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7696225发布日期:2019-05-17 21:33阅读:644来源:国知局
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设备领域,具体是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



背景技术:

悬浮物指悬浮在水中的固体物质,包括不溶于水中的无机物、有机物及泥砂、黏土、微生物等。水中悬浮物含量是衡量水污染程度的指标之一。悬浮物是造成水浑浊的主要原因。水体中的有机悬浮物沉积后易厌氧发酵,使水质恶化。中国污水综合排放标准分3级,规定了污水和废水中悬浮物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中国地下水质量标准和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对水中悬浮物以浑浊度为指标作了规定。

传统的污水处理过程中,需要设置混凝土堆砌的絮凝池、沉淀池、二次沉淀池、澄清池等多个构筑物,占地体积大,且混凝剂和絮凝剂与污水混合效率不高,影响污水净化效率。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内设有环形帽,环形帽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环形帽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所述混凝腔内设有第一搅拌板,第一搅拌板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混凝腔内设有出水头;所述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第二出液管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所述絮凝腔为环形腔,絮凝腔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帽通过连接杆与壳体内壁固定连接,环形帽与壳体内壁之间形成有呈圆周分布的扇形通水槽。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出液管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第一转轴贯穿环形帽,环形帽中心开设有中心通孔;所述第一转轴为空心管,第一转轴延伸至壳体上方并通过第一旋转接头连通有第一进液管,第一进液管连通有第一储液箱,第一储液箱内灌注有混凝剂溶液,第一进液管上开设有手动阀门。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一转轴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出水头与第一搅拌板相对设置,出水头连通有进水管,进水管与外部原水连通。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第二出液管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第二转轴延伸至壳体上方并通过第二旋转接头连通有第二进液管,第二进液管连通有第二储液箱,第二储液箱内灌注有絮凝剂溶液,第二进液管设有手动阀门;所述第二转轴通过传动皮带连接有第一转轴。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污泥沉降筒与第二搅拌板相对设置,污泥沉降筒下端连通有污泥沉降管,污泥沉降管延伸至壳体内的沉淀腔内。

作为本发明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环形帽上方设有过滤板,过滤板上方设有出水管,出水管与壳体内腔连通;所述壳体下端连通有下料管,下料管连通有螺旋出料筒,螺旋出料筒内设有连接有电机驱动的螺旋叶片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通过设有包括有混凝腔和絮凝腔的环形帽以及分别设置在混凝腔和絮凝腔内的出液管和搅拌板,实现混凝剂和絮凝剂的高效混合,结构紧凑,混凝后沉淀效果好,占地体积小,方便搭建。

附图说明

图1为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中环形帽的俯视图;

图3为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中环形帽的立体透视图;

图4为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中搅拌板的仰视图。

图中:1-壳体;2-环形帽;3-混凝腔;4-絮凝腔;5-连接杆;6-中心通孔;7-第一搅拌板;8-第一出液管;9-第一转轴;10-第一旋转接头;11-第一进液管;12-第一储液箱;13-第二搅拌板;14-第二出液管;15-第二转轴;16-第二旋转接头;17-第二进液管;18-第二储液箱;19-传动皮带;20-第一驱动电机;21-过滤板;22-出水管;23-进水管;24-出水头;25-污泥沉降筒,26-污泥沉降管;27-下料管;28-螺旋出料筒。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请参阅图1~4,本发明实施例中,一种污水悬浮物沉降装置,包括壳体1;所述壳体1内设有环形帽2,环形帽2通过连接杆5与壳体1内壁固定连接,环形帽2与壳体1内壁之间形成有呈圆周分布的扇形通水槽;环形帽2中间位置设有开口向下的混凝腔3,环形帽2上端设有呈环形的絮凝腔4;所述混凝腔3内设有第一搅拌板7,第一搅拌板7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出液管8,第一搅拌板7将出液管8的出口分成左右连个半圆部分;所述第一出液管8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一转轴9,第一转轴9贯穿环形帽2,环形帽2中心开设有中心通孔6;所述第一转轴9为空心管,第一转轴9延伸至壳体1上方并通过第一旋转接头10连通有第一进液管11,第一进液管11连通有第一储液箱12,第一储液箱12内灌注有混凝剂溶液;所述第一进液管11上开设有手动阀门,打开手动阀门,混凝剂溶液通过第一进液管11进入到第一转轴9后进入第一出液管8后流出进入到混凝腔3内与污水混合。

所述混凝腔3内设有出水头24,出水头24与第一搅拌板7相对设置,出水头24连通有进水管23,进水管23与外部原水连通。

所述第一转轴9通过传动皮带19连接有第一驱动电机20的输出轴,第一驱动电机20带动第一转轴9转动,进而带动第一搅拌板7转动,对混凝剂和污水进行搅拌,加速混凝剂的扩散效率,提高悬浮物生成絮凝团的效率。

所述絮凝腔4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第二出液管14,第二出液管14下端固定连接有第二搅拌板13,第二出液管14上端固定连接有第二转轴15,第二转轴15延伸至壳体1上方并通过第二旋转接头16连通有第二进液管17,第二进液管17连通有第二储液箱18,第二储液箱18内灌注有絮凝剂溶液,第二进液管17设有手动阀门;打开第二进液管17上的手动阀门,絮凝剂溶液通过第二转轴进入到第二出液管14排出,絮凝剂与絮凝团接触,使得絮凝团增大后发生沉降;所述第二转轴15通过传动皮带19连接有第一转轴9,第二转轴15带动第二搅拌板13转动,加速絮凝剂与絮凝团的混合接触,提高沉淀生产效率;所述絮凝腔4为环形腔,絮凝腔4内设有呈圆周分布的污泥沉降筒25,污泥沉降筒25与第二搅拌板13相对设置,污泥沉降筒25下端连通有污泥沉降管26,污泥沉降管26延伸至壳体1内的沉淀腔内。

所述环形帽2上方设有过滤板21,过滤板21上方设有出水管22,出水管22与壳体1内腔连通,净化后的水从出水管22排出。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在于:所述壳体1下端连通有下料管27,下料管27连通有螺旋出料筒28,螺旋出料筒28内设有连接有电机驱动的螺旋叶片辊,方便进行污泥的清理。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申请中驱动电机、螺旋出料筒为现有技术;包括有混凝腔和絮凝腔的环形帽、设置在絮凝腔内的出水头、搅拌板、出液管为本申请的创新点;通过设有包括有混凝腔和絮凝腔的环形帽以及分别设置在混凝腔和絮凝腔内的出液管和搅拌板,实现混凝剂和絮凝剂的高效混合,结构紧凑,混凝后沉淀效果好,占地体积小,方便搭建。

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显然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示范性实施例的细节,而且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或基本特征的情况下,能够以其他的具体形式实现本发明。因此,无论从哪一点来看,均应将实施例看作是示范性的,而且是非限制性的,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而不是上述说明限定,因此旨在将落在权利要求的等同要件的含义和范围内的所有变化囊括在本发明内。不应将权利要求中的任何附图标记视为限制所涉及的权利要求。

此外,应当理解,虽然本说明书按照实施方式加以描述,但并非每个实施方式仅包含一个独立的技术方案,说明书的这种叙述方式仅仅是为清楚起见,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将说明书作为一个整体,各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也可以经适当组合,形成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的其他实施方式。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