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173402发布日期:2020-09-11 21:24阅读:131来源:国知局
一种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饲料生产设备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



背景技术:

饲料在生产过程中,一些重要的添加剂由于添加量比较少,直接分散在大宗饲料中混合,容易造成少量成分分布不均匀,同时还会造成少量成分的损失,导致批次之间差异性增大,需要先进行预混合再分散到大宗饲料中混合。预混合过程,为了减少少量添加剂的损失,搅拌过程从上料、搅拌及下料的每一个关节都至关重要,因此需要一种分散均匀、保证预混料稳定性和减少批次性差异的饲料生产预混合用的搅拌机。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保证预混料稳定性和减少批次性差异的饲料生产预混合用的搅拌机。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为:一种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包括机架、料斗、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下料机构,带动所述料斗升降的由升降机构;

所述料斗的顶部设有盖板,底部设有挡料板,所述挡料板与设于出料口两侧的滑槽滑动连接,所述挡料板上设有的拉杆,所述拉杆与第一启闭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启闭机构包括第一气缸、第一伸缩杆组成,所述第一伸缩杆的末端设有卡槽,所述拉杆与所述卡槽相配合卡接连接;所述料斗的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60-80度;

所述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由搅拌室、第一搅拌轴、第二搅拌轴、设于第一搅拌轴与第二搅拌上分别设有沿轴向相互交错布置的第一搅拌桨叶、第二搅拌桨叶组成,所述搅拌室顶部设有进料口,底部设有卸料门,所述卸料门用第二启闭机构控制开合,两所述卸料门的闭合处件设有密闭机构,所述密闭机构由具有顶部尖端的支撑块和设置于支撑块底部的u形密封垫组成,所述支撑块固定在搅拌室上;

所述卸料门下方设有中间缓冲腔,所述中间缓冲腔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60-70度,所述中间缓冲腔底部设有下料口。

优选的,所述机架由立杆和横杆组成,所述立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槽,所述横杆上设有第二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与所述第二限位槽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限位槽和所述第二限位槽中间设有移动滑轮。

优选的,所述第一限位槽、第二限位槽的宽度大于所述移动滑轮的直径。

优选的,所述升降机构为电动葫芦,所述电动葫芦由行走机构和起升机构构成,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吊梁、行走滑轮、行走电机,所述吊梁设于机架的顶部,所述行走滑轮设置于吊梁上,所述行走电机与所述行走滑轮电连接;所述起升机构包括吊绳、吊物电机,所述吊绳的一端与料斗勾连,另一端缠绕在卷筒上,所述行走滑轮的两侧通过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起升机构。

优选的,所述第二启闭机构由第二气缸、设置于第二气缸上的第二伸缩杆、连接杆、转轴组成,所述转轴与卸料门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的一端与转轴连接,另一端与伸缩杆铰接。

优选的,所述支撑块顶部尖端的角度为30-50度,所述u形密封垫为两个,且并列排布。

优选的,所述料斗的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70度。

优选的,所述中间缓冲腔的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60度。

优选的,所述搅拌机还包括除尘机构,所述除尘机构包括第一吸尘口、第一吸尘器、第二吸尘口、第二吸尘器,所述第一吸尘口设于料斗加料处,所述第一吸尘口与所述第一吸尘器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吸尘设于下料口处,所述第一吸尘口与所述第一吸尘器的入口连通。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优点是:本实用新型的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自动控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相互配合,保证物料搅拌均匀,上料下料不留死角,减少了物料的残留和损失,保证预混料稳定性和减少批次性差异。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a的局部放大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b的局部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c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图1中d的局部放大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图中料斗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中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卸料门打开状态剖面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中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卸料门关闭状态剖面图。

图中,10-机架,11-第一限位槽,12-第二限位槽,20-料斗,21-挡料板,22-拉杆,23-滑槽,24-盖板,25-安装板,26-第一气缸,27-第一伸缩杆,28-卡槽,30-吊梁,31-行走滑轮,32-行走电机,33-吊物电机,34-吊绳,35-卷筒,36-连接板,40-搅拌室,41-进料口,42-卸料门,43-第一搅拌轴,44-第二搅拌轴,45-第一搅拌桨叶,46-第二搅拌桨叶,47-转轴,48-连接杆,49-第二伸缩杆,50-第二气缸,51-支撑块,52-u形密封圈,53-中间缓冲腔,54-下料口,60-第一吸尘口,61-第一吸尘器,62-吸尘口,63-第二吸尘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说明。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对于这些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但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组合。

如图1-8所示,一种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包括机架10、料斗20、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下料机构,带动所述料斗升降的由升降机构;

所述料斗20的顶部设有盖板24,底部设有挡料板21,所述挡料板21与设于出料口两侧的滑槽23滑动连接,所述挡料板21上设有的拉杆22,搅拌室40上通过安装板26固定安装第一启闭机构,所述拉杆22与第一启闭机构活动连接,所述第一启闭机构包括第一气缸26、第一伸缩杆27,所述第一伸缩杆27的末端设有卡槽28,所述拉杆22与所述卡槽28相配合卡接连接;所述料斗20的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60-80度,优选70度。通过第一启闭机构控制挡料板21上拉杆22的推拉,实现料斗内原料的自动下料,节省人工,且料斗20侧壁的倾斜角度控制在60-80度之间,保证原料能完全落入搅拌室,减少和避免残留。

所述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由搅拌室40、第一搅拌轴43、第二搅拌轴44、设于第一搅拌轴43与第二搅拌44上分别设有沿轴向相互交错布置的第一搅拌桨叶45、第二搅拌桨叶46组成,所述搅拌室40顶部设有进料口41,底部设有卸料门42,所述卸料门42用第二启闭机构控制开合,所述第二启闭机构由第二气缸50、设置于第二气缸上的第二伸缩杆49、连接杆48、转轴47组成,所述转轴47与卸料门42转动连接,所述连接杆47的一端与转轴47连接,另一端与第二伸缩杆49铰接。两所述卸料门42的闭合处件设有密闭机构,所述密闭机构由具有顶部尖端的支撑块51和设置于支撑块51底部的u形密封垫52组成,所述支撑块51固定在搅拌室40上,支撑块51顶部尖端的角度为30-50度,所述u形密封垫52为两个,且并列排布。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由具有旋转方向相反的两条搅拌轴控制混合搅拌,搅拌均匀性好,不留死角,且卸料门闭合处设有密闭结构,保证了闭合性,不会有泄漏的可能,密闭结构顶部的尖端设计还能保证料能完全出料,不留死角。

所述卸料门42下方设有中间缓冲腔53,所述中间缓冲腔53侧壁与水平面间的角度为60-70度,优选60度,所述中间缓冲腔53底部设有下料口54。该结构保证原料能完全从下料口出来,减少和避免残留。

所述机架10由立杆和横杆组成,所述立杆上设有第一限位槽11,所述横杆上设有第二限位槽12,所述第一限位槽11与所述第二限位槽12相互连通,所述第一限位槽11和所述第二限位槽12中间设有移动滑轮29。所述第一限位槽11、第二限位槽12的宽度大于所述移动滑轮29的直径。该结构保证移动料斗稳定地滑动,又避免出现大的晃动。

所述升降机构为电动葫芦,所述电动葫芦由行走机构和起升机构构成,所述行走机构包括吊梁30、行走滑轮31、行走电机32,所述吊梁30设于机架10的顶部,所述行走滑轮31设置于吊梁30上,所述行走电机32与所述行走滑轮31电连接;所述起升机构包括吊绳34、吊物电机33,所述吊绳34的一端与料斗20勾连,另一端缠绕在卷筒35上,所述行走滑轮31的两侧通过连接板36固定连接所述起升机构。由电动葫芦带动料斗升降,自重轻,操作简单,使用方便。

所述搅拌机还包括除尘机构,所述除尘机构包括第一吸尘口60、第一吸尘器61、第二吸尘口62、第二吸尘器63,所述第一吸尘口60设于料斗20加料处,所述第一吸尘口60与所述第一吸尘器61的入口连通,所述第二吸尘62设于下料口54处,所述第二吸尘口60与所述第二吸尘器的入口连通。由于搅拌的饲料添加剂原料都未粉末状,出口时会产生较大的粉尘,通过在下料口和料斗加料处分别设置吸尘口,可以有效将粉尘吸走,避免了生产车间粉尘的污染。

实用时,操作工人将饲料的少量添加剂原料按比例称量好,倒入料斗20中,关闭料斗盖板24,将吊绳34与料斗20钩连好,启动吊物电机33,卷筒35收缩,吊起料斗20,到达顶部时,启动行走电机32,行走滑轮31移动带动料斗20移动使得料斗出口与搅拌室40进料口41对应位置,启动吊物电机33,卷筒35伸长,料斗20下降至搅拌室40上方,此时料斗的挡料板21上的拉杆22卡入卡槽28中,第一气缸26启动,第一伸缩杆27收缩,带动拉杆22移动,此时挡料板21打开,料斗20内的原料落入搅拌室40内,然后启动双轴桨叶式搅拌机构,搅拌物料,当搅拌均匀后,第二气缸50伸长,推动连接杆48使转轴47带动卸料门42转动开启,原料从搅拌室40中落入中间缓冲室53内并从下料口54出料。本实用新型的饲料生产预混合用搅拌机自动控制,整个过程一气呵成,相互配合,保证物料搅拌均匀,上料下料不留死角,减少了物料的残留和损失,保证预混料稳定性和减少批次性差异。

以上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作了详细说明,但本实用新型不限于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仍落入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