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属搅拌加工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搅拌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常用的搅拌装置主要有卧式和立式两类。一些黏度较大且具有亲水等特性的物料(如泥土)在卧式搅拌装置中进行搅拌加工时,物料容易附着在壁体上,导致出料困难;由于前述物料自身的亲水性等特性,物料在搅拌过程中容易逐渐粘结成团,而使用现有常规的立式搅拌设备搅拌前述物料时,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结团会逐渐增大,从而造成搅拌不均匀,影响搅拌效果。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搅拌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搅拌装置对黏度较大且具有亲水等特性的物料进行搅拌时会出现粘结成团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舱、驱动机构、传动机构、搅拌单元,以及用于对物料进行削切打散的削切单元,搅拌单元、削切单元及传动机构设置于搅拌舱内,且传动机构分别传动连接搅拌单元及削切单元,驱动机构设置于搅拌舱外,并与传动机构传动连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动机构包括第一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及第三传动单元,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电机,以及与驱动电机连接的驱动转轴,驱动转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单元,第二传动单元及第三传动单元分别与第一传动单元传动连接,且第二传动单元传动连接搅拌单元,第三传动单元传动连接削切单元。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其特征在于,第一传动单元包括相互同轴设置的第一转轴、第一齿轮及内齿圈,第一转轴的一端同轴连接驱动转轴,另一端穿设连接第一齿轮,内齿圈固定于搅拌舱内壁上并间隔环绕于第一齿轮外周;
第二传动单元包括第二齿轮及第二转轴,第二齿轮设置于第一齿轮与内齿圈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轮及内齿圈啮合连接,第二转轴穿设连接第二齿轮,并与搅拌单元传动连接,使搅拌单元自转的同时绕第一转轴公转;
第三传动单元包括第三齿轮及第三转轴,第三齿轮设置于第一齿轮与内齿圈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轮及内齿圈啮合连接,第三转轴穿设连接第三齿轮,并与削切单元传动连接,使削切单元自转的同时绕第一转轴公转。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传动机构还包括传动壳体,第二转轴及第三转轴分别穿设连接传动壳体,当第二转轴及第三转轴绕第一转轴公转时,带动传动壳体自转;
搅拌装置还包括设于搅拌舱内的刮扫单元,刮扫单元连接固定于传动壳体上,当传动壳体自转时,带动刮扫单元刮扫粘附于搅拌舱内壁上的物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刮扫单元包括底刮板臂、连接于底刮板臂上的底刮板叶片、侧刮板臂,以及连接于侧刮板臂上的侧刮板叶片,底刮板臂及侧刮板臂均与传动壳体连接,底刮板叶片及侧刮板叶片分别用于刮除粘附于搅拌舱内部底面及其侧面的物料。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二传动单元还包括第四齿轮、第五齿轮及第四转轴,第二转轴穿设连接第四齿轮,第四转轴穿设连接第五齿轮及传动壳体,并传动连接搅拌单元,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啮合连接,且第五齿轮与第四齿轮的传动比小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搅拌单元包括第一连接臂及设有搅拌叶片的搅拌臂,第一连接臂与第四转轴连接固定,搅拌臂固定于第一连接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第三传动单元还包括第六齿轮、第七齿轮及第五转轴,第三转轴穿设连接第六齿轮,第五转轴穿设连接第七齿轮及传动壳体,并传动连接削切单元,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啮合连接,且第七齿轮与第六齿轮的传动比大于1。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削切单元还包括第二连接臂及削切棒,第二连接臂与第五转轴连接固定,削切棒固定于第二连接臂上。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搅拌舱顶部及底面分别开设进料口及出料口。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装置的有益效果在于: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搅拌装置通过在搅拌舱内额外设置削切单元,且搅拌单元及削切单元均连接传动机构,使得传动机构在驱动搅拌单元对搅拌舱内物料进行搅拌加工时,也能同时驱动削切单元对搅拌过程中的物料进行削切打散,如此,避免了物料在搅拌过程中粘结成团而导致搅拌不均匀,提升了搅拌效果。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搅拌装置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搅拌装置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搅拌装置的另一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中:10、搅拌舱;20、驱动机构;21、驱动电机;30、传动机构;100、第一传动单元;110、第一转轴;120、第一齿轮;130、内齿圈;200、第二传动单元;210、第二转轴;220、第二齿轮;230、第四齿轮;240、第五齿轮;250、第四转轴;300、第三传动单元;310、第三转轴;320、第三齿轮;330、第六齿轮;340、第七齿轮;350、第五转轴;400、传动壳体;40、搅拌单元;41、第一连接臂;42、搅拌臂;43、搅拌叶片;50、削切单元;51、第二连接臂;52、削切棒;60、刮扫单元;61、底刮板臂;62、底刮板叶片;63、侧刮板臂;64、侧刮板叶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为了使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在该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是“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间接连接至该另一个元件上。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请参阅图1,现对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搅拌装置进行说明。上述搅拌装置包括搅拌舱10、驱动机构20、传动机构30、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其中,传动机构30、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均设于搅拌舱10内,且传动机构30分别传动连接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驱动机构20设置于搅拌舱10外并传动连接传动机构30,以此通过传动机构30驱动搅拌单元40对搅拌舱10内物料进行搅拌,同时驱动削切单元50对上述物料进行削切打散。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提供的搅拌装置通过在搅拌舱10内额外增设削切单元50,并且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均与传动机构30连接,即可同时驱动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进行作业,在搅拌单元40对搅拌舱10内物料进行搅拌时,削切单元50一方面能够同时对搅拌舱10内物料进行削切打散,防止物料在搅拌过程中粘结成团而出现搅拌不均匀的现象,另一方面也能对物料提供一定的搅拌作用,最终提升对物料的搅拌加工效果。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2,上述传动机构30包括第一传动单元100、第二传动单元200及第三传动单元300,上述驱动机构20包括驱动电机21,以及与驱动电机21连接的驱动转轴(图未示意),驱动转轴传动连接第一传动单元100,第二传动单元200及第三传动单元300均与第一传动单元100传动连接,且第二传动单元200同时传动连接搅拌单元40,第三传动单元300同时传动连接削切单元50,以使得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同时进行作业。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上述驱动电机21安装于搅拌舱10的顶部外侧,第一传动单元100设于搅拌舱10的顶部内侧并连接上述驱动转轴,第二传动单元200及第三传动单元300分别连接设于第一传动单元100正对的两侧,以分别连接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时,使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间隔设置,避免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作业时互相干涉。
进一步地,上述第一传动单元100包括第一转轴110、第一齿轮120及内齿圈130,以图2视角为例,第一转轴110的一端沿竖直方向同轴连接上述驱动电机21的驱动转轴,另一端穿设连接第一齿轮120,当驱动转轴转动时,同步带动第一齿轮120进行转动,另外,内齿圈130固定于搅拌舱10顶部的内壁上,并间隔环绕在第一齿轮120外周。
更进一步地,上述第二传动单元200包括第二转轴210及第二齿轮220,第二齿轮220位于上述第一齿轮120及内齿圈130之间,并分别与第一齿轮120及内齿圈130啮合连接,且第二转轴210的一端穿设连接第二齿轮220,另一端传动连接搅拌单元40,当驱动转轴带动第一齿轮120转动时,第一齿轮120同步带动第二齿轮220进行自转,并通过与内齿圈130配合进而带动第二齿轮220绕第一齿轮120(或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即使得搅拌单元40能够进行自转的同时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提升了搅拌单元40的搅拌效果。
更进一步地,上述第三传动单元300包括第三转轴310及第三齿轮320,第三齿轮320正对第二齿轮220并分别与上述第一齿轮120及内齿圈130啮合连接,第三转轴310的一端穿设连接第三齿轮320,另一端传动连接削切单元50。相应地,当驱动转轴带动第一齿轮120转动时,第一齿轮120同步带动第三齿轮320进行自转,并通过与内齿圈130配合进而带动第三齿轮320绕第一齿轮120(或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即使得削切单元50能够同时进行自转及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提升了削切单元50对处于搅拌过程中物料的削切打散效果。
进一步地,上述传动机构30还包括传动壳体400,上述第二转轴210及第三转轴310分别穿设连接传动壳体400,当第二转轴210及第三转轴310绕第一转轴110公转时,同步带动传动壳体400自转,此处,传动壳体400与上述第一转轴110同中心轴设置。
更进一步地,上述第二传动单元200还包括第四齿轮230、第五齿轮240及第四转轴250,上述第二转轴210穿设连接第四齿轮230,第四转轴250穿设连接第五齿轮240及传动壳体400,并传动连接搅拌单元40,且第五齿轮240与第四齿轮230啮合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五齿轮240与第四齿轮230的传动比小于1,如此,通过适当降低搅拌单元40的自转速度,使搅拌单元40更为均匀地搅拌搅拌舱10内物料,进一步提升搅拌单元40的搅拌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二转轴210相对的两端分别穿设连接第二齿轮220及第四齿轮230,且第二转轴210的穿设连接第四齿轮230的一端延伸并穿设连接于传动壳体400上,第四转轴250的一端穿设连接第五齿轮240,另一端穿过传动壳体400与搅拌单元40直接连接。其中,当第四齿轮230带动第五齿轮240进行自转,且传动壳体400进行自转时,即可带动第四齿轮230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相应使得与第四转轴250直接连接搅拌单元40自转的同时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
更进一步地,上述第三传动单元300还包括第六齿轮330、第七齿轮340及第五转轴350,上述第三转轴310穿设连接第六齿轮330,第五转轴350穿设连接第七齿轮340及传动壳体400,并传动连接削切单元50,且第七齿轮340与第六齿轮330啮合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七齿轮340与第六齿轮330的传动比大于1,通过适当提高削切单元50的自转速度,使削切单元50高速转动便于进一步打散处于搅拌过程中的物料。
在本实施例中,上述第三转轴310相对的两端分别穿设连接第三齿轮320及第六齿轮330,且第三转轴310的穿设连接第六齿轮330的一端延伸并穿设连接于传动壳体400上,第五转轴350的一端穿设连接第七齿轮340,另一端穿过传动壳体400与削切单元50直接连接。其中,当第六齿轮330带动第七齿轮340进行自转,且当传动壳体400进行自转时,即可带动第七齿轮340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相应使得与第五转轴350直接连接削切单元50自转的同时绕第一转轴110进行公转。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根据实际的搅拌加工情况及需求,通过调节上述第四齿轮230与第五齿轮240的传动比,以及第六齿轮330与第七齿轮340的传动比,即可调节搅拌单元40及削切单元50的自转速度,已达到最佳的搅拌加工效果。且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转轴210、第三转轴310、第四转轴250及第五转轴350均通过轴承(图未示意)穿设连接传动壳体400。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上述搅拌单元40包括第一连接臂41及设有搅拌叶片43的搅拌臂42,第一连接臂41与上述第四转轴250连接固定,搅拌臂42固定于第一连接臂4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臂41的中部与上述第四转轴250连接固定,搅拌臂4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固定于第一连接臂41相对的两端部上,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的实施例中,搅拌臂42还可为其他数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请参阅图3,上述削切单元50包括第二连接臂51及削切棒52,第二连接臂51与上述第五转轴350连接固定,削切棒52固定于第二连接臂51上。在本实施例中,第二连接臂51中部与第五转轴350连接固定,削切棒52的数量为两个,并分别固定于第二连接臂51的两端部上,当然,根据实际情况和需求,在其他的实施例中,削切棒52还可为其他数量,此处不作唯一限定。
进一步地,上述搅拌装置还包括刮扫单元60,刮扫单元60连接固定于上述传动壳体400上,当传动壳体400进行自转时,随即带动刮扫单元60刮扫粘附于搅拌舱10内壁上的物料。
具体地,如图3所示,上述扫刮单元60包括底刮板臂61、固定于底刮板臂61一端的底刮板叶片62、侧刮板臂63,及固定于侧刮板臂63一端的侧刮板叶片64,其中,底刮板臂61及侧刮板臂63连接于传动壳体400上,刮板叶片62及侧刮板叶片64分别贴靠搅拌舱10内部的底面和侧面设置,用以在传动壳体60的自转过程中,分别刮除粘附于搅拌舱10内部底面和侧面的物料。在本实施例中,底刮板臂61及侧刮板臂63均设置于搅拌单元40以及削切单元50运动轨迹的外周,如此,避免底刮板臂61及侧刮板臂63干涉搅拌单元40以及削切单元50正常工作,且有利于扩大底刮板叶片62于搅拌舱10内部底面的刮除范围。
进一步地,上述搅拌舱10顶部及底面分别开设有进料口(图未示)及出料口(图未示),其中出料口直接设置于搅拌舱10底面,有利于搅拌装置搅拌加工完成后进行出料。
以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实用新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