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网巢陶瓷填料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36589发布日期:2019-10-09 05:38阅读:396来源:国知局
一种网巢陶瓷填料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陶瓷填料,尤其涉及一种网巢陶瓷填料。



背景技术:

填料塔内传统的支撑填料为陶瓷本体类,在反应器、净化器中起支撑床层,分布气流、液流、覆盖催化剂等重要作用,但床层比重大,空隙率底,床层压降高,流体分布不均匀等缺陷。现有技术公开号为 CN206276356U的专利中虽然提出了泡沫式填料,但比表面积和孔隙率不高。

为解决这一问题,如何提高填料的比表面积和堆积空隙率,改善流体的分散性,并可提高容杂质能力,从而对催化剂起到很好保护作用,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待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网巢陶瓷填料,可实现提高剂的比表面积和堆积空隙率,降低床层压降,并可提高容杂质能力,对催化剂起到很好保护作用的网巢填料。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巢陶瓷填料,包括陶瓷本体,所述陶瓷本体为横截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的柱体,所述陶瓷本体的外侧均匀的依次设置有凸起筋和流通槽,所述凸起筋和流通槽间隔设置,所述流通槽在槽底面上向着柱体轴线方向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分流孔,所述陶瓷本体的柱体中心设置有中间流孔,所述陶瓷本体内部沿其轴向在横截面上分区域设置有紧密规律排列且壁薄大小均匀的网巢孔。

进一步地,所述中间流孔与各个分流孔相通,使得本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剂的容杂质能力,减低压降。

进一步地,所述横截面上均匀设置有复数条加强筋,所述加强筋把横截面分成不同的区域,所述网巣孔设置在此区域内,使得本填料在满足高比表面积和堆积孔隙率的同时具有高强度。

优选地,所述分流孔形状为圆形或椭圆形或腰形。

优选地,所述网巢孔形状为三角形或圆形或长方形或梯形或正多边形,所述网巢孔的排列呈左右平行布置,网巢孔的壁厚在0.5-1.2mm 之间

优选地,所述凸起筋和流通槽的截面为半圆形或三角形或梯形。

优选地,所述网巢填料采用液压压制成型,使得陶瓷本体强度高,坯体密实度均匀。

本实用新型主要技术特点:

比表面积:≥800㎡/m3,孔隙率:60-90%。

本实用新型规格为所述圆形或正多边形的外接圆的直径不大于 25mm多种规格,柱高为直径的0.8-1.5倍。

由于采用了以上技术方案,使本申请具备的有益效果在于:

1、陶瓷本体的横截面为圆形或正多边形以及设置在外侧壁上的凸起筋和流通槽,可提高了相互堆积之间空隙,增大堆积空隙,降低汽流穿流阻力和床层操作压力。

2、陶瓷本体横截面上设置壁薄大小均匀的网巢孔、流通槽底向着轴线的分流孔以及中间流孔,使得陶瓷本体的比表面积增大,从而提高剂的容杂质能力,减低压降。

3、陶瓷本体横截面上均匀设置有复数条加强筋和采用液压压制成型,强度高,相比传统的干法成型,坯体密实度均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网巢陶瓷填料的侧视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网巢陶瓷填料的A-A剖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提出的一种网巢陶瓷填料的立体图;

上述附图标记:

图中:1、填料本体;2、凸起筋;3、流通槽;4、分流孔;5、网巢孔;6、中间流孔;7、加强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网巢陶瓷填料,具有多种规格,参照图1、图2和图3,提供了一种外形为圆形的柱体型陶瓷填料,包括陶瓷本体1,所述陶瓷本体1为横截面圆形的柱体,所述陶瓷本体1的外侧壁均匀的依次设置有凸起筋2和流通槽3,所述凸起筋2和流通槽3 间隔设置,所述流通槽3在槽底面上向着柱体轴线方向分别设置有复数个分流孔4,所述陶瓷本体1的柱体中心设置有中间流孔6,所述陶瓷本体1的横截面上均匀设置有复数条加强筋7,所述加强筋7把横截面分成不同的区域,在此区域内设置有紧密规律排列且壁薄大小均匀的网巣孔5,使得本填料在满足提高比表面积和堆积孔隙率的同时具有高强度。所述中间流孔6与各个分流孔4相通,使得本填料的比表面积和空隙率得到提高,从而提高剂的容杂质能力,减低压降。所述网巢填料采用液压机压制成型,使得陶瓷本体强度高,坯体密实度均匀。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