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装置及电控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999126发布日期:2020-11-20 10:43阅读:57来源:国知局
混合装置及电控混合装置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混合装置,还涉及一种电控混合装置。



背景技术:

在工业生产加工的流程中,经常需要对至少两种介质进行混合以得到新的混合介质,现有技术常用到搅拌混合或管道混合;上述混合方式依然存在混合效果不佳,混合效率低等缺陷。

在工业生产中对产品进行压铸处理时,压铸喷涂时需要将脱模剂与空气混合雾化以达到喷涂效果;现有技术通过铜管混合雾化脱模剂与空气,这种方法存在雾化效果差,产品良率低,脱模剂浪费严重等问题。



技术实现要素:

鉴于上述状况,有必要提供一种具备良好混合效果的混合装置及电控混合装置,以解决上述问题。

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混合装置,包括:

本体;

至少两条流道,设于所述本体内,用于流通至少两种介质,不同的所述流道在所述本体内有至少一交汇处;

至少一个混合腔,设于所述本体内的不同流道的每一交汇处,用于混合不同的所述流道内的不同介质;

至少一个出口,连通所述混合腔与所述本体的表面,用于导出混合后的介质。

其中所述流道进一步包括:

进口,开设于所述本体的表面,连通所述流道,用于向所述流道通入介质;

第一流道,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设于所述本体的一侧,用于通入第一介质;

第二流道,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相邻设置,用于通入第二介质。

其中所述第一流道包括:

一条第一干道,连通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

若干第一支道,每条所述第一支道均连通所述第一干道,所述第一支道在所述本体内逐层排列延伸,用于分流所述第一干道内的第一介质以使第一介质在所述第一流道内流量均匀。

其中所述第二流道包括:

一条第二干道,连通所述第二流道的进口;

若干第二支道,每条所述第二支道均连通所述第二干道,所述第二支道在所述本体内逐层排列延伸且位于不同的深度,用于分流所述第二干道内的第二介质以使第二介质在所述第二流道内流量均匀。

进一步地,每条所述第一支道均与每条所述第二支道在所述本体内交汇一次。

其中所述流道进一步包括:

第三流道,所述第三流道的进口与所述第一流道的进口相邻设置,用于通入第二介质;

所述第三流道与所述第一流道于所述本体内交汇以增加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混合效率。

所述混合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喷头,所述喷头设于所述混合腔的出口处,用于喷出所述混合腔内混合后的介质。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控混合装置,包括:

本体;

第一流道,设于所述本体内,用于流通脱模剂;

第二流道,设于所述本体内,与所述第一流道在所述本体内有至少一交汇处,用于流通空气;

至少一个出口,设于所述本体表面,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交汇处,用于导出混合后的脱模剂与空气;

两个电磁阀,分别连通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用于控制所述第一流道与所述第二流道的通断和脱模剂与空气的流量。

所述电控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

控制器,与所述电磁阀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

所述控制器于第一时间控制所述电磁阀开通所述第一流道并向所述第一流道通入脱模剂;

所述控制器于第二时间控制所述电磁阀开通所述第二流道并向所述第二流道通入空气;

所述控制器于第三时间控制所述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一流道并于第四时间控制所述电磁阀关闭所述第二流道。

所述电控混合装置进一步包括:

至少一个混合腔,设于所述本体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每一交汇处,连通所述出口,用于混合脱模剂与空气;

至少一个喷头,所述喷头设于所述出口处,用于喷出所述混合腔内混合后的脱模剂与空气。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混合装置利用设于本体内的流道流通介质,并由设于不同流道交汇处的混合腔混合不同的介质,混合后的介质由出口导出。相较于传统的搅拌混合或管道混合技术,上述混合装置通过混合腔混合不同的介质,具备更好的混合效果,且混合效率更高。

电控混合装置利用设于本体内的第一流道流通脱模剂,利用第二流道流通空气,脱模剂与空气于流道交汇处混合并由出口导出;还通过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电磁阀控制脱模剂与空气的通入量。使用电控混合装置代替传统的铜管混合技术对脱模剂与空气进行雾化混合,解决了传统技术存在的雾化效果差,产品良率低,脱模剂浪费严重等问题。

本申请提出的混合装置及电控混合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中混合装置的立体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混合装置一喷头取下后的立体示意图。

图3是图1所示混合装置沿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混合装置沿iv-iv线的剖视图。

图5是图1所示混合装置沿v-v线的剖视图。

图6是图1所示混合装置沿vi-vi线的剖视图。

主要元件符号说明

如下具体实施方式将连接上述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实用新型。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连接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的是,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组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当一个组件被认为是“设置在”另一个组件,它可以是直接设置在另一个组件上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设置的组件。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地实施例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请同时参阅图1和图2,本实用新型提出一种混合装置100,包括本体10及设于本体10的至少两条流道、至少一个混合腔14和至少一个出口。

流道用于流通至少两种介质,不同的流道在本体10内有至少一交汇处。混合腔14设于本体10内的不同流道的每一交汇处,用于混合不同的流道内的不同介质。出口连通混合腔14与本体10的表面,用于导出混合后的介质。

在混合装置100的使用过程中,向两条流道分别通入不同的介质,介质在不同流道交汇处的混合腔14混合,并由出口导出混合后的介质。

在本实施例中,介质可为气体、液体或可在流道内流动的固体。

请同时参阅图1至图6,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出的混合装置100还包括喷头20、密封板30,其中流道还包括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及第三流道13。

本体10大致呈长方体,第一流道11、第二流道12与第三流道13均设于本体10内,混合腔14设于本体10相对的上表面与下表面,喷头20设于本体10相对的上下两侧并连通混合腔14以代替出口。

第一流道11包括第一进口111、第一干道112和若干第一支道113,每条第一支道113均连通第一干道112;第二流道12包括第二进口121、第二干道122和若干第二支道123;第三流道13包括第三进口131、第三干道132和若干第三支道133。

第一进口111设于本体10的一侧,用于向第一流道11内通入第一介质。第二进口121与第三进口131分别设于第一进口111的两侧,第二进口121与第三进口131分别用于向第二流道12与第三流道13导入第二介质。

第一干道112沿第一进口111的方向于本体10的中部延伸。多条第一支道113的中点连通第一干道112,第一支道113在本体10内逐层排列延伸。多条第一支道113平行间隔排列且垂直于第一干道112,并向第一干道112的两侧延伸。

导入第一干道112内的第一介质,经第一干道112被多条第一支道113分流,使不同第一支道113内流量均匀。

特殊地,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支道113通过多个导引孔114连通位于第一支道113两侧的混合腔14,以控制第一介质的流量;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导引孔114可省略,第一支道113直接连通混合腔14即可。

第二干道122垂直于第二进口121的方向于本体10内靠近本体10边缘的位置延伸。多条第二支道123的一端连通第二干道122,另一端沿垂直于第二干道122的方向延伸,第二支道123在本体10内逐层排列延伸且位于不同的深度。

其中,六条第二支道123平行排列且三条第二支道123连通设于本体10上表面的混合腔14,另三条连通设于本体10下表面的混合腔14。

导入第二干道122内的第二介质,经第二干道122被六条第二支道123分流,使不同第二支道123内流量均匀。

第三干道132垂直于第三进口131的方向于本体10内靠近本体10边缘的位置延伸。多条第三支道133的一端连通第三干道132,另一端沿垂直于第三干道132的方向延伸,第三支道133在本体10内逐层排列延伸且位于不同的深度。

其中,六条第三支道133平行排列且三条第三支道133连通设于本体10上表面的混合腔14,另三条连通设于本体10下表面的混合腔14。

导入第三干道132内的第二介质,经第三干道132被六条第三支道133分流,使不同第三支道133内流量均匀。

可以理解,五条第一支道113均设于上表面混合腔14与下表面混合腔14的中部,以方便同时连通上表面混合腔14与下表面混合腔14。

特殊地,第二流道12与第三流道13在本体10内对称设置且不交汇,第二流道12与第三流道13内均流通第二介质以增加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的混合效率。

特殊地,第一干道112与第二干道122及第三干道132相垂直,第一支道113与第二支道123及第三支道133相垂直。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道13内可流通一种第三介质,以使第一介质与第三介质混合,从而可得到新的混合介质。

在本实施方式中,每条第一支道113均通过导引孔114与每条第二支道123及每条第三支道133在本体10内的混合腔14处交汇一次;则五条第一支道113与六条第二支道123及六条第三支道133共交汇六十次,即本体10共有六十个混合腔14与六十个导引孔114。

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第三流道13可省略,第一流道11与第二流道12可视混合需求选择合适数量的第一支道113及第二支道123;同理,第一支道113及第二支道123可省略。

混合腔14呈圆形,圆心处通过导引孔114连通第一支道113,第二支道123与第三支道133穿设于混合腔14的一侧,从而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进入混合腔14并被混合。

喷头20罩设于每个混合腔14外,混合腔14内混合的介质可经喷头20喷出。当第一介质与第二介质分别为液体与气体时,混合后的介质经喷头20喷出呈雾状。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喷头20可省略,混合腔14不直接设于本体10表面而设于本体10内部,混合腔14通过一出口导出混合后的介质即可。

特殊地,混合装置100还包括三个密封板30,三个密封板30分别设于本体10除设有进口外的其余三个侧面;密封板30用于保护本体10的同时还用于增加混合装置100的气密性。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密封板30可省略。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介质为脱模剂,第二介质为空气,使用混合装置100对脱模剂和空气进行混合。先将脱模剂从第一进口111通入第一流道11内,待每条第一支道113均充满脱模剂时,向第二进口121与第三进口131通入高压空气,在每一混合腔14内,脱模剂与高压空气接触并充分混合,经由喷头20喷出,即可喷出呈雾状的脱模剂以配合后续生产加工。

本实用新型还提出一种电控混合装置,包括本体及设于本体内的第一流道、第二流道、至少一个出口和两个电磁阀。

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在本体内部延伸并有至少一交汇处,出口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交汇处与本体表面,两个电磁阀分别连通第一流道及第二流道。

第一流道用于流通脱模剂,第二流道用于流通空气,脱模剂与空气在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交汇处混合并由出口导出。

电磁阀用于控制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通断,还可以控制流道内脱模剂与空气的流量。

使用电控混合装置对脱模剂与空气进行混合,可由电磁阀自动控制混合过程中脱模剂与空气的通入量以达到最佳混合效果。

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电控混合装置还包括控制器、混合腔及喷头。

控制器与电磁阀耦接,用于控制所述电磁阀的开闭。

在一次混合过程中,电控混合装置的具体作业步骤如下:

控制器于第一时间控制电磁阀开通第一流道并向第一流道通入脱模剂,脱模剂于第一流道内流通;

控制器于脱模剂充盈第一流道时的第二时间控制电磁阀开通第二流道并向第二流道加压并通入空气,与此同时向第一流道加压;

脱模剂与空气在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交汇处混合,并由出口导出。

控制器于混合完毕的第三时间控制电磁阀关闭第一流道,同时第二流道继续通入空气;

控制器于出口不再导出混合后脱模剂的第四时间控制电磁阀关闭第二流道。

控制器配合电磁阀进行流道的控制,可省去人工的干预,电控混合装置自动完成脱模剂与空气的导入。

混合腔设于本体内的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每一交汇处,混合腔可使脱模剂与空气充分混合以呈雾状。

喷头设于本体外侧并连通混合腔。喷头用以代替出口使混合腔内混合的脱模剂与空气经喷头喷出雾状脱模剂以配合后续生产加工。

可以理解,在本实用新型的其它实施方式中,混合腔与喷头可省略。

本实用新型提出的混合装置100利用设于本体10内的流道流通介质,并由设于不同流道交汇处的混合腔14混合不同的介质,混合后的介质由出口导出。相较于传统的搅拌混合或管道混合技术,上述混合装置100通过混合腔14混合不同的介质,具备更好的混合效果,且混合效率更高。

电控混合装置利用设于本体内的第一流道流通脱模剂,利用第二流道流通空气,脱模剂与空气于流道交汇处混合并由出口导出;还通过连通第一流道与第二流道的电磁阀控制脱模剂与空气的通入量。使用电控混合装置代替传统的铜管混合技术对脱模剂与空气进行雾化混合,解决了传统技术存在的雾化效果差,产品良率低,脱模剂浪费严重等问题。

本申请提出的混合装置100及电控混合装置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成本低廉的特点。

另外,本领域技术人员还可在本实用新型精神内做其它变化,当然,这些依据本实用新型精神所做的变化,都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所要求保护的范围。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