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激振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42570发布日期:2020-06-09 20:45阅读:310来源:国知局
一种激振器的制作方法

本发明属于振动机械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安装于振动机械设备上的激振器。



背景技术:

激振器是安装于振动机械设备上,用以产生激振力的装置,是振动机械的主要组成部分,对机械振动方式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装有激振器的振动机械广泛应用于冶金矿山、工业生产、工程建设及实验设备等行业,用于实现物体的筛分、输送、夯实、振动时效以及成型等。目前现有的机械式激振器主要是由电机和偏心振子组成,电机带动偏心振子运动产生机械振动。这种激振器只能通过控制激振电机转速来控制振动频率,不易进行振幅控制(激振力控制)。需要停止激振电机手动来调整激振器的偏心来控制激振力。针对不同的振动参数,实际操作过程非常麻烦,要不断的停止、调整偏心、调整频率、启动来接近最佳的振动参数。单调整偏心这一步就包括松开偏心紧定螺钉、调整偏心、紧固偏心紧定螺钉等步骤。另外,调整精度差,在静止时调整的偏心量很难在工作中达到最优的激振力参数,只能是“接近”或是“差不多”,无法在工作中动态调整激振力。传统激振器还有一个缺点就是当工件需要较大的激振力时就必须在停止时调到大的偏心。在较大的偏心下启动激振电机,由于启动负载大,激振电机电流增大,很容易烧毁电气元件或损坏电机。



技术实现要素:

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发明提供一种可以在设备工作过程中实时控制激振力大小的激振器。

一种激振器,包括偏心振子,用于容纳偏心振子的激振箱(6),用于驱动偏心振子旋转的激振电机(8),还包括用于调整偏心振子偏心量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

所述激振电机(8)与所述激振箱(6)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6)固定连接。

所述的偏心振子至少包括第一偏心体(1)、第二偏心体(2)和连接轴(5),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至少一个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与所述连接轴(5)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连接轴(5)连接。

所述偏心振子的第一种结构是: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左右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一偏心体(1)为左偏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为右偏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和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重心均偏离所述连接轴(5)形成的回转中心;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连接轴(5)轴向上固定连接、表面圆周方向上转动连接。

所述第一偏心体(1)通过直线凹槽和与所述直线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与所述连接轴(5)连接;所述第二偏心体(2)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与所述连接轴(5)连接。

进一步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偏心体(1)设置左轴台(10),所述左轴台(10)设置第一轴孔(11)。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键槽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孔(11)的左侧部分。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轴孔(11)的右侧部分设有第一直线凹槽(52),所述连接轴(5)左侧设置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直线凸台;所述第二偏心体(2)内设有第二轴孔(21),所述第二轴孔(2)内设有第一螺旋凹槽(51),所述连接轴(5)右侧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第一凸台(24)。

优选的,所述直线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一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轨迹线上。

或者,所述第一轴孔(11)内设置第二直线凹槽,所述连接轴(5)左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第三凸台;所述第二轴孔(2)内设置第二螺旋凹槽,所述连接轴(5)右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四凸台。

优选的,所述第三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四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箱(6)与所述激振电机(8)连接处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左偏心体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三轴承(14),所述第三轴承(14)的内圈与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承(14)的外圈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箱(6)设有激振箱盖(7),所述激振箱盖(7)开设激振箱盖通孔(71)。

所述右偏心体右侧设置右轴台(20),所述右轴台(20)与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之间设置第四轴承(141)。

为了提供更好的支撑,所述右偏心体至少设有一段第一外圆周面,所述第一外圆周面与所述激振箱(6)之间设置第一轴承(41)。

所述左偏心体至少设有一段第二外圆周面,所述第二外圆周面与所述激振箱(6)内表面之间设置第二轴承(42)。

为了更好的固定所述第一轴承(41)和所述第二轴承(42)的位置,进一步的,所述右偏心体的第一圆周面右侧部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台阶(220),所述左偏心体的第二圆周面左侧部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第二台阶(120),所述激振箱(6)内表面左侧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左台阶面(61),所述第二轴承(42)的外圈抵靠在所述左台阶面(61)上,所述第二轴承(42)的内圈抵靠在所述第二台阶(120)上;所述激振箱盖(7)左侧设置凸沿(73),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圈抵靠在所述凸沿(73)上,所述第一轴承(41)的内圈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220)上;所述第一轴承(41)和所述第二轴承(42)外圈之间设置支撑环(43)。

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其中,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是:所述激振箱盖(7)在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周边设有凸缘(72),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凸缘(72)固定连接。

另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是: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位于所述激振箱盖(7)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连接处中心位置。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开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穿过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通过第五轴承(15)与所述连接轴(5)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控制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的轴向位置,并可以在行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锁定所述位置。

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末端开设轴孔(92),所述连接轴(5)穿过所述轴孔(92)后通过第五轴承(15)与所述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轴孔(92)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所述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可以为液压缸、气缸和伺服直线电机或者其他伺服直线运动系统;相应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分别为液压杆,气缸杆和螺杆或者其他。

优选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是伺服直线电机,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是螺杆。

所述上述激振装置的激振器器工作原理是:

由于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14)、第五轴承(15)、第四轴承(141)的设置,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一偏心体(1)旋转,所述第一偏心体(1)带动所述连接轴(5)同步旋转,所述连接轴(5)带动所述第二偏心体(2)同步旋转,最终实现了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同步旋转。也就是说,所述激振电机(8)驱动整个偏心振子同步旋转,产生激振力。同时,由于上述第五轴承(15)的设置,使得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连接轴(5)同步动作,但径向上保持不动,不与所述连接轴(5)同步转动,阻止了激振电机(8)将转动通过旋转轴(5)传递给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

在静止或任意转速下,当需要调整所述激振器的激振力大小时,控制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使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沿轴向向左或者向右直线动作,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带动所述连接轴(5)轴向直线动作,带动所述第二偏心体(2)在周向上相对旋转,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之间的相对夹角,达到调整激振力的目的。

所述偏心振子的第二种结构是: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内外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偏心体(1)为外偏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为内偏心体,所述外偏心体具有内圆周表面,所述内偏心体具有外圆周面,所述外偏心体的内圆周面和所述内偏心体的外圆周面之间设置至少一个第一轴承(41);所述第二偏心体(2)和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重心均偏离所述连接轴(5)形成的回转中心。

所述第二偏心体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连接;所述第一偏心体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直线凹槽和与所述直线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连接轴(5)轴向上固定连接、表面圆周方向上可转动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末端开设轴孔(92),所述连接轴(5)穿过所述轴孔(92)后通过第五轴承(15)与所述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轴孔(92)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可以是液压缸,气缸或者伺服直线电机,相应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是液压杆,气缸杆或者螺杆。

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偏心体(2)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二轴孔(21);所述连接轴(5)和所述第二轴孔(21)通过螺旋凹槽和与所述螺旋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右侧设有右端盖(3),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偏心体(1)固定连接;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轴承(41)外圈的右侧面紧贴合;所述右端盖(3)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三轴孔(31);所述连接轴(5)和所述第三轴孔(31)通过直线凹槽和与所述直线凹槽配合的凸台结构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箱(6)与所述激振电机(8)连接处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一偏心体(1)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三轴承(14)。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键槽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偏心体(1)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

进一步的,所述激振箱(6)设有激振箱盖(7),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7)开设激振箱盖通孔(7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其中,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是:所述激振箱盖(7)在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周边设有凸缘(72),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凸缘(72)固定连接。

另一种具体的连接方式是: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位于所述激振箱盖(7)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连接处中心位置。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开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穿过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三轴孔(31)右侧设有右端盖轴台(34),所述右端盖轴台(34)与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之间设置第四轴承(141)。

进一步的,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末端开设轴孔(92),所述连接轴(5)穿过所述轴孔(92)后通过第五轴承(15)与所述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内圆周表面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内台阶面(12),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外圆周表面向靠近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外台阶面(22),所述第一内台阶面(12)和所述第一外台阶面(22)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轴承(41)内、外圈左侧面坐落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挡圈(25),所述挡圈(25)位于所述第一轴承(41)内圈右侧,所述挡圈(25)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固定连接。

另一种方案是:在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之间设置第二轴承(42),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所述内圆周表面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内台阶面(12),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所述外圆周表面中间位置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凸环(23),所述凸环(23)的左侧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内台阶面(1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二轴承(42)的空间,所述凸环(23)的右侧台阶面与所述右端盖(3)的压环(3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一轴承(41)的空间。

进一步的,在所述第一轴承(41)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42)外圈之间设置支撑环(43)。

进一步的,所述连接轴(5)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第一螺旋凹槽(51)和第一直线凹槽(52);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第二轴孔(21)内壁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第一凸台(24);所述右端盖(3)的第三轴孔(31)内壁设置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第二凸台(33)。

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第一凸台(24)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二凸台(33)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轨迹线上。

另一种方案是: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第二轴孔(21)内壁设置第二螺旋凹槽;所述右端盖(3)的第三轴孔(31)内壁设置第二直线凹槽;所述连接轴(5)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三凸台,和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第四凸台。

优选的方案是,所述第三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四凸台至少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

所述设有第二种激振装置的激振器器工作原理是:

由于第一轴承(41)、第二轴承(42)、第三轴承(14)、第五轴承(15)、第四轴承(141)的设置,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驱动所述第一偏心体(1)旋转,所述第一偏心体(1)带动所述右端盖(3)同步旋转,所述右端盖(3)带动所述连接轴(5)同步旋转,所述连接轴(5)带动所述第二偏心体(2)同步旋转,最终实现了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同步旋转。也就是说,所述激振电机(8)驱动整个偏心振子同步旋转,产生激振力。同时,由于上述轴承的设置,使得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在轴线方向上与所述连接轴(5)同步动作,但径向上保持不动,不与所述连接轴(5)同步转动,阻止了激振电机(8)将转动通过旋转轴(5)传递给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

在静止或任意转速下,当需要调整所述激振器的激振力大小时,控制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使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沿轴向向左或者向右直线动作,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带动所述连接轴(5)轴向直线动作,带动所述第二偏心体(2)在周向上相对旋转,从而调整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之间的相对夹角,达到调整激振力的目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提供的激振器可在任意转速下调整偏心大小,即调整激振力大小。激振器在启动时调到偏心最小,启动达到设定速度后调整偏心到设定值,有效保护了电气元件和激振电机,避免电流过大损坏。在振动设备工作中调整激振力大小更能准确控制参数。整个激振力调整配合电气控制将变得简单方便,更适合整个振动过程的自动化控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激振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1一种激振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激振器一种左右布置的偏心振子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3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4一种激振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4一种激振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5一种激振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5一种激振器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激振器的一种内外布置的偏心振子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激振器另一种内外布置偏心振子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第一偏心体10、左轴台11、第一轴孔111、直线凸台12、第一内台阶面120、第二台阶13、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1、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4、第三轴承141、第四轴承15、第五轴承16、轴用弹性挡圈17、孔用弹性挡圈2、第二偏心体20、右轴台21、第二轴孔22、第一外台阶面220、第一台阶23、凸环24、第一凸台25、挡圈3、右端盖31、第三轴孔32、压环33、第三凸台34、右端盖轴台41、第一轴承42、第二轴承43、支撑环5、连接轴51、螺旋凹槽52、直线凹槽6、激振箱61、左台阶面7、激振箱盖71、激振箱盖通孔72、凸缘73、凸沿8、激振电机9、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1、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2、轴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以举例的方式对本发明创造做出详细说明。

实施例1:

如图1,图2所示,一种激振器,包括偏心振子,用于容纳偏心振子的激振箱6,用于驱动偏心振子旋转的激振电机8,还包括用于调整偏心振子偏心量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所述的偏心振子包括第一偏心体1、第二偏心体2和连接轴5。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左右方向并列布置,所述第一偏心体1为左偏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为右偏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和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重心均偏离所述连接轴5形成的回转中心。

如图3所示,所述第一偏心体1设置左轴台10,所述左轴台10设置第一轴孔11。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键槽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轴孔11的左侧部分。

如图3所示,所述连接轴5左侧设置第一直线凹槽52,所述第一轴孔11的右侧部分设有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直线凸台111。所述连接轴5右侧设置第一螺旋凹槽51,所述第二偏心体2内设有第二轴孔21,所述第二轴孔2内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第一凸台24。

所述直线凸台111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一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轨迹线上。

如图2所示,所述激振箱6与所述激振电机8连接处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通过键槽配合固定在所述左偏心体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三轴承14,所述第三轴承14的内圈与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固定连接,所述第三轴承14的外圈与所述第一通孔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激振箱6设有激振箱盖7,所述激振箱盖7开设激振箱盖通孔71。

所述右偏心体右侧设置右轴台20,所述右轴台20与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之间设置第四轴承141。

为了提供更好的支撑,所述右偏心体至少设有一段第一外圆周面,所述第一外圆周面与所述激振箱6之间设置第一轴承41。

所述左偏心体至少设有一段第二外圆周面,所述第二外圆周面与所述激振箱6内表面之间设置第二轴承42。

如图3所示,为了更好的固定所述第一轴承41和所述第二轴承42,所述右偏心体的第一外圆周面右侧部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第一台阶220,所述左偏心体的第二外圆周面左侧部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第二台阶面120,所述激振箱6内表面左侧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置左台阶面61,所述第二轴承42的外圈抵靠在所述左台阶面61上,所述第二轴承42的内圈抵靠在所述第二台阶面220上;所述激振箱盖7左侧设置凸沿73,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圈抵靠在所述凸沿73上,所述第一轴承41的内圈抵靠在所述第一台阶220上;所述第一轴承41和所述第二轴承42外圈之间设置支撑环43。

如图2所示,所述激振箱盖7在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周边设有凸缘72,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凸缘72固定连接。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是伺服直线电机,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是螺杆。所述螺杆末端开设轴孔92,所述连接轴5穿过所述轴孔92后通过第五轴承15与所述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轴孔92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控制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的轴向位置,并可以在行程范围内的任意位置锁定所述位置。

实施例2: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一轴孔11内设置第二直线凹槽

所述连接轴5左侧设有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第三凸台;所述第二轴孔2内设置第二螺旋凹槽,所述连接轴5右侧设有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四凸台。

所述第三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四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

实施例3:

与实施例1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本实施例提供另外一种具体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连接轴5的连接方式。如图4所示,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位于所述激振箱盖7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连接处中心位置。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开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穿过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

实施例4:

如图5所示,图6和图9所示,一种激振器,包括偏心振子,用于容纳偏心振子的激振箱6,用于驱动偏心振子旋转的激振电机8,和用于调整偏心振子偏心量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

所述的偏心振子包括第一偏心体1、第二偏心体2和连接轴5,所述第一偏心体1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内外方向布置,所述第一偏心体1为外心体,所述第二偏心体2为内偏心体,所述外偏心体具有内圆周表面,所述内偏心体具有外圆周面,所述外偏心体的内圆周面和所述内偏心体的外圆周面之间设置第一轴承41和第二轴承42;所述内偏心体和所述外偏心体的重心均偏离所述连接轴5形成的回转中心。

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所述内圆周表面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内台阶面12,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所述外圆周表面中间位置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凸环23,所述凸环23的左侧台阶面与所述第一内台阶面1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二轴承42的空间,所述凸环23的右侧台阶面与所述右端盖3的压环32之间形成容纳所述第一轴承41的空间。

在所述第一轴承41外圈和所述第二轴承42外圈之间设置支撑环43。

所述右端盖3左侧设有凸起的压环32,所述压环32抵靠在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圈右侧。

所述第一偏心体1左侧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左轴台10,所述左轴台10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一轴孔11。

所述第二偏心体2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二轴孔21。

所述右端盖3设有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三轴孔31。

所述连接轴5从左到右依次设置第一螺旋凹槽51和第一直线凹槽52;所述第二轴孔21内壁设置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第一凸台24;所述第三轴孔31内壁设置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第二凸台33。

所述第一凸台24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螺旋凹槽51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二凸台33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一直线凹槽52配合的轨迹线上。

所述激振电机8与所述激振箱6固定连接。

所述激振箱6与所述激振电机8连接处开设第一通孔,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穿过所述第一通孔后固定在所述第一偏心体1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所述左轴台10外周面与所述第一通孔之间设置第三轴承14。

所述激振箱6设有激振箱盖7,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7中心开设激振箱盖通孔71。所述激振箱盖7在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周边设有凸缘72,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凸缘72固定连接。

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轴承41同轴心的第三轴孔31右侧设有右端盖轴台34,所述右端盖轴台34与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之间设置第四轴承141。

所述激振箱盖7开设有激振箱盖通孔7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可以是液压缸、气缸或者伺服直线电机等,本实施例采用伺服直线电机。所述伺服直线电机执行机构91为螺杆。

所述伺服直线电机执行机构91螺杆穿过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伺服直线电机执行机构91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所述激振电机8的输出轴通过键槽配合固定在所述第一偏心体1左轴台10的第一轴孔11内。

实施例5:

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方式不同。本实施例提供的连接方式是: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与所述激振箱盖7固定连接;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位于所述激振箱盖7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连接处中心位置。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13开设有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的伺服直线运动系统执行机构91穿过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座通孔13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

实施例6;

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轴孔21内壁设置第二螺旋凹槽;所述第三轴孔31内壁设置第二直线凹槽;所述连接轴5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三凸台,和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第四凸台。

所述第三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四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

实施例7:

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如图10所示,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内圆周面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外圆周面之间只设置一个轴承,即第一轴承41。

所述第一偏心体1的所述内圆周表面向远离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内台阶面12,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所述外圆周表面向靠近轴心的方向上设有第一外台阶面22,所述第一内台阶面12和所述第一外台阶面22形成第一台阶面,所述第一轴承41内、外圈左侧面坐落于所述第一台阶面上。所述右端盖3左侧设有凸起的压环32,所述压环32抵靠在所述第一轴承41的外圈右侧。

在所述第二偏心体2的外圆周表面上设置有挡圈25,所述挡圈25位于第一轴承41的内圈右侧,与所述第二偏心体2固定连接。

所述第一偏心体1和所述第二偏心体2右侧设有右端盖3,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偏心体1固定连接;所述右端盖3与所述第一轴承41外圈的右侧面紧贴合。

实施例8:

与实施例7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轴孔21内壁设置第二螺旋凹槽;所述第三轴孔31内壁设置第二直线凹槽;所述连接轴5从左到右依次设置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第三凸台,和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第四凸台。

所述第三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螺旋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所述第四凸台有两个,设置在与所述第二直线凹槽配合的轨迹线上。

实施例9:

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是伺服液压缸,所述伺服液压缸执行机构91为液压缸杆,所述液压缸杆91穿过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液压缸杆91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实施例10:

与实施例4相同,不同之处在于,所述伺服直线运动系统9是气缸,所述伺服直线电机执行机构91为气缸杆,所述气缸杆91穿过所述激振箱盖通孔71后与所述连接轴5的一端通过第五轴承15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外圈与所述气缸杆91通过孔用弹性挡圈17固定连接;所述第五轴承15的内圈与所述连接轴5通过轴用弹性挡圈16固定连接。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