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0534746发布日期:2020-04-24 22:01阅读:297来源:国知局
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氧化池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氨水、石灰石、石灰等)在循环氧化后的结晶状况关系到副产物的生成品质,具体的,没有经过完全氧化即外排的副产物品质无法回收再利用,例如:在氨水为吸收剂的脱硫过程中,吸收剂吸收二氧化硫后形成亚硫酸铵,亚硫酸氢铵在氧化池或吸收塔中被氧化为硫酸铵,硫酸铵进行浓缩结晶析出硫酸铵晶体进行回收利用,但现有的关于吸收塔或氧化池/槽曝气氧化的方法无法达到完全氧化的效果,导致吸收剂耗量居高不下、工艺系统中水电气等有关能耗损失严重,对湿法脱硫工艺的整体运行能效带来不利影响。

为改善现有技术缺陷,提高吸收剂使用效率,降低能耗,亟需对现有的关于吸收塔或氧化池/槽曝气氧化的方法进行改进。

现有氧化槽曝气装置,包括氧化矛枪和侧搅拌器相组合,或单纯使用管网式罗茨风机曝气形式。上述氧化矛枪在罗茨风机作用下在浆液内部产生大量气泡,利用侧搅拌器将气泡进一步打散及扩散,达到强制氧化目的;而管网式罗茨风机曝气形式,所述管网为主管和支管呈“丰”字型结构,直接利用罗茨风机作用在管网内部产生压缩空气,压缩空气沿支管轴向密布的小孔进行浆液内部气泡混合氧化。

上述两种工艺形式各有优缺点,氧化矛枪和侧搅拌器相组合形式虽能产生大量气泡,但受到侧搅拌器搅拌扰动后产生的升力作用,气泡在浆液中不能持久停留,导致氧化时间较短,副产物品质受限;管网式罗茨风机曝气形式结构简单,同样存在气泡在浆液中不能持久停留,导致氧化时间较短,副产物品质受限的共性问题。

目前的氧化技术没有很好解决氧化时间延长、提高氧化效果的关键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该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延长氧化池内的氧化时间,进而提高氧化效果。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包括氧化池,还包括气体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氧化池溶液内的气体输送管和平板除雾器,且所述平板除雾器设置在所述气体输送管的上方,所述气体输送管包括输气主管和多个输气支管,所述输气主管和每个所述输气支管一端均密封设置,所述输气主管另一端为输气主管进气口,每个所述输气支管另一端均为输气支管进气口,所述气体压缩机设置在所述氧化池外,且所述气体压缩机出气口连通所述输气主管进气口,所述输气主管的管壁开设有多个输气主管出气口,每个所述输气主管出气口与每个所述输气支管一一对应设置,且连接所对应的所述输气支管进气口,每个所述输气支管侧壁均开设多个用于排气的出气孔。

进一步,所述平板除雾器包括多个除雾叶片,多个所述除雾叶片沿竖直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使相邻两个所述除雾叶片之间构成流体通道。

进一步,每个所述除雾叶片均固定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气泡打散的挂钩,每个所述挂钩的尖端指向流体流动方向设置。

进一步,所述除雾叶片包括入口弧形板、出口弧形板、和光滑连接所述入口弧形板和所述出口弧形板的除雾弧形板,所述入口弧形板、所述出口弧形板沿竖直方向截面的轴向与所述除雾弧形板沿竖直方向截面的轴向相反设置。

进一步,每个所述除雾叶片均固定有两个用于将气泡打散的挂钩,两个所述挂钩分别设置于所述除雾叶片的两侧。

进一步,两个所述挂钩分别设置于所述除雾弧形板和所述出口弧形板。

进一步,所述输气主管沿水平横向设置,多个所述输气支管沿水平纵向分布于所述输气主管的两侧。

进一步,多个所述出气孔沿所述输气主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排。

进一步,个所述出气孔沿所述输气主管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两排,两排所述出气孔沿竖直方向对称设置于所述输气主管的下侧。

进一步,所述气孔的直径为20mm~30mm。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效果在于: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气体压缩机内的压缩空气进入输气主管内,压缩气体由输气主管进入每个输气支管内,每个输气支管侧壁均开设多个用于排气的出气孔,压缩气体由出气孔排出,在氧化池内形成大量气泡,大量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对氧化池内的吸附液进行氧化,平板除雾器设置在气体输送管的上方,直至与平板除雾器相遇,一部分大量气泡与平板除雾器撞击后翻腾回流,另一部分气泡沿平板除雾器缓慢上升,与挂钩的尖端相撞后被割裂倍增为多个小气泡,部分多个小气泡继续上升流出平板除雾器,另一部分小气泡与平板除雾器撞击后翻腾回流,循环往复,延长气泡在吸附液中的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氧化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的输气主管和多个输气支管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3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输气主管和多个输气支管的多个除雾叶片的位置关系示意图;

图4是根据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的多个输气支管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1-氧化池;2-气体压缩机;3-气体输送管;4-平板除雾器;5-挂钩;6-流体通道;31-输气主管;32-输气支管;41-除雾叶片;311-输气主管进气口;312-输气主管出气口;321-出气孔;322-输气支管进气口;411-入口弧形板;412-出口弧形板;413-除雾弧形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的理解本实用新型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如图1、图2、图3和图4所示,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包括氧化池1或吸收塔,还包括气体压缩机2、设置在氧化池1溶液内的气体输送管3和平板除雾器4,且平板除雾器4设置在气体输送管3的上方,气体输送管3包括输气主管31和多个输气支管32,输气主管31和每个输气支管32一端均密封设置,输气主管31另一端为输气主管进气口311,每个输气支管32另一端均为输气支管进气口322,气体压缩机2设置在氧化池1外,且气体压缩机2出气口连通输气主管进气口311,输气主管31的管壁开设有多个输气主管出气口312,每个输气主管31出气口与每个输气支管32一一对应设置,且连接所对应的输气支管32进气口,每个输气支管32侧壁均开设多个用于排气的出气孔321。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一种湿法脱硫工艺中吸收剂的氧化装置,包括氧化池1,还包括气体压缩机2、浸没在氧化池1溶液内的气体输送管3和平板除雾器4,气体输送管3包括输气主管31和多个输气支管32,输气主管31和每个输气支管32一端均密封设置,输气主管31另一端为输气主管进气口311,气体压缩机2出气口连通输气主管进气口311,气体压缩机2内的压缩空气进入输气主管31内,每个输气支管32另一端均为输气支管进气口322,输气主管31的管壁开设有多个输气主管出气口312,每个输气主管31出气口与每个输气支管32一一对应设置,且连接所对应的输气支管32进气口,压缩气体由输气主管31进入每个输气支管32内,每个输气支管32侧壁均开设多个用于排气的出气孔321,压缩气体由出气孔321排出,在氧化池1内形成大量气泡,大量气泡在不断上升的过程中对氧化池1内的吸附液进行氧化,平板除雾器4设置在气体输送管3的上方,直至于平板除雾器4相遇,一部分大量气泡与平板除雾器4撞击后翻腾回流,另一部分气泡沿平板除雾器4缓慢上升,延长气泡在吸附液中的停留时间,进而提高氧化效果。

具体的,气体压缩机2为罗茨风机,且气体压缩机内压缩的为空气或氧气。

具体的,平板除雾器4的材质为pp耐酸碱材质,平板除雾器4的外缘与氧化池1的外缘相互贴合,保证将气泡进一步打散及扩散的效果。

具体的,气体输送管3通过安装架固定于氧化池1内。

具体的,平板除雾器4在吸收塔或氧化池的底部向上高度在1.5m~2m范围内;气体输送管3安装于吸收塔或氧化池/槽底部向上高度0.3m~0.7m范围内。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平板除雾器4包括多个除雾叶片41,多个除雾叶片41沿竖直方向等距离间隔设置,使相邻两个除雾叶片41之间构成流体通道6,除雾叶片41包括入口弧形板411、出口弧形板412、和光滑连接入口弧形板411和出口弧形板412的除雾弧形板413,入口弧形板411、出口弧形板412沿竖直方向截面的轴向与除雾弧形板413沿竖直方向截面的轴向相反设置,形成弧形流通通道,气泡沿流通通道流动,提高对气泡的拦截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每个除雾叶片41均固定有至少一个用于将气泡打散的挂钩5,每个挂钩5的尖端指向流体流动方向设置,沿平板除雾器4缓慢上升的气泡与挂钩5的尖端相撞后被割裂倍增为多个小气泡,部分多个小气泡继续上升流出平板除雾器4,另一部分小气泡与平板除雾器4撞击后翻腾回流,循环往复。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每个除雾叶片41均固定有两个用于将气泡打散的挂钩5,两个挂钩5分别设置于除雾叶片41的两侧,提高对气泡的割裂倍增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两个挂钩5分别设置于除雾弧形板413和出口弧形板412,提高对气泡的割裂倍增效果。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输气主管31沿水平横向设置,多个输气支管32沿水平纵向分布于输气主管31的两侧,提高气泡与吸附剂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多个出气孔321沿输气主管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两排,提高气泡与吸附剂的接触面积。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多个出气孔321沿输气主管31的长度方向开设有两排,两排出气孔321沿竖直方向对称设置于输气主管31的下侧,延长提高气泡与吸附剂的接触时间。

根据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气孔的直径为20mm~30mm,气孔的截面积是输气主管31截面积的3倍,增大气体与吸附剂的接触面积,使氧化效率提升50%以上。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是为充分说明本实用新型而所举的较佳的实施例,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限于此。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基础上所作的等同替代或变换,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