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滤池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8825807发布日期:2019-10-09 01:33阅读:389来源:国知局
一种沉滤池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
技术领域
,特别涉及一种沉滤池。
背景技术
:根据18918-2002《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中一级a标准对出水ss的要求(10mg/l),传统的二沉池直接出水已经无法满足标准。为使出水满足该标准,目前大多数污水处理设施采取的工艺是直接在二沉池后增设滤池工艺。例如:v型滤池、纤维滤布滤池。v型滤池早期用于自来水水质净化工艺,是以砂为过滤介质的形式,一级a标执行后,逐渐在污水工艺中使用,该工艺出水水质好,稳定,技术成熟。但是造价高,占地面积大,小水量时不适用。纤维滤布滤池是专门针对污水深度处理研发的新型滤池,是以纤维滤布为过滤介质、该工艺技术已相当成熟,在全国已有百家污水处理厂成功应用。其运营成本低、出水水质好并且稳定、占地面积相对较小。但是整个工艺运行繁琐,控制要求较高,检修麻烦,运行费用较高。技术实现要素: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沉滤池,旨在设计一种占地面积小、运行费用低且便于检修管理的沉滤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沉滤池,包括:池体,形成有沉淀区和过滤区,所述池体设有与所述沉淀区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泥口,使得污水可通过所述进水口进入所述沉淀区,以让污水悬浮物掉入所述沉淀区的底部,且可通过所述出泥口排出所述池体外,所述沉淀区和所述过滤区连通,使得污水可依次经过所述沉淀区和所述过滤区;以及,过滤结构,设于所述过滤区,所述过滤结构包括朝下设置的反向滤板和滤床,所述滤床由滤料悬浮于所述反向滤板的正下方而形成,使得污水依次经过所述滤床和所述反向滤板而被过滤成清水。可选地,所述池体沿上下向布置,所述过滤区位于所述沉淀区的正上方。可选地,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泥斗,所述泥斗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筒状设置,所述泥斗的上端和所述池体的内侧壁相连,且朝上敞口设置,以让污水悬浮物掉入所述泥斗内。可选地,所述池体设有进水配水管和排污管,以对应形成所述进水口和所述出泥口。可选地,所述沉淀区的底部设有泥斗,其中:所述进水配水管沿水平向延伸,所述进水配水管位于所述泥斗的正上方,且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外,以形成所述进水口;和/或,所述排污管一端伸入至所述泥斗的底部内且管口朝下,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外,以形成所述出泥口。可选地,所述滤料为泡沫材质;和/或,所述滤料呈珠状设置。可选地,所述池体设有冲洗进水管,所述冲洗进水管的一端伸入所述滤床内,以形成用以冲散所述滤料的冲洗部,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外,用以连通外部清水。可选地,所述冲洗部包括竖管和横管,所述竖管的一端插入所述滤床内,所述横管位于所述滤床内,且与所述竖管连通;和/或,所述沉滤池还包括用以检测所述滤床下侧的压力的检测装置。可选地,所述池体设有出水口,所述出水口和所述池体位于所述过滤区上方的部分连通,使得清水可通过所述出水口排出所述池体外。可选地,所述池体内且位于所述反向滤板的上方设有出水堰,所述池体设有出水管,所述出水管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堰,另一端位于所述池体外,以形成所述出水口。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滤池直接采用沉滤一体式,所述沉滤池同时采用滤床过滤及沉淀池排泥,耐冲击负荷强,出水稳定,且采用质轻的滤料形成悬浮式的所述滤床,打破常规的砂滤式和滤布式,有效的解决了滤床板结问题,便于检修,所述沉滤池占地面积较小,运行简便,可操作性强。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沉滤池的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沉滤池5排污管1池体51出泥口11沉淀区6冲洗进水管12过滤区61竖管2过滤结构62横管21反向滤板7出水管22滤床71出水口3泥斗8出水堰4进水配水管200设备基础41进水口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全文中出现的“和/或”的含义,包括三个并列的方案,以“a和/或b”为例,包括a方案、或b方案、或a和b同时满足的方案。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发明提供一种沉滤池,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沉滤池的一实施例。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滤池100包括池体1以及过滤结构2,所述池体1形成有沉淀区11和过滤区12,所述池体1设有与所述沉淀区11连通的进水口41和出泥口51,使得污水可通过所述进水口41进入所述沉淀区11,以让污水悬浮物掉入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且可通过所述出泥口51排出所述池体1外,所述沉淀区11和所述过滤区12连通,使得污水可依次经过所述沉淀区11和所述过滤区12,所述过滤结构2设于所述过滤区12,所述过滤结构2包括朝下设置的反向滤板21和滤床22,所述滤床22由滤料悬浮于所述反向滤板21的正下方而形成,使得污水依次经过所述滤床22和所述反向滤板21而被过滤成清水。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中,所述沉滤池100直接采用沉滤一体式,所述沉滤池100同时采用滤床过滤及沉淀池排泥,耐冲击负荷强,出水稳定,且采用质轻的所述滤料形成悬浮式的所述滤床22,打破常规的砂滤式和滤布式,有效的解决了滤床板结问题,便于检修,所述沉滤池100占地面积较小,运行简便,可操作性强。所述池体1形成有所述沉淀区11和所述过滤区12,以实现沉淀的同时过滤,所述沉淀区11和所述过滤区12可沿水平向分布,也可沿竖向分布,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沿上下向布置,所述过滤区12位于所述沉淀区11的正上方,这样所述沉滤池100的占地面积较小。所述沉滤池100运行时,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41进入所述沉滤池100的沉淀区11内,污水大颗粒悬浮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入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设有泥斗3,所述泥斗3呈上大下小的锥形筒状设置,所述泥斗3的上端和所述池体1的内侧壁相连,且朝上敞口设置,以让污水悬浮物掉入所述泥斗3内,在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设置所述泥斗3,有利于在所述池体1内汇集污水悬浮物,也便于将污水悬浮物集中排出所述池体1外。污水通过所述进水口41进入所述池体1内,且可定期通过所述出泥口51将污水悬浮物排出所述池体1外,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设有进水配水管4和排污管5,以对应形成所述进水口41和所述出泥口51,这样便于将所述沉滤池100接入整个污水处理系统中。进一步,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设有泥斗3,其中:所述进水配水管4沿水平向延伸,所述进水配水管4位于所述泥斗3的正上方,且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1外,以形成所述进水口41;和/或,所述排污管5一端伸入至所述泥斗3的底部内且管口朝下,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1外,以形成所述出泥口51。如此设置所述进水配水管4和所述排污管5,有利于让自所述进水配水管4进入的污水悬浮物掉入所述泥斗3内,同时,能将较好的通过所述排污管5将所述泥斗3内的污水悬浮物排出所述池体1外。污水大颗粒悬浮物在重力的作用下掉入所述沉淀区11的底部,细小悬浮物在水流的作用下向上经过所述过滤区12,且在所述滤床22的作用下,将细小悬浮物截留在所述滤床22内,悬浮式的所述滤床22是由密度小于水的所述滤料组成的,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料为泡沫材质,这样成本较低。对于所述滤料的形状可以不做特殊限定,所述滤料可以呈珠状、柱状或者锥状等形状设置,例如,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滤料被设置呈直径为2mm左右泡沫滤珠。细小悬浮物会截留在所述滤床22内,随着过滤不断进行,所述滤床22内的悬浮物增多,使得所述滤床22的水头损失增大,故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设有冲洗进水管6,所述冲洗进水管6的一端伸入所述滤床22内,以形成用以冲散所述滤料的冲洗部,另一端伸出至所述池体1外,用以连通外部清水。所述滤床22冲洗时(可以是定期对所述滤床22进行冲洗,还可以是所述沉滤池100还包括用以检测所述滤床22下侧的压力的检测装置,当检测到所述滤床22下面压力变化超过阀值时,可启动所述滤床22的冲洗程序),关闭所述沉滤池100进水,让清水通过所述冲洗进水管6进入所述滤床22内部,在水流的冲击下,使得所述滤床22开始膨胀松动。所述滤料间的间隙增大,从而导致所述滤料间的悬浮物脱离所述滤床22,落至所述沉淀区11,再通过所述出泥口51排出。完成后,再正常进水。进一步,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冲洗部包括竖管61和横管62,所述竖管61的一端插入所述滤床22内,所述横管62位于所述滤床22内,且与所述竖管61连通(可在所述竖管61及所述横管62上设置小孔,以便于冲洗水均匀进入所述滤床22内),这样所述冲洗部结构简单,且有利于冲散整个所述滤床22。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设有出水口71,所述出水口71和所述池体1位于所述过滤区12上方的部分连通,使得清水可通过所述出水口71排出所述池体1外,这样过滤后的清水可通过所述出水口71排出所述池体1外。具体地,请参阅图1,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池体1内且位于所述反向滤板21的上方设有出水堰8,所述池体1设有出水管7,所述出水管7的一端连通所述出水堰8,另一端位于所述池体1外,以形成所述出水口71,这样过滤后的清水可通过所述出水堰8收集出水。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
技术领域
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当前第1页12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