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19560157发布日期:2019-12-31 15:58阅读:180来源:国知局
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属于反应釜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



背景技术:

反应釜的广义理解即有物理或化学反应的容器,通过对容器的结构设计与参数配置,实现工艺要求的加热、蒸发、冷却及低高速的混配功能。反应釜广泛应用于石油、化工、橡胶、农药、染料、医药、食品,用来完成硫化、硝化、氢化、烃化、聚合、缩合等工艺过程的压力容器,例如反应器、反应锅、分解锅、聚合釜等;材质一般有碳锰钢、不锈钢、锆、镍基合金及其它复合材料。

现有反应釜的加料口一般位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反应釜的顶部。这样的话,在进行加料的过程中,料液落入到内部的反应液体中的同时会发生碰撞,这样会造成局部的温度升高,同时反应环境改变,造成副反应增多,不利于高纯度原料的制备;其次,由于进料速度快,配料容器内易产生大量气泡,而且在一定程度上会提高料液液位,甚至出现液体溢出配料容器的现象,为此不得不降低单次产量以维持稳定生产,生产能力较低。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上述反应釜在加料过程中所存在的技术问题,提出一种设计合理、结构简单且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的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所述反应釜本体上设置有电机座和电机,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搅拌轴,所述搅拌轴上设置有搅拌叶,所述反应釜本体包括拱形的顶盖,所述顶盖上设置有三个呈环形分布的加料口,所述反应釜本体的内部且位于顶盖的下方设置有与顶盖连接的缓冲体,所述缓冲体包括下凹成球面的导流部和位于缓冲体边缘的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为与顶盖的下表面贴合的环形板并且偏向导流部的凹面,所述导流部上对应每个加料口的位置设置有导流脊,所述导流脊的末端与设置在导流部的中心的下料口相接,所述搅拌轴位于下料口的中心,所述下料口的边缘设置有硬质合金圈,所述导流部上靠近下料口的位置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三个连接孔,所述连接孔中设置有连接杆并且连接至顶盖,所述顶盖的中心设置有轴承座,所述轴承座的内部设置有轴承。

作为优选,所述导流脊的宽度从头端至尾端呈由大变小变化。

作为优选,所述下料口的口径至少为每个加料口的口径的二倍。

作为优选,所述硬质合金圈的内壁与其上下端面呈圆角过渡。

作为优选,所述反应釜本体包括夹套层,所述夹套层上设置有用来通过加热介质的导入口、导出口和温控器。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利用缓冲体可以承接来自三个加料口的料液,使其从导流脊分散并沿着导流部流向搅拌轴,利用搅拌轴的竖直导流作用来避免所加料液产生激烈振荡,既有利于提高料液产出质量,又能保护反应釜本体,而且利用硬质合金圈能够有效减小下料口的磨损,进而延长缓冲体的有效使用寿命。本实用新型设计合理、结构简单,适合大规模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提供的缓冲体的轴测图;

图3为实施例提供的缓冲体的剖视图;

以上各图中,1、反应釜本体;2、电机座;3、电机;4、搅拌轴;5、搅拌叶;6、顶盖;7、加料口;8、缓冲体;81、导流部;811、导流脊;812、下料口;813、连接孔;82、连接部;9、硬质合金圈;10、连接杆;11、轴承座;12、夹套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为叙述方便,下文如出现“上”、“下”、“左”、“右”字样,仅表示与附图本身的上、下、左、右方向一致,并不对结构起限定作用。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还可以采用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下面公开说明书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实施例,如图1、图2和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具有加液缓冲结构的反应釜,包括反应釜本体1,反应釜本体1上设置有电机座2和电机3,电机的输出端设置有搅拌轴4,搅拌轴4上设置有搅拌叶5。其中,电机3、搅拌轴4和搅拌叶5的结构和功能在在现有技术中比较成熟,本实用新型在此基础上增加了缓冲体,利用缓冲体来缓冲加料料液的动能,并且对反应釜本体的结构提出部分改进。

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本体1包括拱形的顶盖6,顶盖6上设置有三个呈环形分布的加料口7,三个加料口7可同时使用也可以选择个别进行使用,最佳的使用效果就是同时使用三个加料口7进行加料,这样能够提高加料料液在反应釜本体1中混合的均匀程度。

进一步地,本实用新型在反应釜本体1的内部且位于顶盖6的下方设置有与顶盖连接的缓冲体8,缓冲体8包括下凹成球面的导流部81和位于缓冲体边缘的连接部82,连接部82为与顶盖的下表面贴合的环形板并且偏向导流部81的凹面,导流部81上对应每个加料口的位置设置有导流脊811,导流脊811的末端与设置在导流部的中心的下料口812相接,搅拌轴4位于下料口812的中心。其中,连接部82朝向导流部的凹面设置可以提高缓冲体8与顶盖6连接的密封效果;导流脊812的纵截面形状为波浪形(单峰),来自三个加料口7的料液分别先接触到各自对应的导流脊811,料液从导流脊分散并沿着导流部(相邻导流脊之间的区域)流向搅拌轴,料液在搅拌轴4的导流作用下竖直流下,有效减小了在加料过程中所产生的振荡,尤其是在反应釜本体内部的已加料液的表面的冲击大大减小,既有利于提高料液产出质量,又能保护反应釜本体。

为了有效延长下料口的磨损周期,本实用新型在下料口812的边缘设置有硬质合金圈9,硬质合金具有硬度高、耐磨、强度和韧性较好、耐热、耐腐蚀等一系列优良性能,特别是它的高硬度和耐磨性,即使在500℃的温度下也基本保持不变,在1000℃时仍有很高的硬度。

为了提高缓冲体8与顶盖6连接的稳定性,本实用新型在导流部81上靠近下料口812的位置设置有呈环形分布的三个连接孔813,连接孔813中设置有连接杆10并且连接至顶盖,顶盖9的中心设置有轴承座11,轴承座11的内部设置有轴承。连接杆10的两端分别与顶盖上的轴承座11以及导流部81连接,而轴承中心用来通过搅拌轴4。这样的话,既能保证搅拌轴4正常的搅拌功能,又为缓冲体8的连接提供有力的支撑,而且呈三点设置的连接杆10的稳定性更高。需要说明的是,连接孔与导流脊的尾端呈间隔形式分布,而且连接杆的设置不会影响料液从导流部向搅拌轴流动。

进一步地,为了提高料液流向搅拌轴的平顺性,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导流脊811的宽度从头端至尾端呈由大变小变化,导流效应较为明显;同时,硬质合金圈9的内壁与其上下端面呈圆角过渡,利用圆角来减小料液离开硬质合金圈的边缘产生的涡流,进而保证下料的稳定性。

为了提高下料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下料口811的口径至少为每个加料口的口径的二倍。根据流量计算公式可以估计,若不计算搅拌轴的轴径则下料口的瞬时流量至少为8倍一个加料口的流量,而计算搅拌轴的轴径则下料口的瞬时流量不少于三个加料口的流量之和,进而保证下料口在三个加料口同时工作的情况下仍能及时地将料液导向搅拌轴,保证下料的连续性。

为了提高反应釜的混合效率,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具有温度调节功能。具体地,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反应釜本体1包括夹套层12,夹套层12上设置有用来通过加热介质的导入口、导出口和温控器(图中未示出)。通过向夹套层中注入导热介质可以实现均匀加热或降温,而且采用夹套的形式进行加热或降温的效果较好。

以上所述,仅是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作其它形式的限制,任何熟悉本专业的技术人员可能利用上述揭示的技术内容加以变更或改型为等同变化的等效实施例应用于其它领域,但是凡是未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内容,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改型,仍属于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

当前第1页1 2 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