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057279发布日期:2020-06-09 21:51阅读:459来源:国知局
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电机线圈试验模型固定领域,具体是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



背景技术:

目前,电机正朝着高功率密度、大容量方向发展,结构形式多种多样。为了保证电机绝缘结构的可靠性,需制作试验模型进行可靠性验证,试验模型在浸漆、烘焙及检测时,需工装以实现模型的浸漆和转运,公开的现有技术中,浸漆工装为篮筐式,最多可实现两层模型的叠加,且无固定装置,在转运的过程中磕碰较多,模型损伤率约为50%。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为了解决电机线圈的试验模型在转运过程中磕碰较多且模型容纳量较少的问题,提供了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该实用新型适用于试验模型的浸漆、转运、吊装,可实现模型多层叠加,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具有固定装置,减少模型之间磕碰,降低损伤率,提高模型制作的可靠性。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包括底座,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底座上的支撑单元;

每个支撑单元包括对称的竖直固定于底座两侧的限位板,每个限位板两侧朝内相对的设有卡部,两个限位板与卡部所形成的空间内从下至上并排放置有至少五层支撑板,每层支撑板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板和卡部所形成的空间限位配合,每层支撑板下表面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与下一层支撑板支撑配合的立柱,每层支撑板均并排设有若干试验模型固定卡,试验模型固定卡将试验模型的两边部卡置于试验模型固定卡内。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试验模型固定卡包括并排固定于支撑板上的若干支撑块,每块支撑块的两侧分别竖直设有两块止位板,两块止位板通过至少一个贯穿支撑块的螺栓固定于相应的支撑块的两端,所述试验模型的边部卡设于两块止位板与支撑块之间。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位于支撑块两端的止位板上方内侧分别相对的开有滑槽,滑槽内穿置有与试验模型的边部压制配合的压板。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一层支撑板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一个吊环。

作为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每个支撑单元的两个限位板相对从下自上开有至少两个连接孔,位于两个限位板底部的连接孔内穿设有绑设于最底层支撑板下表面的绑扎带,所述绑扎带的两端绕过两个限位板后穿设于位于最上层支撑板上表面对应的两个限位板的连接孔内,且与最上层支撑板上的试验模型固定卡绑扎配合。

本实用新型所述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1)实现多层多个模型同时浸漆及转运,提高生产效率。

(2)能够实现浸漆、烘焙、调运等多项功能。

(3)避免模型损伤,同时起到防护作用。

(4)消除安全隐患。

(5)体积小,重量轻,占地面积小,容易存放。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的主视图。

图2为图1的侧视图(无模型)。

图3为图1的俯视图。

图中:1-底座,2-限位板,3-卡部,4-支撑板,5-立柱,6-试验模型固定卡,601-支撑块,602-止位板,603-压板,7-吊环,8-连接孔,9-试验模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得到的所有其它实施方式,都属于本实用新型所保护的范围。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详细的说明。

一种试验模型用浸漆工装,包括底座1,还包括至少一个设于底座1上的支撑单元;

每个支撑单元包括对称的竖直固定于底座1两侧的限位板2,每个限位板2两侧朝内相对的设有卡部3,两个限位板2与卡部3所形成的空间内从下至上并排放置有至少五层支撑板4,每层支撑板4的两端分别与限位板2和卡部3所形成的空间限位配合,每层支撑板4下表面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与下一层支撑板4支撑配合的立柱5,每层支撑板4均并排设有若干试验模型固定卡6,试验模型固定卡6将试验模型9的两边部卡置于试验模型固定卡6内。

如图2和3所述,所述底座1上设置有两个支撑单元,每个支撑单元的结构相同。具体使用时,在各个支撑板4上通过试验模型固定卡6将电机线圈的试验模型9固定于支撑板4上表面,然后从下自上将各层支撑板4置于限位板2和卡部3所形成的空间内,由于每层支撑板4与下一层支撑板4之间支撑有立柱5,而且由于试验模型9呈类六菱形状,立柱5的安装位置可以根据试验模型9的空白区域安装,因此位于上层的支撑板4不会对下层支撑板4上的试验模型9造成磕损。进一步的,由于每个支撑单元上可根据实际情况至少放置五层支撑板4,每层支撑板4均并排设有若干试验模型固定卡6,因此本实用新型能够存放或转运大量的试验模型9,解决了现有工装存放数量少的问题。而且由于两个支撑单元之间存在间距,这样能够避免相邻支撑单元上的试验模型9之间在浸漆及转运过程中发生磕碰损伤。

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述的试验模型9从俯视图看呈类六菱形状,但是从主视图看的话其第二条边、第三条边朝下弯曲,第五条边和第六条边朝下弯曲。

如图1和3所示,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工装,已实现50个试验模型9的浸漆、烘焙和调运。实际操作时,一个支撑单元放置了25个试验模型9,两个支撑单元同步浸漆,即实现了50个试验模型9同步浸漆。原工装占地较大,浸漆时最多两个工装同步进行,一个工装放置5个模型,即最多实现10个试验模型9的同步浸漆,需要浸漆四次才能完成所有模型浸漆,采用本实用新型工作效率提高了4倍。另一方面,模型浸漆的可靠性从50%提高至100%,减小了因模型损伤造成的人力物力浪费,缩短了制作周期,而且本实用新型占地面积小,便于存放。

如图3所述,优选的,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卡部3的具体实施方式,即卡部3优选的可采用角钢制成,具体实施时将角钢焊接于限位板2的内侧,这样解决了支撑板4前后方向(图3所示方向)的限位问题,实现了支撑板4的多层存放。

进一步的,如图1和3所示,所述试验模型固定卡6包括并排固定于支撑板4上的若干支撑块601,每块支撑块601的两侧分别竖直设有两块止位板602,两块止位板602通过两个贯穿支撑块601的螺栓固定于相应的支撑块601的两端,所述试验模型9的边部卡设于两块止位板602与支撑块601之间。具体使用时,如图3所示,从右向左的第一个呈类六菱形状的试验模型9的第一条边卡设于第一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后,第一个试验模型9的第四条边卡设于第三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第二个呈类六菱形状的试验模型9的第一条边卡设于第二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后,第二个试验模型9的第四条边卡设于第四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第三个呈类六菱形状的试验模型9的第一条边卡设于第三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并且位于第一个试验模型9的第四条边上方后,第三个试验模型9的第四条边卡设于第五个支撑块601两侧的两块止位板602之间,依此规律类推其他试验模型9的安装方式。

为了避免在转运过程中,试验模型9在两块止位板602在工装中发生窜动,模型损伤降低到0%,消除安全隐患,位于支撑块601两端的止位板602上方内侧分别相对的开有滑槽,滑槽内穿置有与试验模型9的边部压制配合的压板603。如图3所示,在工装的制作过程中,滑槽的位置都是统一的,为了避免第一个试验模型9、第二个试验模型9、倒数第二个试验模型9和最后一个试验模型9的边部发生窜动,优选的将多余两个试验模型9分别拆分成两半,其中两个一半用于放置于第一个支撑块601、第二个支撑块601的上方且分别用于支撑第一个试验模型9和第二个试验模型9的第一条边;另外两个一半用于放置于倒数第二个试验模型9和最后一个试验模型9的第四条边上方,这样就能够便于每层支撑板4上的试验模型9定位固定。

优选的,为了便于每一层支撑板4放置于下一层支撑板4上,减小工作人员的劳动强度,每一层支撑板4的上表面的四个角部分别设有一个吊环7。这样能够便于调运,方便多层放置。

具体的,每个支撑单元的两个限位板2相对从下自上开有至少两个连接孔8,位于两个限位板2底部的连接孔8内穿设有绑设于最底层支撑板4下表面的绑扎带,所述绑扎带的两端绕过两个限位板2后穿设于位于最上层支撑板4上表面对应的两个限位板2的连接孔8内,且与最上层支撑板4上的试验模型固定卡6绑扎配合。这样绑扎带能够完全将支撑板4与两个限位板2固定在一起,这样防止了在浸漆或转运过程中,支撑板4脱离两个限位板2之间的空间,更进一步加强了工装固定功能。

如图2所示,优选的,除了底部的连接孔8,每一层支撑板4上试验模型固定卡6对应的限位板2上均相对的开有连接孔8,这样即便每个支撑单元内的支撑板4无法放满,也可根据实际需要将所有的支撑板4与限位板2绑扎在一起。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实用新型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