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206033发布日期:2020-06-23 20:50阅读:150来源:国知局
高效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化工器械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高效搅拌机。



背景技术:

搅拌机是指使液体或者气体介质强迫对流并均匀混合的机器。搅拌机根据搅拌器的不同,通常分为旋桨式搅拌机、涡轮式搅拌机、桨式搅拌机、锚式搅拌机、螺带式搅拌机、磁力搅拌机、磁力加热搅拌机、折叶式搅拌机、变频双层搅拌机以及侧入式搅拌机等。在化工上粘度不超过25pa·s的液体通常使用涡轮式搅拌机以实现快速的不同成分的液体或者气体的均匀混合。

然而,为了提高混合效率,传统的同一类型的涡轮式搅拌机通常选用小直径、高转速的搅拌器作为主搅拌装置进行均匀混合,以利于各化学成分在微观上的混合。但是,由于传统的涡轮式搅拌机的结构设计的原因,即使高转速下也不能有效地提升混合效率即搅拌效率,因此亟需调整搅拌机的结构,以提升各化学成分原料的均匀混合。



技术实现要素: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如何提升搅拌效率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高效搅拌机。

一种高效搅拌机,该高效搅拌机包括:底座、支撑板、支座、搅拌桶、电机以及搅拌器,所述底座具有规则的支撑面,所述支撑板垂直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支座设置于所述支撑面上,所述支座开设有让位槽及让位缺口,所述让位缺口与所述让位槽连通,所述搅拌桶安装于所述支座上,所述电机远离所述底座安装于所述支撑板上,所述搅拌器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且所述搅拌器收容于所述搅拌桶中;所述搅拌桶包括桶底、桶身、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第三进料管以及出料管,所述桶底安装于所述支座上并盖设所述让位槽,所述桶身设置于所述桶底上,所述桶身内具有搅拌腔室,所述第一进料管、所述第二进料管、所述第三进料管以及所述出料管分别与所述桶身连接并与所述搅拌腔室连通,其中,所述第一进料管、所述第二进料管以及所述第三进料管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所述桶身的顶部,所述出料管设置于所述桶身底部,且所述出料管穿设所述桶底及所述让位缺口外露于所述支座上;所述搅拌器包括搅拌棍、圆盘及若干叶片,所述搅拌棍的一端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所述搅拌棍的另一端与所述圆盘连接,若干所述叶片倾斜设置于所述圆盘的边缘上,所述第一进料管、所述第二进料管以及所述第三进料管于所述搅拌腔室的各个输入端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位于所述圆盘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还包括第一阀门、第二阀门、第三阀门以及出料阀门,所述第一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一进料管上,所述第二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二进料管上,所述第三阀门设置于所述第三进料管上,所述出料阀门设置于所述出料管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板一体式成型设置。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与所述支撑板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各个所述加强筋分别与所述底座及所述支撑板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底座及所述支撑板均为方形板状结构。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搅拌桶还包括承接筒,所述承接筒安装于所述桶身的顶部,所述电机与所述承接筒抵接,所述搅拌棍的一端穿设所述承接筒与所述电机的输出端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承接筒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桶身的顶部开设有搅拌口,所述桶身于所述搅拌口处设置有轴承,所述轴承的外壁固定于所述搅拌口的边缘,所述轴承还套设于所述搅拌棍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桶底的横截面积大于所述桶身的横截面积。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高效搅拌机还包括四个万向轮,四个所述万向轮背向所述支撑面安装于所述底座上。

上述高效搅拌机,通过将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以及第三进料管于搅拌腔室的各个输入端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设置在圆盘中,且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以及第三进料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桶身的顶部,如此当电机驱动搅拌棍转动并带动圆盘和叶片转动时,不同的化工原液将分别从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以及第三进料管进入桶身,从第一进料管、第二进料管以及第三进料管进入桶身的原液进入桶身时均未与桶身直接接触,各种原液将在离心力以及旋转的涡流中快速地分散并混合,从而实现高效快速的搅拌效果,有效提高了搅拌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高效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实施例中高效搅拌机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高效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另一个实施例中高效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实用新型。但是本实用新型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实用新型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请一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供了一种高效搅拌机10,该高效搅拌机10包括:底座100、支撑板110、支座120、搅拌桶130、电机140以及搅拌器150,底座100具有规则的支撑面101,支撑板110垂直设置于支撑面101上,支座120设置于支撑面101上,支座120开设有让位槽121及让位缺口122,让位缺口122与让位槽121连通,搅拌桶130安装于支座120上,电机140远离底座100安装于支撑板110上,搅拌器150与电机140的输出端连接,且搅拌器150收容于搅拌桶130中。搅拌桶130包括桶底131、桶身132、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第三进料管135以及出料管,桶底131安装于支座120上并盖设让位槽121,桶身132设置于桶底131上,桶身132内具有搅拌腔室1321,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第三进料管135以及出料管分别与桶身132连接并与搅拌腔室1321连通,其中,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管135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桶身132的顶部,出料管设置于桶身132底部,且出料管穿设桶底131及让位缺口122外露于支座120上。搅拌器150包括搅拌棍151、圆盘152及若干叶片153,搅拌棍151的一端与电机140的输出端连接,搅拌棍151的另一端与圆盘152连接,若干叶片153倾斜设置于圆盘152的边缘上,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管135于搅拌腔室1321的各个输入端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位于圆盘152中。

上述高效搅拌机10,通过将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管135于搅拌腔室1321的各个输入端口在竖直方向上的投影分别设置在圆盘152中,且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间隔均匀地分布于桶身132的顶部,如此当电机140驱动搅拌棍151转动并带动圆盘152和叶片153转动时,不同的化工原液将分别从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管135进入桶身132,从第一进料管133、第二进料管134以及第三进料管135进入桶身132的原液进入桶身132时均未与桶身132直接接触,各种原液将在离心力以及旋转的涡流中快速地分散并混合,从而实现高效快速的搅拌效果,有效提高了搅拌效率。

结合图1、图2和图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搅拌桶130还包括第一阀门136、第二阀门137、第三阀门(图未示)以及出料阀门139,第一阀门136设置于第一进料管133上,第二阀门137设置于第二进料管134上,第三阀门设置于第三进料管135上,出料阀门139设置于出料管上。如此,通过第一阀门136、第二阀门137、第三阀门(图未示)以及出料阀门139可以控制各种原液进入桶身132,便于控制整个搅拌混合的过程。

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00与支撑板110一体式成型设置。这样,可以为搅拌桶130、电机140以及搅拌器150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使得搅拌桶130、电机140以及搅拌器150的运行工作更加平稳,有利于保证高效的搅拌工作。

如图4所示,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00与支撑板110之间设置有若干加强筋102,各个加强筋102分别与底座100及支撑板110连接。如此,在若干加强筋102的作用下,可以进一步地提高底座100与支撑板110之间的连接稳定性,进一步地为搅拌桶130、电机140以及搅拌器150提供稳定的运行环境。

一个实施例中,底座100及支撑板110均为方形板状结构。

如图4所示,一个实施例中,搅拌桶130还包括承接筒160,承接筒160安装于桶身132的顶部,电机140与承接筒160抵接,搅拌棍151的一端穿设承接筒160与电机140的输出端连接。进一步地,一个实施例中,承接筒160为两端开口的中空圆柱体。如此,通过承接筒160可以支撑电机140,分担支撑板110对电机140的重量的承受,另一方面,通过承接筒160也可以使得高效搅拌机整体更加稳定的工作。

一个实施例中,桶身132的顶部开设有搅拌口1322,桶身132于搅拌口1322处设置有轴承1323,轴承1323的外壁固定于搅拌口1322的边缘,轴承1323还套设于搅拌棍151上。如此,通过轴承1323的设置,可以使得搅拌棍151在电机140的带动下转动更加顺畅平稳。

一个实施例中,桶底131的横截面积大于桶身132的横截面积。这样可以使得桶身132的安装更加的稳定。

如图3和图4所示,一个实施例中,高效搅拌机还包括四个万向轮170,四个万向轮背向支撑面101安装于底座100上。万向轮170的设置使得高效搅拌机整体可以移动,以便于根据实际的工作需要调整高效搅拌机的位置。可以理解,万向轮170设置有锁紧机构,当移动调整高效搅拌机的位置后,通过锁紧机构可以限制万向轮170的转动,从而使得高效搅拌机稳定的停留在调整后的位置,进而为接下来的搅拌工作提供稳定的搅拌平台。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实用新型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实用新型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实用新型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