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34548发布日期:2020-06-23 22:59阅读:820来源:国知局
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尤其是涉及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



背景技术:

重力沉降室是利用重力作用使粉尘自然沉降的一种最简单的除尘装置,其工作原理是:含尘气流通过横断面比管道大得多的沉降室时,流速大大降低,使大而重的尘粒得以按其终末沉降速度缓慢落至沉降室底部,在沉降室内,尘粒一方面以沉降速度下降,另一方面以气流在沉降室内的流速继续向前运动。要使尘粒在重力沉降室内全部被捕集,含尘气流在沉降室内停留的时间应大于或等于尘粒从顶部沉降到灰斗所需的时间。

在各种余热利用工程中,普遍存在着烟气含尘量大的的特点,烟尘对锅炉设备及后面的风机磨损现象非常严重,而各种锅炉的设计对此现象的考虑不足,从而造成了后面设备的磨损。目前,锅炉厂对沉降室的设计普遍采用重力沉降方式,通过增大流通面积减小流速使烟尘沉降,或者采用u型挡板进行烟气沉降设计,而实际上由于烟尘含量大及烟气流速高都很难达到很好的除尘效果。因此,需要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能够实现高效除尘,减小烟气排放量,从而减小烟气对设备的磨损。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制作方便、除尘效率高、效果好的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包括沉降室、入口、出口、角形格栅、横梁、折流板束和槽型格栅;所述的入口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的顶部;所述的出口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的侧面;所述的角形格栅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内部,角形格栅位于入口的扩散端;所述的横梁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内部,横梁位于沉降室的中部对角线上;所述的折流板束设置在所述的横梁上;所述的槽型格栅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内部,槽型格栅位于所述的出口处。

如上所述的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所述的角形格栅为双层结构,角形格栅设有若干个方形通孔,所述的方形通孔呈均匀分布,便于结构更简单合理,更稳定耐用,使用时,烟气从入口进入,角形格栅造成烟气紊流扩散,通过方形通孔进入沉降室后,烟气流速明显下降,更有利于降尘。

如上所述的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所述的横梁呈棱形状,便于折流板束安装更方便,设置更灵活,除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如上所述的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所述的折流板束包括第一板束、第二板束和第三板束;所述的第一板束、第二板束和第三板束分别由若干个呈平行均匀分布的折流板片组成;所述的第一板束的一端焊接在沉降室的内壁上,第一板束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的横梁上;所述的第二板束的两端焊接在所述的横梁上;所述的第三板束的一端焊接在横梁上,第三板束的另一端焊接在沉降室的内壁上,便于连接更稳定牢靠,安装更方便,受力更均衡,折流效果更好,使用更安全稳定,使用时,烟气碰撞到折流板束后会改向流动,能够降低烟气流速,加速烟尘降落,除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如上所述的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所述的槽型格栅为双层结构,槽型格栅包括右向格栅和左向格栅,所述的右向格栅和左向格栅均设有若干个,右向格栅与左向格栅为相对间隔设置,能够使得烟气绕流运动,减少烟气对粉尘的携带量,实现高效除尘,减小烟气排放量,从而减小烟气对设备的磨损。

作为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的出口处设有底架,所述的槽型格栅设置在底架上,便于安装更方便快捷,使用更安全可靠。

作为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优选方案,所述的角形格栅为角钢材质,所述的槽型格栅为槽钢材质,便于制作安装更方便,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的入口设置在沉降室的顶部;出口设置在沉降室的侧面;角形格栅设置在沉降室内部,角形格栅位于入口的扩散端;横梁设置在沉降室内部,横梁位于沉降室的中部对角线上;折流板束设置在横梁上;槽型格栅设置在沉降室内部,槽型格栅位于出口处;角形格栅为双层结构,角形格栅设有若干个方形通孔,方形通孔呈均匀分布;横梁呈棱形状;折流板束包括第一板束、第二板束和第三板束;第一板束、第二板束和第三板束分别由若干个呈平行均匀分布的折流板片组成;第一板束的一端焊接在沉降室的内壁上,第一板束的另一端焊接在横梁上;第二板束的两端焊接在横梁上;第三板束的一端焊接在横梁上,第三板束的另一端焊接在沉降室的内壁上;槽型格栅为双层结构,槽型格栅包括右向格栅和左向格栅,右向格栅和左向格栅均设有若干个,右向格栅与左向格栅为相对间隔设置,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余热锅炉沉降室,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制作方便,除尘效率高,效果好。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中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中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角形格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中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折流板束的俯视图;

图4为实施例中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双层槽型格栅的右视图;

图5为实施例中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双层槽型格栅的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

如图1、图2、图3、图4及图5所示,一种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包括沉降室1、入口2、出口3、角形格栅4、横梁5、折流板束6和槽型格栅7;所述的入口2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1的顶部;所述的出口3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1的侧面;所述的角形格栅4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1内部,角形格栅4位于入口2的扩散端;所述的横梁5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1内部,横梁5位于沉降室1的中部对角线上;所述的折流板束6设置在所述的横梁5上;所述的槽型格栅7设置在所述的沉降室1内部,槽型格栅7位于所述的出口3处。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角形格栅4为双层结构,角形格栅4设有若干个方形通孔8,所述的方形通孔8呈均匀分布,便于结构更简单合理,更稳定耐用,使用时,烟气从入口2进入,角形格栅4造成烟气紊流扩散,通过方形通孔8进入沉降室1后,烟气流速明显下降,更有利于降尘。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横梁5呈棱形状,便于折流板束6安装更方便,设置更灵活,除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折流板束6包括第一板束9、第二板束10和第三板束11;所述的第一板束9、第二板束10和第三板束11分别由若干个呈平行均匀分布的折流板片组成;所述的第一板束9的一端焊接在沉降室1的内壁上,第一板束9的另一端焊接在所述的横梁5上;所述的第二板束10的两端焊接在所述的横梁5上;所述的第三板束11的一端焊接在横梁5上,第三板束11的另一端焊接在沉降室1的内壁上,便于连接更稳定牢靠,安装更方便,受力更均衡,折流效果更好,使用更安全稳定,使用时,烟气碰撞到折流板束6后会改向流动,能够降低烟气流速,加速烟尘降落,除尘效率更高,效果更好。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槽型格栅7为双层结构,槽型格栅7包括右向格栅12和左向格栅13,所述的右向格栅12和左向格栅13均设有若干个,右向格栅12与左向格栅13为相对间隔设置,能够使得烟气绕流运动,减少烟气对粉尘的携带量,实现高效除尘,减小烟气排放量,从而减小烟气对设备的磨损。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出口3处设有底架14,所述的槽型格栅7设置在底架14上,便于安装更方便快捷,使用更安全可靠。

余热锅炉沉降室三级除尘结构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的角形格栅4为角钢材质,所述的槽型格栅7为槽钢材质,便于制作安装更方便,成本更低。

本实用新型的入口2设置在沉降室1的顶部;出口3设置在沉降室1的侧面;角形格栅4设置在沉降室1内部,角形格栅4位于入口2的扩散端;横梁5设置在沉降室1内部,横梁5位于沉降室1的中部对角线上;折流板束6设置在横梁5上;槽型格栅7设置在沉降室1内部,槽型格栅7位于出口3处;角形格栅4为双层结构,角形格栅4设有若干个方形通孔8,方形通孔8呈均匀分布;横梁5呈棱形状;折流板束6包括第一板束9、第二板束10和第三板束11;第一板束9、第二板束10和第三板束11分别由若干个呈平行均匀分布的折流板片组成;第一板束9的一端焊接在沉降室1的内壁上,第一板束9的另一端焊接在横梁5上;第二板束10的两端焊接在横梁5上;第三板束11的一端焊接在横梁5上,第三板束11的另一端焊接在沉降室1的内壁上;槽型格栅7为双层结构,槽型格栅7包括右向格栅12和左向格栅13,右向格栅12和左向格栅13均设有若干个,右向格栅12与左向格栅13为相对间隔设置,使用时,烟气自入口2进入,角形格栅4会造成烟气紊流扩散,通过方形通孔8进入沉降室1后,烟气流速明显下降;烟气碰撞到折流板束6后会改向流动,能够降低烟气流速,加速烟尘降落;烟气碰到槽型格栅7后会绕流运动,槽型格栅7会减少烟气对粉尘的携带量,实现高效除尘;除尘后的烟气从出口3排出。本实用新型能够用于余热锅炉沉降室,结构简单合理,安装制作方便,除尘效率高,效果好。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