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发明属于电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手机电池生产工艺中,涂布工序将浆料均匀涂敷至集流体上。膜片区回流阀关闭,浆料经膜头涂敷至集流体上,螺杆泵到膜头管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间隙区涂布阀关闭,浆料经回流装置返回供料灌,涂布阀至回流隔膜阀管道腔体内形成回流压力。回流装置就是控制浆料回流量的大小,来控制回流压力的大小,从而影响极片涂膜厚区头部面重量(称面密度)。
现有涂布工序采用单路回流装置,两段间隙的浆料回流都是同一路径返回供料灌。面对新型电芯极耳中置结构,因大间隙和小间隙留白长度不同,回流时长大间隙大于小间隙,回流压力大间隙大于小间隙。涂布走带大小间隙时,形成两个回流压力,使两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不一致,极片厚度不可控,成品电芯存在析锂风险,有重大的安全隐患,且生产优率低,调机时间长。
综上可知,相关技术存在缺陷,亟待完善。
技术实现要素:
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极片涂布双膜长双间隙极片结构产品时,开发双路回流路径来装置,来控制涂布大间隙和小间隙回流压力,使大间隙和小间隙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以达到调节两段膜长头部的涂布压力相同,使两段膜长的头部面密度和削薄厚度保持相同,该装置防呆效果好、成本低,便于推广使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包括供料管、涂布阀、回流阀、回流管和膜头管,所述膜头管与所述供料管连通,形成主干路,所述涂布阀、所述回流阀依次串联于所述主干路,所述回流管与所述回流阀连通,所述回流管包括第一管道和第二管道,所述第一管道与所述第二管道并联。在工作中,涂布膜片区域时,螺杆泵到膜头管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此时回流阀关闭,涂布阀打开,浆料进入到涂布膜头涂敷至集流体,从而形成极片;涂布大、小间隙留白区域时,涂布阀关闭,浆料回流采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双路径回流浆料返回缓存灌,双路径回流装置控制大、小间隙浆料回流;涂布小间隙时,第一管道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打开,第二管道中的气控隔膜阀关闭,浆料经第一管道返回缓存灌;涂布大间隙时,第一管道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打开,第二管道中的气控隔膜阀打开,流出第一管道多余的浆料,浆料经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返回缓存灌;其中,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中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使各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保持一致,该回流装置结构简单,实现了多间隙极片生产,操作简单,工作稳定,生产效率高。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管道用于所述主干路的主要回流。在工作中,回流的浆料首选通过第一管道进行回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一管道中串联有第一手动隔膜阀。在第一管道中串联手动隔膜阀方便对第一管道的导通状态进行控制。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管道用于所述第一管道的辅助回流。在工作中,第二管道用于辅助第一管道进行浆料回流。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管道中串联有气控隔膜阀。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第二管道的导通状态进行控制。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管道中还串联有第二手动隔膜阀。这种结构设计增加了第二管道的导通状态的控制方式,有利于生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第二手动隔膜阀串联于所述回流阀与所述气控隔膜阀之间。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二手动隔膜阀的工作不受气控隔膜阀的影响,从而增加工作的稳定性。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还包括涂布装置,所述涂布装置与所述膜头管连通。涂布装置用于涂敷极片。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涂布装置包括涂布膜头和涂布钢棍,所述涂布膜头与所述膜头管连通,所述涂布钢棍与所述涂布膜头的输出端对应设置。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涂敷极片的顺利进行。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一种改进,所述涂布阀串联于所述回流阀与所述涂布装置之间。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浆料回流。
本发明的目的之二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还提供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控制方法,以提高其工作的稳定性和效率。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涂布膜片区域,螺杆泵到膜头管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此时回流阀关闭,涂布阀打开,浆料进入到涂布膜头涂敷至集流体,形成极片;
涂布大、小间隙留白区域时,涂布阀关闭,浆料回流采用第一管道、第二管道双路径回流浆料返回缓存灌,双路径回流装置控制大、小间隙浆料回流;
涂布小间隙时,第一管道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打开,第二管道中的气控隔膜阀关闭,浆料经第一管道返回缓存灌;
涂布大间隙时,第一管道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打开,第二管道中的气控隔膜阀打开,流出第一管道多余的浆料,浆料经第一管道、第二管道返回缓存灌;
其中,第一管道、第二管道中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使各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保持一致。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发明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发明的一部分,本发明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发明,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中的管路连接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获得的双回流面密度表之一;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获得的双回流面密度表之二;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生产的新型电芯极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一;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4中生产的新型电芯极片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之二;
其中:1-供料管;2-涂布阀;3-回流阀;4-回流管;41'-第一手动隔膜阀;41-第一管道;42-第二管道;42'-气控隔膜阀;42''-第二手动隔膜阀;5-膜头管;6-涂布装置;61-涂布膜头;62-涂布钢棍。
具体实施方式
如在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使用了某些词汇来指称特定组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可理解,硬件制造商可能会用不同名词来称呼同一个组件。本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并不以名称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组件的方式,而是以组件在功能上的差异来作为区分的准则。如在通篇说明书及权利要求当中所提及的“包含”为一开放式用语,故应解释成“包含但不限定于”。“大致”是指在可接受的误差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在一定误差范围内解决所述技术问题,基本达到所述技术效果。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水平”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以下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但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包括供料管1、涂布阀2、回流阀3、回流管4和膜头管5,膜头管5与供料管1连通,形成主干路,涂布阀2、回流阀3依次串联于主干路,回流管4与回流阀3连通,回流管4包括第一管道41和第二管道42,第一管道41与第二管道42并联。在工作中,涂布膜片区域时,螺杆泵到膜头管5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此时回流阀3关闭,涂布阀2打开,浆料进入到涂布膜头61涂敷至集流体,从而形成极片;涂布大、小间隙留白区域时,涂布阀2关闭,浆料回流采用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双路径回流浆料返回缓存灌,双路径回流装置控制大、小间隙浆料回流;涂布小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关闭,浆料经第一管道41返回缓存灌;涂布大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打开,流出第一管道41多余的浆料,浆料经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返回缓存灌;其中,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中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使各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保持一致,该回流装置结构简单,实现了多间隙极片生产,操作简单,工作稳定,生产效率高。
优选的,第一管道41用于主干路的主要回流。在工作中,回流的浆料首选通过第一管道41进行回流。
优选的,第一管道41中串联有第一手动隔膜阀41'。在第一管道41中串联手动隔膜阀方便对第一管道41的导通状态进行控制。
优选的,第二管道42用于第一管道41的辅助回流。在工作中,第二管道42用于辅助第一管道41进行浆料回流。
优选的,第二管道42中串联有气控隔膜阀42'。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对第二管道42的导通状态进行控制。
本发明还包括涂布装置6,涂布装置6与膜头管5连通。涂布装置6用于涂敷极片。
优选的,涂布装置6包括涂布膜头61和涂布钢棍62,涂布膜头61与膜头管5连通,涂布钢棍62与涂布膜头61的输出端对应设置。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涂敷极片的顺利进行。
优选的,涂布阀2串联于回流阀4与涂布装置6之间。这种结构设计有利于浆料回流。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是:在工作中,涂布膜片区域时,螺杆泵到膜头管5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此时回流阀3关闭,涂布阀2打开,浆料进入到涂布膜头61涂敷至集流体,从而形成极片;涂布大、小间隙留白区域时,涂布阀2关闭,浆料回流采用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双路径回流浆料返回缓存灌,双路径回流装置控制大、小间隙浆料回流;涂布小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关闭,浆料经第一管道41返回缓存灌;涂布大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打开,流出第一管道41多余的浆料,浆料经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返回缓存灌;其中,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中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使各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保持一致,该回流装置结构简单,实现了多间隙极片生产,操作简单,工作稳定,生产效率高。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与实施例1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的第二管道42中还串联有第二手动隔膜阀42''。这种结构设计增加了第二管道42的导通状态的控制方式,有利于生产。
优选的,第二手动隔膜阀42''串联于回流阀3与气控隔膜阀42'之间。这种结构设计使得第二手动隔膜阀42''的工作不受气控隔膜阀42'的影响,从而增加工作的稳定性。
其他结构与实施例1中相同,这里不再赘述。
实施例3
如图1-2所示,一种实施例1或2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涂布膜片区域,螺杆泵到膜头管5道腔体内形成涂布压力,此时回流阀3关闭,涂布阀2打开,浆料进入到涂布膜头61涂敷至集流体,形成极片;
涂布大、小间隙留白区域时,涂布阀2关闭,浆料回流采用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双路径回流浆料返回缓存灌,双路径回流装置控制大、小间隙浆料回流;
涂布小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关闭,浆料经第一管道41返回缓存灌;
涂布大间隙时,第一管道41中的第一手动隔膜阀41'打开,第二管道42中的气控隔膜阀42'打开,流出第一管道41多余的浆料,浆料经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返回缓存灌;
其中,第一管道41、第二管道42中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使各段膜长的头部重量保持一致。
实施例4
如图1-6所示,一种如实施例3的控制多间隙极片膜厚的回流装置的控制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开启设备电源(打开电源开关,确认收放卷处在纠偏的中心位置,如果不是将纠偏调芤罚手动状态并非居中,使用居中功能时要先将纠偏功能设置成手动状态);
步骤2、开班点检:对照点检表用洒精擦洗涂布机的膜头、钢辊、夹辊、烘箱;
步骤3、垫片安装:清洁完成后,根据生产品种所需完度选择合适的垫片,装入膜头内,装入完成并开机打30分的浆料循环;
步骤4、接带牵引:在放卷轴上装好箔材接上牵引带,纠偏感应器一侧的牵引带和箔材边缘对齐,牵引带或箔材接好后设置成自动模式;
步骤5、设置工艺参数:在控制面板上按照工艺条件,设置好各涂布参数;
步骤6、首件调试,双路回流调试:两段膜片头部重量不一致时,调节间隙处的回流压力来改变膜长区头部的涂膜重量面密度,使两段头部的面密度和削簿厚度达到范围内;
步骤6.1、开通第一管道41,关闭第二管道42,根据文件尺寸要求涂敷3片极片,称量前中后三条面密度,将膜长2(小间隙头)面密度调至文件规格内;
步骤6.2、开通第一管道41,关闭第二管道42,根据文件尺寸要求涂敷3片极片,称量膜长1、膜长2前中后三条面密度,记录数据如图3所示:
步骤6.3、根据以上测量数据分析判断,膜长1头部(大间隙处)面密度超出规格,不在文件规格范围内,需要调大间隙处的回流压力,来改变膜长1头部重量;
步骤6.4、开通第一管道41,根据膜长1头部重量,调试气控隔膜阀42'流量大小,使大间隙、小间隙的回流压力保持一致,根据文件尺寸要求涂敷3片极片,称量膜长1、膜长2前中后三条面密度,记录数据如图4所示;
步骤6.5、调试完成后两段膜长的面密度,符合文件首栓规格内,双路径回流效果明显,面密首件调试完成;
步骤7、开始涂布:通过调试双路回流,使两段间隙的回流压力调成一致,使膜长1和膜长2头部密农度调成一致,达到首件规格,之后涂出片做正式首件,取两段膜长头中尾测量面密度和大小间隙头部用头部削簿,首件合格后开启机品正常涂布,生产过程中监控好膜片外观、尺寸、面密度、削簿长度、错位对齐等质量问题;
步骤8、出货卸卷:涂完膜卷扣需用保鲜膜打包并标示好出货牌,用升降机小推车卸卷到货架。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若干优选实施例,但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