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于乳液生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纯水管防腐滴加装置。
背景技术:
在乳液生产过程中,高位罐物料滴加过程是不可缺少的重要工艺环节。随着物料逐步滴加到反应釜中,有机物单体小分子在引发剂作用下相互反应逐步合成增长为长链高分子产物。目前,高位罐物料滴加经流量控制装置控制流量后由进料管流入进料口后洒落到反应釜中,物料在洒落时大部分会直接进入到反应釜既有物料中,但有一小部分会直接洒落到反应釜内壁上,因反应釜内壁温度较高,对有自聚反应性能的单体来说易发生自聚。
乳液生产中需要添加各种助剂,如成膜剂、纯水、氨水等,这些助剂被添加到调和缸中与聚合反应后的乳液搅拌调和。由于乳液与助剂是分多个通道进入调和缸的,因此在未搅拌时,助剂和乳液分层现象明显,要使乳液与助剂均匀混合需要较长的搅拌时间或者增加搅拌功率,而不论哪种方法都会增加生产能耗,另外增加了乳液中的气泡含量,尤其是一些带有气体产生的反应釜,有时反应釜有压力,液体滴加时,并不能及时滴加下去,甚至有时存在气体反冲现象,极容易造成滴加管道的腐蚀,缩短整个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问题而提供一种纯水管防腐滴加装置。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一种纯水管防腐滴加装置,包括乳化罐和高位罐,所述乳化罐和高位罐之间通过管道相连通,所述管道的首端与所述高位罐的底部相连通,所述管道的尾端穿过所述乳化罐的顶部并置于所述乳化罐内,其特征在于,所述管道的尾端连接一个匀流结构,该匀流结构置于所述乳化罐的中上部,所述匀流结构为环状结构,且该环状结构均匀分布了多个小孔,所述管道中还设有防腐滴加单元,所述防腐滴加单元包括上阀门、下阀门和设于它们之间的滴加管体,所述滴加管体内壁设有一层防腐层,所述滴加管体整体形状呈沙漏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管体、下管体和中间管体,所述管道中还设有泄压阀。
进一步地,所述上管体是上端粗下端细的圆柱状,所述下管体是上端细下端粗的圆柱状,中间管体是细圆柱状,中间管体的上端连接上管体下端的缩口位置,中间管体的下端连接下管体上端的缩口位置。
进一步地,所述防腐层是四氟层。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门、下阀门与滴加管体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结构为圆环管体。
进一步地,所述环状结构上设置的小孔直径为3-5mm。
进一步地,所述上阀门和下阀门采用电磁控制阀,与外部控制设备相连,用于自动化控制。
本装置具体工作原理为,使用时,先关闭下阀门,打开上阀门,等滴加管体内充满滴加液体,开始滴加时,关闭上阀门,再打开下阀门,进行缓慢滴加。对于可能产生压力的乳化罐,可以先打开泄压阀排气,这种沙漏状的滴加管体结构避免气体反冲,有助于稳定滴加液体,同时可以根据滴加管体的体积确定加入液体的量。维修、清理或更换滴加管体时,通过拆卸法兰,比较方便更换。此外,在管道的末端添加一个设有均匀小孔的匀流结构,通过该匀流结构的小孔均匀地流入乳化罐,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
如图1,一种纯水管防腐滴加装置,包括乳化罐2和高位罐1,乳化罐2和高位罐1之间通过管道3相连通,管道3的首端与高位罐1的底部相连通,管道3的尾端穿过乳化罐2的顶部并置于乳化罐2内,其特征在于,管道3的尾端连接一个匀流结构4,该匀流结构4置于乳化罐2的中上部,匀流结构4为环状结构,且该环状结构均匀分布了多个小孔,环状结构为圆环管体,环状结构上设置的小孔直径为3-5mm。管道中还设有防腐滴加单元,防腐滴加单元包括上阀门5、下阀门6和设于它们之间的滴加管体7,滴加管体7内壁设有一层防腐层,防腐层是四氟层。上阀门5、下阀门6与滴加管体7之间均通过法兰连接,上阀门5和下阀门6可采用电磁控制阀或者手动调节阀。滴加管体7整体形状呈沙漏状,包括依次连接的上管体71、下管体73和中间管体72,管道3中还设有泄压阀8。上管体71是上端粗下端细的圆柱状,下管体73是上端细下端粗的圆柱状,中间管体72是细圆柱状,中间管体72的上端连接上管体71下端的缩口位置,中间管体72的下端连接下管体73上端的缩口位置。
具体使用时,先关闭下阀门6,打开上阀门5,等滴加管体7内充满滴加液体,开始滴加时,关闭上阀门5,再打开下阀门6,进行缓慢滴加。对于可能产生压力的乳化罐,可以先打开泄压阀8排气,这种沙漏状的滴加管体7结构避免气体反冲,有助于稳定滴加液体,同时可根据滴加管体的体积确定加入液体的量。维修、清理或更换滴加管体时,通过拆卸法兰,比较方便更换。此外,在管道的末端添加一个设有均匀小孔的匀流结构4,通过该匀流结构4的小孔均匀地流入乳化罐,可有效提高产品质量。
上述的对实施例的描述是为便于该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能理解和使用实用新型。熟悉本领域技术的人员显然可以容易地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各种修改,并把在此说明的一般原理应用到其他实施例中而不必经过创造性的劳动。因此,本实用新型不限于上述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实用新型的揭示,不脱离本实用新型范畴所做出的改进和修改都应该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