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涉及面粉加工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磨辊轧距感应装置。
背景技术:
磨机用于面粉生产加工中研磨,在研磨前期,需要调节辊与辊之间的距离,来控制研磨细度,若辊与辊之间距离过大,则细度达不到要求,如辊与辊之间距离过小,会造成研磨效率降低,甚至是不出料的情况。
但目前调节辊与辊之间的距离是根据出料判断调节,主要靠经验,即通过人手触摸两磨辊两个端部下方的出料温度,并感应温度是否一致大致来判断磨辊两端的间距是否一致,因为磨辊在研磨过程中,若两磨辊一端部的间距小,而另一端部的间距大,那么间距小的一端其中的物料碾压程度较大,与磨辊摩擦产热,出料后的温度也相比于另一端的温度要高,这样既可根据温度的差异通过调节磨辊两端的间距调节手柄来对磨辊端部间距进行调整,现有技术的这样调节效率低下,利用人手感应下料温度,误差大,全靠经验,需要反复调试,甚至多次调试后也并不是调在最佳距离在工作,对于研磨细度的控制不佳,不利于标准化生产。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磨辊轧距感应装置,可以根据显示器的温度显示了解磨辊的两端的轧距,便于手动或自动调节磨辊的轧距,保证磨辊两端的距离的一致性以及磨辊间距的适宜性,进而研磨细度均匀,便于标准化生产加工。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提供一种磨辊轧距感应装置,安装于磨粉机的壳体内机架上,包括分别连接驱动装置旋转的第一磨辊和第二磨辊,第一磨辊的两端通过第一安装座转动安装在机架上,第二磨辊的两端通过第二安装座转动安装在机架上,机架上在两磨辊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相对运动的调节机构,磨粉机壳体内通过支架在机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对温度传感器,磨粉机壳体外固定有与温度传感器电连接且用于显示各个温度传感器温度数值的显示器,其中:温度传感器位于两磨辊中间形成的落料通道下方,每对温度传感器关于落料通道长度的中心点对称设置。
温度传感器关于落料通道长度的中心点对称设置在磨辊的落料通道下方,用于对落料通道下方的落料温度进行监测,并将温度显示在显示器上,工作人员可通过显示器的温度数值来判断磨辊两端的轧距是否一致,在出现轧距不一致时,通过调节机构对某侧的磨辊轧距进行调节,使得两侧的轧距保持稳定,减小加工误差。
作为优选,所述的显示器内还电连接有声光报警装置。
声光报警装置可以在温度传感器检测到两端温度不一致时,发出声光报警信号,用于提醒工作人员注意调节磨辊的轧距,保证研磨细度控制在合理的误差范围内。
进一步的,磨辊轧距感应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各个温度传感器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各个调节机构电连接。
增加控制器,用于对调节机构进行自动控制,通过温度传感器输入温度信号,在控制器内进行运算比对后,实现对磨辊轧距的自动控制,节约人力,提高了加工效率。
更进一步的,所述的调节机构包括沿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连接线方向设置的丝杠,以及固定在机架上且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丝杠的一端与电机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丝杠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安装座并在磨粉机的壳体外安装有调节滚轮,丝杠上螺纹连接有连接块,连接块与所述第二安装座固定且第二安装座下端设有用于支撑及在机架上移动的支撑滚轮;第一安装座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机架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安装座绕丝杠周向旋转的限位件。
调节机构通过丝杠配合第二安装座,并固定第一安装座,利用丝杆的转动,带动第二安装座在丝杠上横向位移,来调节第一安装座和第二安装座的间距,进而可对第一磨辊和第二磨辊的轧距进行调节。
进一步的,所述的限位件包括与丝杠同向设置且贯穿第二安装座的限位杆,限位杆的两端固定在机架上。
限位杆从第二安装座内贯穿,其两端固定在机架上,限位杆可以对第二安装座进行限位导向,限制第二安装座绕丝杠周向旋转并可在丝杆转动时对第二固定座导向使其沿限位杆方向进行水平位移。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
一、通过设置温度传感器对磨辊两端部的下料温度进行监测,可以在显示器上进行实时显示,便于工作人员及时了解磨辊的两端轧距,并通过调节机构对磨辊轧距进行调节,是两端的轧距保持一致。
二、设置声光报警器,便于发出信号,及时引起工作人员注意,及时调整轧距,保证加工细度。
三、增设控制器,控制器通过采集磨辊两端部的温度传感器的温度差,对调节机构进行自动控制,以控制两侧的磨辊轧距保持一致,实现自动化操作,可约人力物力,提高生产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a的俯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2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中调节机构与两个磨辊间的安装结构示意图;
图5为如4中b处的放大结构示意图。
图中所示:
1、壳体,2、机架,3、第一磨辊,4、第一安装座,5、调节手柄,6、支架,7、温度传感器,8、显示器,9、声光报警装置,10、第二磨辊,11、调节机构,12、驱动装置,13、第二安装座,14、丝杠,15、电机,16、连接块,17、支撑滚轮,18、限位杆,19、落料通道。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实施例1:
一种磨辊轧距感应装置,安装于磨粉机的壳体1内机架2上,包括分别连接驱动装置旋转的第一磨辊3和第二磨辊10,第一磨辊3的两端通过第一安装座4转动安装在机架2上,第二磨辊10的两端通过第二安装座13转动安装在机架2上,机架2上在两磨辊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4和第二安装座13相对运动的调节机构,本实施例中安装于磨粉机上的调节机构为手动调节机构,利用调节手柄5的转动来调节两磨辊的轧距。
磨粉机壳体1内通过支架6在机架2上固定有至少一对温度传感器7,磨粉机壳体1外固定有与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且用于显示各个温度传感器7温度数值的显示器8,所述的显示器8内还电连接有声光报警装置9。
其中:温度传感器7位于两磨辊中间形成的落料通道19下方,每对温度传感器7关于落料通道19长度的中心点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温度传感器7设有一对,其分布的位置如图1所示,位于落料通道19同侧的两个温度传感器7距离磨辊端部水平距离为30cm。
利用温度传感器7对磨辊下方的落料通道19的物料温度进行检测,物料在下落经过温度传感器7时,温度传感器7将温度显示在显示器8上,工作人员通过显示器8上显示的关于两端部的温度数值大小,可以及时了解磨辊的两侧轧距差,并根据数值显示,根据研磨细度要求利用调节机构对其中一侧的磨辊轧距进行调节,使得两者间的轧距保持一致。声光传感器9在显示器8显示两个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数值不同时,可发出声音和光线报警,用于及时提醒工作人员进行轧距调整,可以方便工作人员在车间内及时对磨粉机进行定位。
实施例2
一种磨辊轧距感应装置,安装于磨粉机的壳体1内机架2上,包括分别连接驱动装置12旋转的第一磨辊3和第二磨辊10,第一磨辊3的两端通过第一安装座4转动安装在机架2上,第二磨辊10的两端通过第二安装座14转动安装在机架2上,机架2上在两磨辊的两端分别固定安装有用于驱动第一安装座4和第二安装座13相对运动的调节机构11,磨粉机壳体1内通过支架6在机架上固定有至少一对温度传感器7,磨粉机壳体1外固定有与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且用于显示各个温度传感器7温度数值的显示器8,其中:温度传感器7位于两磨辊中间形成的落料通道19下方,每对温度传感器7关于落料通道19长度的中心点对称设置。
在本实施例中,磨粉机内的温度传感器7设有一对,分别通过支架6固定在距离磨辊端部水平距离15cm处。
还包括控制器,控制器的输入端与各个温度传感器7电连接,控制器的输出端与各个调节机构5电连接。
上述的调节机构11包括沿第一安装座4和第二安装座13的连接线方向设置的丝杠14,以及固定在机架2上且与控制器电连接的电机15,丝杠14的一端与电机15的输出端固定连接,为了实现丝杠14带动第二安装座13的稳定运动,电机15的输出端和丝杠14的端部之间可以通过齿轮减速机连接,实现电机15、丝杠14以及第二磨辊10的精密配合,丝杠14的另一端贯穿第一安装座4并在磨粉机的壳体1外安装有调节滚轮,丝杠14上螺纹连接有连接块16,连接块16与所述第二安装座13固定且第二安装座13下端设有用于支撑及在机架2上移动的支撑滚轮17;第一安装座4固定安装在机架2上,机架2上设有用于限制第二安装座13绕丝杠14周向旋转的限位件。
所述的限位件包括与丝杠14同向设置且贯穿第二安装座13的限位杆18,限位杆18的两端固定在机架2上。
本实施例的工作过程:
物料经过第一磨辊3和第二磨辊10的挤压研磨后,经过落料通道19落下时,与下方的温度传感器7接触,温度传感器7将检测到的物料温度输送至控制器内,控制器根据温度传感器7的数值进行比较,在正常情况下,关于落料通道19长度的中心点对称设置的两个温度传感器19的温度应该大致相同(温差为±0.5摄氏度左右),当出现温度传感器7的温度差大于0.5摄氏度时,控制器根据研磨细度要求,控制磨辊一侧的调节机构11动作,通过启动电机15驱动丝杠14转动,连接块16在螺纹的作用下配合限位杆18对第二安装座13的限位,可以使得第二安装座13与第一安装座4实现相对运动,继而实现第一磨辊3和第二磨辊10的轧距调节,当然也可由控制器同时控制两个调节机构11动作,根据研磨细度的需求对轧距进行调节。调节机构11也可手动调节,在控制器出现故障或突发情况时,可以切断控制器与电机15的连接,利用丝杠14端部的调节手柄进行手动调节丝杠14,也可实现对磨辊轧距的调节控制。
当然,上述说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实用新型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以上实施例及附图仅用于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并非是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参照优选的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都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宗旨,也应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