述加热器外壳54的内表面固定设置有隔热保温层59,隔热保温层59可防止加热空腔55内的热量发生传递损耗的同时,还可避免加热器外壳54的外表面温度过高,从而防止引起烫伤事故。
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空腔55内还设有若干块隔离板8,所述隔离板8一端与加热器外壳54的一端内表面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加热器外壳54的另一端内表面之间具有通气间隙9,这样能延长气体通过加热空腔55时的流经路径的长度,从而保证气体被充分加热。
优选地,相邻两通气间隙9分别位于加热空腔55的两端部,这样能使气体在加热空腔55内的流经路径呈S形,从而进一步延长气体通过加热空腔55时的流经路径的长度,保证气体被充分加热。
本文中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是对本实用新型精神作举例说明。本实用新型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做各种各样的修改或补充或采用类似的方式替代,但并不会偏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或者超越所附权利要求书所定义的范围。
尽管本文较多地使用了压缩气罐1、精细阀门2、恒压器3、输气管道4、用气单元5、气体流量计6、温度测量器7、隔离板8、通气间隙9、干燥室10、换热器11、废气储仓12、预加热器13、预加热管道14、换热管道15、循环管路16、第一输送泵17、第二输送泵18、除湿单元51、罗茨风机52、气体加热器53、加热器外壳54、加热空腔55、气体输入口56、气体输出口57、加热板58、隔热保温层59等术语,但并不排除使用其它术语的可能性。使用这些术语仅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本质;把它们解释成任何一种附加的限制都是与本实用新型精神相违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