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1137127发布日期:2020-06-17 00:47阅读:154来源:国知局
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设备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中主要包括废水沉淀预处理工作流程,其主要工作内容是将废水排到沉淀池,当沉淀工作完成后,借助抽水装置抽出上部水体,最后再将下部的污泥铲出,通过铲出的方式清理相当耗费人力,从而导致泥水分离的整体工作量大的问题,所以急需要一种能够解决上述问题的装置。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齿轮、沉淀池和控制主体,所述沉淀池包括固定盖、池壳、池座和排水管,所述第一齿轮的下端转动安装在固定盖的上壁,所述固定盖的下端固定盖接在池壳的上端,所述池座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池壳的下端,所述池壳与池座为一体结构,所述排水管均匀分布在池壳的下部外壁,且池壳与排水管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所述控制主体包括导泥主体和屏蔽主体,所述导泥主体包括固定环、导泥块和滑槽,所述导泥块均匀设置在固定环的外壁,且固定环固定连接在导泥块的内端,所述滑槽开设在导泥块的下端外壁;所述屏蔽主体包括第二齿轮、转杆、转槽、隔离片和隔离板,所述第二齿轮的内壁固定连接在转杆的上端外壁,所述转杆转动插接在固定盖的内壁,所述转槽开设在转杆的下端外壁,所述转杆通过转槽转动插接在固定环的内壁,所述转杆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隔离板的内端,且隔离板均匀设置在转杆的下端,所述隔离片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隔离板的外端,所述隔离片与隔离板的外壁滑动密封支撑在池壳的下部内壁。

优选的,还包括把手,所述把手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齿轮的外壁,所述第一齿轮啮合滚动支撑在第二齿轮的外壁。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还包括支撑脚,所述支撑脚均匀设置在池座的下壁,且池座与支撑脚固定连接在一起。

优选的,所述沉淀池还包括注水管,所述注水管固定连接在池壳的上端外壁,且池壳与注水管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

优选的,所述导泥主体还包括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所述第一限位块和第二限位块对称固定连接在滑槽的内壁。

优选的,所述屏蔽主体还包括排水孔,所述排水孔镂空开设在隔离片的外壁,所述排水孔的数量与排水管的数量相同,所述排水管正对导泥块之间的缝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如下:

使用时通过注水管导入目标废水,通过池壳存放目标废水,目标废水沉淀的污泥通过导泥块下滑到隔离板的缝隙内,污泥穿过隔离板的缝隙进入到池座内,接着手动通过把手带动第一齿轮转动,通过第一齿轮带动第二齿轮、转杆和隔离板转动,利用隔离板转动与导泥块的下端错开,隔离板的上壁滑动密封支撑在导泥块的下壁,利用隔离板遮挡导泥块的下端缝隙,同时利用转槽转动带动隔离片转动,直到隔离片与第一限位块支撑后停止转动,从而使得隔离片开设的排水孔与排水管的内端对齐,利用排水孔接通排水管与池壳的内部空间,从而使得控制主体断开池座与池壳空间的同时接通池壳与排水管的空间,利用排水管将沉淀处理后的污水排向目标,之后手动通过第一齿轮反向转动,同理恢复控制主体内部零件的位置,池座的下部安装有阀门,接着打开池座下部的阀门,排出池座内部污泥,从而方便了泥水分离工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沉淀池拆分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控制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导泥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屏蔽主体结构示意图。

图中:1、第一齿轮;2、沉淀池;3、控制主体;4、把手;5、固定盖;6、池壳;7、池座;8、支撑脚;9、排水管;10、注水管;11、导泥主体;12、屏蔽主体;13、固定环;14、导泥块;15、第一限位块;16、滑槽;17、第二限位块;18、第二齿轮;19、转杆;20、转槽;21、隔离片;22、排水孔;23、隔离板。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请参阅图1-5,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循环式车间废水预处理系统,包括第一齿轮1、沉淀池2和控制主体3,沉淀池2包括固定盖5、池壳6、池座7和排水管9,第一齿轮1的下端转动安装在固定盖5的上壁,固定盖5的下端固定盖接在池壳6的上端,池座7的上端固定连接在池壳6的下端,池壳6与池座7为一体结构,排水管9均匀分布在池壳6的下部外壁,且池壳6与排水管9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控制主体3包括导泥主体11和屏蔽主体12,导泥主体11包括固定环13、导泥块14和滑槽16,导泥块14均匀设置在固定环13的外壁,且固定环13固定连接在导泥块14的内端,滑槽16开设在导泥块14的下端外壁;屏蔽主体12包括第二齿轮18、转杆19、转槽20、隔离片21和隔离板23,第二齿轮18的内壁固定连接在转杆19的上端外壁,转杆19转动插接在固定盖5的内壁,转槽20开设在转杆19的下端外壁,转杆19通过转槽20转动插接在固定环13的内壁,转杆19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隔离板23的内端,且隔离板23均匀设置在转杆19的下端,隔离片21的下端固定连接在隔离板23的外端,隔离片21与隔离板23的外壁滑动密封支撑在池壳6的下部内壁,使用时通过注水管10导入目标废水,通过池壳6存放目标废水,目标废水沉淀的污泥通过导泥块14下滑到隔离板23的缝隙内,污泥穿过隔离板23的缝隙进入到池座7内,接着手动通过把手4带动第一齿轮1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带动第二齿轮18、转杆19和隔离板23转动,利用隔离板23转动与导泥块14的下端错开,隔离板23的上壁滑动密封支撑在导泥块14的下壁,利用隔离板23遮挡导泥块14的下端缝隙,同时利用转槽20转动带动隔离片21转动,直到隔离片21与第一限位块15支撑后停止转动,从而使得隔离片21开设的排水孔22与排水管9的内端对齐,利用排水孔22接通排水管9与池壳6的内部空间,从而使得控制主体3断开池座7与池壳6空间的同时接通池壳6与排水管9的空间,利用排水管9将沉淀处理后的污水排向目标,之后手动通过第一齿轮1反向转动,同理恢复控制主体3内部零件的位置,池座7的下部安装有阀门,接着打开池座7下部的阀门,排出池座7内部污泥,从而方便了泥水分离工作。

还包括把手4,把手4的一端固定连接在第一齿轮1的外壁,第一齿轮1啮合滚动支撑在第二齿轮18的外壁,沉淀池2还包括支撑脚8,支撑脚8均匀设置在池座7的下壁,且池座7与支撑脚8固定连接在一起,沉淀池2还包括注水管10,注水管10固定连接在池壳6的上端外壁,且池壳6与注水管10的内部空间贯通相连,导泥主体11还包括第一限位块15和第二限位块17,第一限位块15和第二限位块17对称固定连接在滑槽16的内壁,屏蔽主体12还包括排水孔22,排水孔22镂空开设在隔离片21的外壁,排水孔22的数量与排水管9的数量相同,排水管9正对导泥块14之间的缝隙。

工作原理:使用时通过注水管10导入目标废水,通过池壳6存放目标废水,目标废水沉淀的污泥通过导泥块14下滑到隔离板23的缝隙内,污泥穿过隔离板23的缝隙进入到池座7内,接着手动通过把手4带动第一齿轮1转动,通过第一齿轮1带动第二齿轮18、转杆19和隔离板23转动,利用隔离板23转动与导泥块14的下端错开,隔离板23的上壁滑动密封支撑在导泥块14的下壁,利用隔离板23遮挡导泥块14的下端缝隙,同时利用转槽20转动带动隔离片21转动,直到隔离片21与第一限位块15支撑后停止转动,从而使得隔离片21开设的排水孔22与排水管9的内端对齐,利用排水孔22接通排水管9与池壳6的内部空间,从而使得控制主体3断开池座7与池壳6空间的同时接通池壳6与排水管9的空间,利用排水管9将沉淀处理后的污水排向目标,之后手动通过第一齿轮1反向转动,同理恢复控制主体3内部零件的位置,池座7的下部安装有阀门,接着打开池座7下部的阀门,排出池座7内部污泥,从而方便了泥水分离工作。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实用新型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