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656976发布日期:2019-09-12 10:12阅读:536来源:国知局
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抽滤装置,特别涉及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抽滤装置在实验室中应用广泛。其主要功能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溶液中的少量物质进行富集,例如用0.22um滤膜对饮用水中微生物进行截留富集,从而进行下一步的微生物分析;另一部分是截留水样中的杂质,当使用一些灵敏度较高且精密的仪器测定液体样品时,常常需要先对液体中的杂质进行抽滤去除,防止其对仪器产生损害,减少仪器使用寿命。抽滤装置主要包括真空泵、抽滤瓶、滤杯和夹具四部分,利用真空泵使抽滤瓶中的压强降低,从而实现固液分离的目的。

在抽滤过程中需要人工定时向滤杯中补充液体,并在抽滤瓶液体盛满的情况下将其倾倒出,在操作过程中会出现以下问题:

1抽滤瓶瓶口为磨砂口,若在连接抽滤瓶与滤头时,瓶口未擦干,在抽滤结束后就会因为形成负压导致无法打开,从而无法及时倾倒出抽滤瓶中收集的液体,影响实验的进行。

2由于现今使用的抽滤瓶都没有刻度,因此当需要准确使用一定体积的抽滤后液体时,常常导致收集到的液体过多或过少,增加实验操作和误差。

3滤头与滤杯之间的连接为夹具,在实验操作过程中常因为未夹紧或夹具松紧程度减弱导致样品的浪费。

4目前使用的抽滤瓶需要操作人员在抽滤时定时向滤杯中补充液体,因此当操作人员忘记及时补充时,一方面会导致真空泵一直处于工作状态,会产生不必要的能耗损失,另一方面会影响实验进程,降低实验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提高实验效率的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公知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包括真空泵、滤杯、滤头、抽滤瓶、进液管、排气管以及盛放待抽滤液体的开口容器;所述抽滤瓶、所述滤头和所述滤杯从下至上依次可拆卸地密封连接;所述滤杯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开口容器内;所述滤头侧壁上设有滤头排气口;所述排气管一端与所述滤头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泵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滤头和所述滤杯之间设有滤膜;所述滤头内设有集液装置;所述集液装置为漏斗形;所述集液装置的上口与所述滤膜接触连接;所述集液装置的下口插入所述抽滤瓶内。

进一步地,所述滤杯与所述滤头卡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头与所述抽滤瓶螺纹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滤杯顶部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

进一步地,所述滤头侧壁上还设有滤头进气口,所述滤头进气口连接有进气阀A。

进一步地,还设有三通接头和进气阀B;所述三通接头,其第一个端口连接所述滤头排气口,其第二个端口连接所述排气管,其第三个端口连接所述进气阀B。

进一步地,所述进液管为软管。

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是:

滤杯、滤头和抽滤瓶从上至下依次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形成密闭腔室,三者既可组合在一起也可分拆。三个组合在一起后形成密闭容器,在真空泵工作时,产生负压,开口容器内液体因大气压的作用,自动会通过进液管进入滤杯,通过滤膜进入抽滤瓶。这样可以可以提高实验效率,减少真空泵无效工作状态。

滤头与滤杯之间可通过连接卡扣连接,可以避免因夹具操作不当或未夹紧造成的待抽滤样品的浪费。

可将抽滤瓶与滤头可设置成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可以避免抽滤瓶口未擦干时会在抽滤过程中与滤头之间产生负压,导致无法打开。

滤杯顶部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既可以在被过滤检验的液体液量不多时,可直接将检验液体倒入滤杯,此外也便于清洁滤杯。

还可以设置进气阀,可在抽滤结束后进入空气消除负压。便于拆分所述滤杯、所述滤头和所述抽滤瓶。

通过启动真空泵,开口容器10内盛放的待抽滤液体自动向滤杯中进样,可通过控制真空泵的工作时间定量抽滤所需液体,提高实验效率,同时避免了在频繁加样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外界污染;通过改变滤头与滤杯之间的连接方式,避免样品浪费现象的发生;通过改变滤头与抽滤瓶的连接方式,避免因抽滤过程中瓶口产生负压导致无法及时倾倒出液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密封盖;2、滤杯;3、卡扣;4、滤头;5、集液装置;6、进液管;7、真空泵;8、排气管;9、抽滤瓶;10、开口容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进一步了解本实用新型的发明内容、特点及功效,兹列举以下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请参见图1,一种可自动进样的改良抽滤装置,包括真空泵7、滤杯2、滤头4、抽滤瓶9、进液管6、排气管8以及盛放待抽滤液体的开口容器10;所述抽滤瓶9、所述滤头4和所述滤杯2从下至上依次可拆卸地密封连接,形成密闭腔室;所述滤杯2设有进液口,所述进液管6一端与所述进液口连接,另一端插入所述开口容器10内;所述滤头4侧壁上设有滤头4排气口;所述排气管8一端与所述滤头4排气口连接,另一端与所述真空泵7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滤头4和所述滤杯2之间设有滤膜;所述滤头4内设有集液装置5;所述集液装置5为上粗下细的漏斗形;所述集液装置5的上口与所述滤膜接触连接;所述集液装置5的下口插入所述抽滤瓶9内。

其中:

滤杯2用于盛放抽滤过程中即将抽滤的液体。

滤头4用于为滤膜提供载体,并连接滤杯2与抽滤瓶9。

抽滤瓶9用于盛放抽滤后的液体。

滤膜用于截留液体中的微粒和细菌。

集液装置5用于汇集滤膜过滤后的液体,并防止液体被真空泵抽出,污染环境。

真空泵7用于抽取所述抽滤瓶9、所述滤头4和所述滤杯2密封连接后形成密闭腔室内的空气,使之相对外面的大气压形成负压。

所述滤杯2和所述滤头4的连接可拆卸,二者既可组合在一起也可分拆;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的连接也是可拆卸的,二者既可组合在一起也可分拆。三个组合在一起后形成密闭容器,在真空泵7工作时,通过所述滤头4侧壁上的滤头4排气口排除空气,使得所述滤杯2、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组合形成的腔室产生负压,开口容器10内液体因大气压的作用,会通过进液管6进入滤杯2,通过置于滤头4上的滤膜进入抽滤瓶9。

所述进液管6和所述排气管8可均为软管,比如可均为塑料软管或橡胶软管。所述滤膜可为生物膜。

进一步地,所述滤杯2可与所述滤头4卡接。滤头4与滤杯2之间通过连接卡扣3连接,可以避免因夹具操作不当或未夹紧造成的待抽滤样品的浪费。

进一步地,所述滤头4可与所述抽滤瓶9螺纹连接。将抽滤瓶9与滤头4可设置成螺纹连接,通过螺纹连接,可以避免抽滤瓶9口未擦干时会在抽滤过程中与滤头4之间产生负压,导致无法打开。

进一步地,所述滤杯2顶部可设有可拆卸的密封盖1。既可以在被过滤检验的液体液量不多时,可直接将检验液体倒入滤杯2,此外也便于清洁滤杯2。

进一步地,所述滤头4侧壁上还可设有滤头4进气口,所述滤头4进气口可连接有进气阀A。打开进气阀A,可抽滤结束后进入空气消除负压。便于拆分所述滤杯2、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

进一步地,还可设有三通接头和进气阀B;所述三通接头,其第一个端口可连接所述滤头4排气口,其第二个端口可连接所述排气管8,其第三个端口可连接所述进气阀B。打开进气阀B,可抽滤结束后进入空气消除负压。便于拆分所述滤杯2、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方法:

首先安装抽滤装置,将滤头4置于滤杯2之上,拧紧,将滤杯2与滤头4对齐,通过连接卡扣3连接,将密封盖1置于滤杯2之上拧紧,用排气管8连接滤头4与真空泵7,将所需体积的待抽滤液体放入开口容器10中,将进液管6插入开口容器10底部。

抽滤时,打开真空泵7,所述滤杯2、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连接成的密闭腔室会形成负压,开口容器10内液体因大气压的作用,会通过进液管6进入滤杯2,通过置于滤头4上的滤膜进入抽滤瓶9,装置会持续工作,直至抽滤结束。抽滤可以将开口容器10中的液体全部抽滤完为结束条件,手动关闭真空泵7;也可在真空泵7的控制电路中设置计时器控制真空泵7的工作时间。比如可根据液体过滤流量,设置真空泵7工作时间;真空泵7工作时间用计时器控制,真空泵7工作时间到时,计时器发出信号,真空泵7即可自动停止。然后拆下与滤头4连接的进液管6和排气管8。

之后根据实验需要进行判断:

分两种情况,若实验不需要过滤后的滤膜,实验需要用的为抽滤瓶9中的经过过滤的液体,则将滤头4与抽滤瓶9拆分,倒出抽滤瓶9内的液体,做进一步检测实验。

若实验中需要用的为滤头4上的滤膜,可先打开连接卡扣3,直接取下滤膜,之后再将滤头4与抽滤瓶9拆分,倒出抽滤瓶9内的液体。抽滤瓶9内的液体可废弃也可做进一步的检测实验。

本实用新型的工作原理:

抽滤时,打开真空泵7,所述滤杯2、所述滤头4和所述抽滤瓶9三者连接成的密闭腔室会形成负压,开口容器10内液体因大气压的作用,会通过进液管6进入滤杯2,通过置于滤头4上的滤膜进入抽滤瓶9,装置会持续工作,直至将开口容器10中的液体全部抽滤完或者抽滤瓶9内的液体量满足实验要求。

抽滤装置运行时,由于装置处于真空状态,开口容器10中的待抽滤液体会通过进液管6进入滤杯2,完成抽滤,可实现样品的自动抽滤,此时操作人员即使因为其他事情需要暂时离开一会,也可自动进行抽滤,抽滤结束后,操作人员可以根据在下一步实验中运用抽滤后的液体或是滤膜,选择之后的操作。若需要抽滤后的液体,可将滤头4与抽滤瓶9拆开,比如旋开螺纹,倒出所需液体;若需要的为滤膜,可将滤杯2和滤头4拆开,比如可打开连接卡扣3,直接取下滤膜,之后再拆下滤杯2和滤头4将废弃液体倒出,避免了原抽滤装置在后期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造成所需样品的污染。

以上所述的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思想及特点,其目的在于使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能够理解本实用新型的内容并据以实施,不能仅以本实施例来限定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即凡本实用新型所揭示的精神所作的同等变化或修饰,仍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