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润滑油加工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润滑油回收装置。
背景技术:
润滑油生产工序包括常减压蒸馏、丙烷脱沥青、溶剂精制、溶剂脱蜡、白土或加氢精制等。其中,在润滑油加氢精制过程中,由于润滑油中硫氮氧的存在,会生成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气体排出过程中会携带部分润滑油,携带润滑油的有害气体直接排放不仅严重污染空气,而且会造成润滑油的浪费。因此,有必要对现有的润滑油生产设备进行改进,以达到能够有效脱除润滑油加氢精制后排放的尾气内所含废气并对润滑油进行回收的目的,从而节约生产原料、提升生产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润滑油回收装置,能够较为彻底回收尾气中的润滑油,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本实用新型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润滑油回收装置,包括一气液处理箱,在气液处理箱内设置有多级气液分离层和贯穿多级气液分离层设置的导流管,所述导流管的出口悬设于气液处理箱下部,所述导流管的进口穿出所述气液处理箱上部设置,在气液处理箱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在气液处理箱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所述出液口连接一出液管,在出液管与气液处理箱之间连接有一单向回气管,在单向回气管内依次设有一浮力阀和一单向阀,所述浮力阀靠近所述出液管设置。
所述浮力阀包括一中部开有通孔的圆盘,在通孔内活动设有一工字板,所述工字板的顶板限位于所述圆盘的上部,所述工字板的底板限位于所述圆盘的下部,在工字板下方设有一浮子,所述浮子与所述单向回气管管壁之间设有回气缝。
所述导流管设置有夹套,所述夹套出口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进口侧,所述夹套进口设置于所述导流管的出口侧。
在所述夹套内设置有折流板。
所述单向回气管的出气端设置于相邻两层气液分离层之间,且所述单向回气管的出气端向下倾斜设置。
每级气液分离层均向气液处理箱一侧倾斜设置。
所述气液处理箱的底部倾斜设置,且与每级气液分离层倾斜方向相同,在所述气液处理箱的出液口靠近所述气液处理箱底部的低位侧设置。
所述导流管的出口朝向所述气液处理箱底部的高位侧设置。
每级气液分离层采用丝网除雾器。
本实用新型采用上述结构,所具有的优点是:该润滑油回收装置,通过多级气液分离层的设置,实现了较为彻底的润滑油回收工作,通过单向回气管的设置,实现了回收润滑油内的部分气体的回收工作,避免了润滑油从出液管导出时的飞溅情况,降低了有害气体对空排放量。
在导流管外设置夹套,能够使部分蒸汽冷凝为小液滴,利于后续实现气液两相更为彻底的分离。在夹套内设置折流板,便于充分换热。气液分离层与气液分离箱底部的倾斜设置,便于润滑油更顺利从出液口导出。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并结合其附图,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阐述。
如图1中所示,本实施例中,该润滑油回收装置,包括一气液处理箱1,在气液处理箱1内设置有多级气液分离层2和贯穿多级气液分离层2设置的导流管3,所述导流管3的出口悬设于气液处理箱1下部,所述导流管3的进口穿出所述气液处理箱1上部设置,在气液处理箱1的顶部设置有出气口4,在气液处理箱1的底部设置有出液口5,所述出液口5连接一出液管6,在出液管6与气液处理箱1之间连接有一单向回气管7,在单向回气管7内依次设有一浮力阀8和一单向阀9,所述浮力阀8靠近所述出液管6设置。
工作原理:携带润滑油的尾气通过导流管3的进口通入导流管3,从导流管3出口排出的尾气上升,若将多级气液分离层从下到上依次设为第一分离层、第二分离层、第三分离层,则上升的尾气先与第一分离层接触,将尾气与润滑油两相进行初步分离,初步分离后的尾气继续上升,与第二分离层接触进行二级润滑油分离回收,二级分离后的尾气继续上升,与第三分离层接触进行三级润滑油分离回收,三级分离后的尾气基本将润滑油回收干净,之后从气液分离箱的顶部设置的出气口排出,进行下一步处理工作即可。
上述过程中,第一分离层分离出的润滑油从气液分离箱1底部的出液口6流入出液管6,第二分离层、第三分离层分离出的液相润滑油依次向下经过气液分离层流至出液口5。出液管6内的润滑油在导出回收的过程中,可能含有部分气体,这部分气体在经过单向回气管7时,将通过浮力阀8和单向阀9经单向回气管7流入气液分离箱1内进行再处理。
进一步的,所述浮力阀8包括一中部开有通孔的圆盘,在通孔内活动设有一工字板,所述工字板的顶板限位于所述圆盘的上部,在顶板底部即间隔沿顶板底部边缘固设有凸起,使得顶板与圆盘接触时,顶板与圆盘之间留有用于气体通过缝隙,所述工字板的底板限位于所述圆盘的下部,在顶板与圆盘接触时,底板与圆盘处于不接触状态,使得气流可以通过工字板中立柱与通孔之间的缝隙通气,在工字板下方设有一浮子,所述浮子与所述单向回气管7管壁之间设有回气缝,出液管中的气体通过回气缝,并经过工字板与通气孔之间的缝隙流入单向回气管7内,并经过单向阀9流入气液分离箱1内。在出液管内充满液体无气体时,浮子将会随出液管内的液位上升而上升,最终使得浮子顶着工字板上升,直至工字板的底板顶面与圆盘底面接触,使得通孔被封闭,禁止液体流入单向回气管7内。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3设置有夹套10,所述夹套10出口设置于所述导流管3的进口侧,所述夹套10进口设置于所述导流管3的出口侧。夹套10内通入冷水,以便于将少量呈蒸汽状态的气体冷却为液滴进行回收,也降低了尾气气压,利于后续回收润滑油工作。
进一步的,所述单向回气管7的出气端设置于相邻两层气液分离层3之间,且所述单向回气管的出气端向下倾斜设置,避免气液分离层2分离出的润滑油流入单向回气管7内。
进一步的,在所述夹套10内设置有折流板11,有助于导流管3内的气体或/和液体与夹套10中的冷水充分进行换热,其中折流板11采用螺旋式折流板。
进一步的,每级气液分离层2均向气液处理箱1一侧倾斜设置。有助于快速收集气液分离层2分离中的液体。
进一步的,所述气液处理箱1的底部倾斜设置,且与每级气液分离层2倾斜方向相同,在所述气液处理箱1的出液口5靠近所述气液处理箱1底部的低位侧设置,便于润滑油快速流至出液口5。
进一步的,所述导流管3的出口朝向所述气液处理箱1底部的高位侧设置,可避免导流管3导出的尾气影响润滑油的流向,从而影响其回收。
进一步的,每级气液分离层采用丝网除雾器。
上述具体实施方式不能作为对本实用新型保护范围的限制,对于本领域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对本实用新型实施方式所做出的任何替代改进或变换均落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本实用新型未详述之处,均为本技术领域技术人员公知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