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方法及其装备与流程

文档序号:18898831发布日期:2019-10-18 21:39阅读:285来源:国知局
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方法及其装备与流程

本发明涉及涂覆涂布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方法及其装备。



背景技术:

涂布装置是将成卷的柔性基材涂上一层特定功能的胶、涂料或油墨等烘干后收卷,从而使柔性基材具有特定的功能,为了保证特定功能的均匀性,柔性基材在涂上胶、涂料或油墨后未烘干前,涂覆的表面不与任何物体接触,从而保证涂覆的均匀性和特定功能的稳定性,目前,在牛皮纸或薄膜正反两面涂覆离型剂时,常用的有两种工艺路线:第一种工艺路线是先涂正面,烘干后收卷成半成品,然后再二次解卷涂反面,二次烘干后,收卷成型;第二种工艺路线是采用上下两层烘道,先涂正面,烘干后翻身涂反面,二次烘干后再收卷成型,第二种工艺路线类似于把两台涂布装置串联起来使用,减少一次放卷和收卷过程,效率有所提高;以上两种工艺路线都采用两次烘干过程,导致生产线烘干工艺路线长,能耗高,而且,第一次涂覆面经历了两次烘干过程,第二次涂覆面经历了一次烘干过程,两面的涂覆剂固化效果不一致,同时基材本体两次烘干,失水严重变形,严重影响两次涂覆的加工质量;并且传统工艺采用接触式的烘箱烘干,基材下表面与烘箱内托辊有接触,导致烘箱温度不能太高,超过140℃,膜面或纸张的涂覆面有变形粘连的风险,并且烘箱内托辊也容易变形,从而影响涂覆质量的稳定性;并且由于烘箱温度受限,涂覆剂固化时间比较长,因此需要通过加长烘箱和限制生产线速度的办法来满足工艺需要,导致生产线的长度过长,占用生产车间的空间比较大,企业的一次性投资比较大,并且由于涂覆剂固化时间长,生产线的线速度比较低,一般不超过200m/min,生产效率比较低,能耗比较大,严重影响柔性基材的两面涂覆的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要素:

为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以下问题,现有的两面涂覆常常采用两次涂覆和两次烘干的方式进行,导致两面的涂覆剂固化效果不一致,基材本体失水严重变形,严重影响基材双面涂覆的加工质量,并且两次烘干导致生产线的长度比较长,生产线速度比较低,导致生产效率比较低,能耗比较大,严重影响柔性基材的两面涂覆的生产成本;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柔性基材由放卷装置从卷状释放为带状。

步骤二、带状的柔性基材由涂覆装置的下方进入到涂覆装置的内部,并由下向上竖直状贯穿涂覆装置内部完成柔性基材的两面涂覆。

步骤三、涂覆后的柔性基材经过换向装置进行换向,由竖直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

步骤四、换向后的柔性基材水平进入到烘干装置内部,完成柔性基材的烘干干燥。

步骤五、烘干后柔性基材穿出烘干装置,经过收卷装置完成收卷,将柔性基材由带状收卷为卷状,完成柔性基材两面涂覆加工。

在此基础上,所述步骤二中涂覆装置对柔性基材的两个面同时涂覆。

在此基础上,所述步骤三中换向装置与柔性基材之间形成一层气垫膜,所述换向装置与柔性基材的表面不接触。

在此基础上,所述步骤四中柔性基材漂浮在烘干装置内部,所述烘干装置与柔性基材的表面不接触。

在此基础上,所述步骤五中柔性基材先经过纠偏装置进行位置纠偏,保证柔性基材的位置,然后再由收卷装置完成收卷,保证柔性基材由带状变为卷状时两端的对齐。

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的装备,包括放卷装置、涂覆装置、换向装置、烘干装置和收卷装置,所述放卷装置、涂覆装置、换向装置、烘干装置和收卷装置的工作位置的中心位于同一个平面内,所述放卷装置、涂覆装置和收卷装置位于下层,所述换向装置和烘干装置上层,所述放卷装置位于涂覆装置的前方或后方,所述换向装置位于涂覆装置的上方,所述烘干装置位于换向装置的后方,所述收卷装置位于烘干装置的后方;柔性基材由放卷装置释放,由下而上竖直贯穿涂覆装置,经过换向装置换向,水平贯穿烘干装置,并缠绕在收卷装置的表面,所述换向装置、烘干装置与柔性基材的表面不接触。

在此基础上,所述涂覆装置为双面涂布装置,包括固定涂头和移动涂头,所述固定涂头和移动涂头左右水平布置,相互平行,分别位于柔性基材的左右两面,同时与柔性基材接触,所述移动涂头相对固定涂头左右滑动。

在此基础上,所述换向装置为气垫换向器,所述气垫换向器的外表面与柔性基材之间具有一层气垫膜。

在此基础上,所述烘干装置为漂浮式烘箱,所述漂浮式烘箱包括加热部件一和加热部件二,所述加热部件一和加热部件二上下对称布置,分别位于柔性基材的上下两边,所述加热部件一和加热部件二为热风加热装置。

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纠偏装置,所述纠偏装置位于烘干装置的后方,与烘干装置平行布置,所述纠偏装置位于收卷装置的上方,用于对柔性基材的位置进行纠偏。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发明采用涂覆装置对柔性基材的两面同时涂覆,配合烘干装置对涂覆后的柔性基材的两面进行一次性烘干,使柔性基材两面涂覆层固化效果一致,保证了柔性基材两面的均匀性,并且由于柔性基材只经过一次烘干,避免柔性基材本体两次受热导致失水严重或者变形,保证了柔性基材本体的平整度,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两面涂覆加工的质量。

2、本发明采用柔性基材双面同时烘干的方式,缩小了烘干工序的线路长度,减少了烘干装置的长度,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缩小了装备的占用空间,减低了企业的一次性投资成本。

3、本发明采用气垫换向器与漂浮式烘箱配合,气垫换向器和漂浮式烘箱均不与柔性基材的涂覆面接触,保证了柔性基材两面涂覆的均匀性,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两面涂覆加工的质量。

4、本发明的漂浮式烘箱不与柔性基材的表面接触,避免传统接触式烘箱的托辊变形,可以使烘箱内烘干温度提高到150~160℃,缩短了柔性基材表面涂覆剂的固化时间,提高了涂覆剂的固化效率,从而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并且为整体生产线速度的提高提供了基础。

5、本发明由于柔性基材表面涂覆剂固化效率的提高,使整机的生产线速度由200m/min提高到500m/min,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能耗,从整体上降低了柔性基材两面涂覆的加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放卷装置,2、涂覆装置,21、固定涂头,211、涂布机构,22、移动涂头,3、换向装置,4、烘干装置,41、加热部件一,42、加热部件二,5、柔性基材,6、收卷装置,7、纠偏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实施例1:

本发明披露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装备,如图1所示,包括放卷装置1、涂覆装置2、换向装置3、烘干装置4、柔性基材5和收卷装置6,放卷装置1、涂覆装置2、换向装置3、烘干装置4和收卷装置6的工作位置的中心在同平面内,放卷装置1、涂覆装置2和收卷装置6位于下层,换向装置3、烘干装置4位于上层,放卷装置1位于涂覆装置2的前方,换向装置3位于涂覆装置2的上方,烘干装置4位于换向装置1的后方,收卷装置6位于烘干装置4的后方,通过两层设置充分利用空间结构,缩短装备的长度,柔性基材5由放卷装置1由卷状释放为带状,由下而上穿过涂覆装置2完成柔性基材5的两面涂覆,然后经过换向装置3换向由垂直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穿过烘干装置4实现柔性基材5的两面烘干,烘干后的柔性基材5缠绕在收卷装置6上收卷,从而完成柔性基材5的两面涂覆加工,其中换向装置3、烘干装置4与柔性基材5的表面不接触;本发明采用涂覆装置2对柔性基材5的两面同时涂覆,配合烘干装置4对两面进行一次性烘干,保证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固化效果一致,保证了柔性基材5两面的均匀性,并且柔性基材5只经过一次烘干,避免柔性基材5本体两次受热失水严重或者变形,保证了柔性基材5本体的平整度,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5双面涂覆的加工质量,同时换向装置3、烘干装置4与柔性基材5的表面不接触,保证柔性基材5双面涂覆的均匀性和稳定性;并且采用柔性基材双面同时烘干的方式,缩小了烘干工艺线路的长度,减少了烘干装置的长度,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缩小了装备的占用空间,减低了企业的一次性投资成本;放卷装置1为回转式放卷装置,用于将柔性基材5的卷状结构释放为带状结构,便于对柔性基材5进行加工,放卷装置1与涂覆装置2平行设置,其工作位置的中心面与涂覆装置2的工作位置的中心面共面,从而保证柔性基材5沿宽度方向都能被涂覆;涂覆装置2为双面涂布装置,包括固定涂头21和移动涂头22,固定涂头21和移动涂头22左右水平布置,固定涂头21和移动涂头22相互平行,分别位于柔性基材5的左右两面,固定涂头21与基础固定连接,移动涂头22相对固定涂头左右滑动,靠近或离开固定涂头21,便于柔性基材5的穿膜;固定涂头21包括涂布机构211,涂布机构211位于固定涂头21的最右端,便于涂布机构211与柔性基材5接触,实现对柔性基材5单面的涂覆,移动涂头22包括涂布机构211,位于移动涂头22的最左端,与固定涂头21的涂布机构211对称布置,便于与柔性基材5的另一面接触,实现对柔性基材5的另一面的涂覆,固定涂头21、移动涂头22的涂布机构211配合实现对柔性基材5两面的同时涂布;在涂覆装置2的上方设置有换向装置3,换向装置3为气垫换向器,气垫换向器工作时,气垫换向器和柔性基材5表面之间形成一层气垫膜,从而在完成柔性基材5换向功能的同时,气垫换向器的表面与柔性基材5的表面不接触,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5涂覆后的表面不受到破坏,保证了涂覆的均匀性,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5双面涂覆的加工质量;在换向装置3的后方设置有烘干装置4,用于对双面涂覆后的柔性基材5进行烘干,柔性基材5贯穿漂浮式烘箱的中部,烘干装置4为漂浮式烘箱,包括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成上下对称布置,分别位于柔性基材5上下两边,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同时对柔性基材5的两个面加热,实现涂覆后柔性基材5两面同时固化,实现烘干装置4对柔性基材5两面一次性烘干,保证柔性基材5的两面涂覆固化效果一致,保证柔性基材5的两面均匀性,并且柔性基材5只经过一次烘干,避免柔性基材5本体两次受热失水严重或者变形,保证了柔性基材5本体的平整度,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的加工质量,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为热风加热装置,喷出热风对柔性基材5进行加热,从而使柔性基材5漂浮在漂浮式烘箱的内部,漂浮式烘箱与柔性基材5表面不接触,保证了柔性基材5涂覆面的涂覆均匀性;并且漂浮式烘箱不与柔性基材5的表面接触,避免传统接触式烘箱的托辊变形,可以使烘干温度提高到150~160℃,从而缩短了柔性基材5表面涂覆剂的固化时间,提高了柔性基材5涂覆面的固化效率,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使生产线速度由200m/min提高到500m/min,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整机能耗,从而整体上降低了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加工的成本;在烘干装置4的后方设置有收卷装置6,用于对烘干后的柔性基材5进行卷取收卷,收卷装置6为回转式放卷装置,用于将柔性基材5的带状结构收纳为卷状结构,从而保证整个装备的连续生产。

在此基础上,还包括纠偏装置7,纠偏装置7位于烘干装置4的后方,与烘干装置4同一层布置,纠偏装置7位于收卷装置6的上方,用于对烘干后的柔性基材5进行位置纠偏,保证柔性基材5在收卷装置6上卷取收卷时沿宽度方向两端对齐,保证了柔性基材5的收卷质量,提高了柔性基材5双面涂覆加工的质量。

实施例2:

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不同之处在于:如图2所示,放卷装置1位于涂覆装置2、收卷装置6之间,烘干装置4的下方,从而进一步缩小了装备的长度,减小了装备的占地面积,减少了企业一次性投资的成本。

实施例3:

一种柔性基材两面涂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柔性基材5由放卷装置1从卷状释放为带状,便于对柔性基材5两面进行涂覆加工。

2、柔性基材5由涂覆装置2的下方进入到涂覆装置2的内部,并由下向上竖直状贯穿涂覆装置2内部,柔性基材5位于固定涂头21和移动涂头22之间,并同时与固定涂头21和移动涂头22的涂布机构211接触,从而实现柔性基材5的两面同时涂覆,保证了两面涂覆的均匀性。

3、两面涂覆过的柔性基材5向上运动经过换向装置3换向,由垂直方向变换为水平方向,此时,换向装置3与两面涂覆过的柔性基材5表面不接触,避免影响柔性基材5涂覆后的涂覆质量。

4、两面涂覆后的柔性基材5水平进入到烘干装置4内部,并在烘干装置4的内部漂浮,两面涂覆过的柔性基材5位于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之间,加热部件一41和加热部件二42同时通过热风对两面涂覆后的柔性基材5进行加热烘干,使柔性基材5两面同时固化干燥,保证柔性基材5的两面涂覆固化效果一致,并且柔性基材5只经过一次烘干,避免柔性基材5本体两次受热失水严重或者变形,保证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加工的质量;此时,烘干装置4与两面涂覆后柔性基材5表面不接触,避免传统接触式烘箱的托辊变形,可以使烘干装置4的烘干温度可以提升至150~160℃,缩短了柔性基材5表面涂覆剂的固化时间,提高了柔性基材5涂覆面的固化效率,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同时装备的运行线速度提高到500m/min,提高了生产效率,减低了能耗。

5、烘干后的柔性基材5先经过纠偏装置7进行纠偏,保证柔性基材5沿宽度方向的中心在一定范围内,然后再由收卷装置6完成柔性基材5的收卷,柔性基材5由带状变为卷状,完成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加工。

本发明采用涂覆装置2对柔性基材5的两面同时涂覆,配合烘干装置4对涂覆后柔性基材5的两面进行一次性烘干,使柔性基材5的两面涂覆剂固化效果一致,保证了柔性基材5两面的均匀性,并且柔性基材5只经过一次烘干,避免柔性基材5本体两次受热失水严重或者变形,保证了柔性基材5本体的平整度,从而保证了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的加工质量;并且柔性基材5采用双面同时烘干的方式,缩小了烘干工艺路线的长度,减少了烘干装置4的长度,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缩小了装备的占用空间,减低了企业的一次性投资成本;同时采用气垫换向器和漂浮式烘箱配合,气垫换向器和漂浮式烘箱均不与柔性基材5的两个涂覆面接触,保证了柔性基材5两面的涂覆均匀性,保证了柔性基材5的加工质量;并且漂浮式烘箱不与柔性基材5的表面接触,避免传统接触式烘箱的托辊变形,使烘干装置4内烘干温度可以提高到150~160℃,缩短了涂覆剂的固化时间,提高了柔性基材5涂覆面的固化效率,降低了整体装备的长度,并且可以使生产线的生产线速度由200m/min提高到500m/min,提高了生产线的生产效率,减低了生产线的能耗,从而整体上降低了柔性基材5两面涂覆加工的成本。

上述说明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如前所述,应当理解本发明并非局限于本文所披露的形式,不应看作是对其他实施例的排除,而可用于各种其他组合、修改和环境,并能够在本文所述发明构想范围内,通过上述教导或相关领域的技术或知识进行改动。而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发明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