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文档序号:22283626发布日期:2020-09-23 00:13阅读:175来源:国知局
一种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的制作方法

本实用新型涉及油气自动回收处理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加压机油雾回收器。



背景技术:

稀油润滑类加压机运行时随着油温升高会产生大量油雾,油雾通过油箱上设置的油雾透气装置散出大量热气,同时也会散出大量的油雾,油雾冷却后散落在加压机机组外壳上,不仅造成了润滑油的浪费,同时油雾散落在机组外壳上后,沾上空气中的灰尘或累积到一定量时流到机组下面的基础内,造成设备卫生差和环境污染。

现有的油雾回收装置为一个简单的网状油雾透气装置,仅有极小部分油回收到油箱,极大部分油雾会通过油雾透气装置跑出来,造成浪费以及环境的污染。



技术实现要素: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压机油雾回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雾回收量小、造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出的加压机油雾回收器,包括:外壳,所述外壳的两端分别设置开口;分隔片,所述分隔片上设有通气孔,至少两片所述分隔片间距设置在所述外壳内;环形隔圈,设置在两片所述分隔片之间;其中,两片所述分隔片之间填充过滤材料形成过滤层;所述外壳的一端与加压机油气出口连通,油雾穿过所述过滤层、所述分隔片。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设置过滤层以及分隔层,油雾通过回收器内分隔片和分隔片之间装填的过滤填料,油雾分子经过多次的撞击后积结成油流回油箱,热气因密度小,继续上升从回收器上部透气孔排出,从而实现油气分离、油滴回收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外壳包括:筒体以及压盖,所述筒体的顶端开口并与所述压盖螺纹连接,所述压盖中心处设有排气口,所述筒体的底端设有进气口,所述进气口与所述加压机油气出口连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拆开压盖即可将分隔片、隔圈以及过滤材料装入筒体内,便于操作。并且,也能便于过滤材料和分隔片的更换。

进一步地,所述筒体内腔为圆柱形,所述分隔片为圆形,所述分隔片的外径与所述筒体内径相等。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圆形的筒体能够更好的过滤各个方向的油雾,分隔片与筒体紧密配合能够避免油气直接从分隔片与筒体之间的空隙穿过,提高过滤的效果。

进一步地,相邻所述分隔片上的通气孔设置不同,其中之一所述分隔片的中心设置通气孔;另一所述分隔片的周边均布多个通气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油雾的直线上升路线,转变曲线的上升路线,增加油气在过滤材料中的停留时间,提高油气的凝结效率。

进一步地,在所述分隔片与所述压盖之间还设有所述环形隔圈;在所述分隔片与所述筒体的底壁之间还设有所述环形隔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压盖与通体之间填充过滤材料,进一步提升过滤的效果。

进一步地,所述环形隔圈的外径等于所述筒体的内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隔圈阻挡油气的上升和凝结,提高油滴回收的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过滤材料包括钢丝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钢丝球内部具有致密、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使得油雾在上升的过程中能够与过滤材料实现多次的碰撞,既不妨碍油气的上升,也能使得油雾尽快的凝结成油滴,提升油滴的凝结效率。

进一步地,所述油雾回收器外壁设有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冷却装置,迅速降低筒体内的温度,促进油雾的快速凝结与回收。

进一步地,所述冷却装置包括绕设在所述筒体外周壁的冷却管,所述冷却管供冷却液流通。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层以及分隔层,油雾通过回收器内分隔片和分隔片之间装填的过滤填料,油雾分子经过多次的撞击后积结成油流回油箱,热气因密度小,继续上升从回收器上部透气孔排出,从而实现油气分离、油滴回收的效果。提升了油气凝结、回收的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廉。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筒体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压盖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第一分隔片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第一分隔片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第二分隔片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第二分隔片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环形隔圈的侧视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环形隔圈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中加压机油雾回收器冷却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号说明:

1-外壳,2-分隔片,3-环形隔圈,4-过滤层,5-筒体,6-压盖,7-排气口,8-进气口,9-内螺纹,10-外螺纹,11-第一分隔片,12-第一通气孔,13-第二分隔片,14-第二通气孔,15-冷却管。

本实用新型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有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在本实用新型中如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实用新型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固定”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另外,本实用新型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实用新型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加压机油雾回收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油雾收集效率低,造成浪费以及污染环境的技术问题。

请参照图1,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提供的加压机油雾回收器包括,外壳1,分隔片2以及环形隔圈3。其中,外壳1的两端均具有开口。分隔片2数量为至少两片,本实施例中分隔片2的数量为多片。分隔片2设置在外壳1内,且分隔片2上设有通气孔用于油雾的通过。环形隔圈3设置在两片分隔片2之间。并且,两片分隔片2之间的空间形成了过滤层4,且过滤层4内填充有过滤材料。油雾回收器的底端与加压机油气出口连通,油雾依次穿过过滤层4以及分隔片2。通过设置过滤层以及分隔片2,油雾依次通过回收器内分隔片2和分隔片2之间装填的过滤填料,油雾分子经过多次的撞击后积结成油滴流回油箱,热气因密度小,继续上升从回收器上部透气孔排出,从而实现油气分离、油滴回收的效果。

优选地,请结合图2以及图3,外壳2包括:筒体5以及压盖6。筒体5的顶端开口设有并与压盖6连接。筒体5的顶端设有内螺纹9,压盖6的底端设有与内螺纹9匹配的外螺纹10,筒体5与压盖6螺纹连接。压盖6中心处设有排气口7,用于油气中的水汽的排出。筒体5的底端设有进气口8,进气口与加压机油气出口连通,用于收集从加压机中排出的油气。在本实施例中,拆开压盖6即可将分隔片2、环形隔圈3以及过滤材料装入筒体5内,便于操作。并且,也能便于过滤材料和分隔片2的拆卸和更换。

优选地,筒体5内腔为圆柱形,分隔片2为圆形,分隔片2的外径与筒体5的内径相等。圆形的筒体5能够更好的过滤各个方向的油气,并且圆形的内腔没有死角便于油滴的下落以及分离。进一步地,分隔片2的外壁与筒体5的内壁紧密配合,能够避免油雾从分隔片2与筒体5之间的空隙漏过,提高过滤的效果。

在本实施例中,分隔片有两种,分别为第一分隔片以及第二分隔片。请参考图4和图5,第一分隔片11为圆形金属片,第一分隔片11的中心设有第一通气孔12。请参考图6和图7,第二分隔片13也为圆形金属片,第二分隔片13的边缘处设有多个第二通气孔14。多个第二通气孔14均布在第二分隔片13的周边。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分隔片11以及第二分隔片13的数量均为多个,多个第一分隔片11与第二分隔片13交替设置在筒体5内。通过间隔交替设置第一分隔片11与第二分隔片13,将不同高度的通气孔设置在不同的位置,将油雾的直线上升路线从直线上升转变曲线的上升路线,增加油雾在过滤材料中的停留时间,提高油气分离的效率以及油雾的凝结效率。

如图8所示,环形隔圈3为圆环状的结构。环形隔圈3用于支撑分隔片2。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环形隔圈3还设在分隔片2与压盖6之间、以及分隔片2与筒体5的底壁之间。并且,环形隔圈3还设在分隔片2与压盖6之间、以及分隔片2与筒体5的底壁之间也填充过滤材料。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能够在压盖6与筒体5之间填充过滤材料,进一步利用筒体5内部空间提升过滤的效果。

具体的,环形隔圈3的外径等于筒体5的内径,环形隔圈3余筒体5间隙配合。环形隔圈3的内径大于进气口8的外径、且大于第一通气孔12的外径、并且大于第二通气孔14外切圆的外径。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避免环形隔圈3阻挡油雾的上升和凝结,提高油滴回收的效率。

本实施例中,过滤材料选用钢丝球。钢丝球内部具有致密、多层次的网状结构,使得油雾在上升的过程中能够与过滤材料实现多次的碰撞,既不妨碍油气的上升,也能使得油气尽快的凝结成油滴,提升油滴的凝结效率。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油雾回收器外壁设有冷却装置。通过设置冷却装置,迅速降低筒体5内的温度,促进油雾的尽快凝结与回收。具体的地,冷却装置包括绕设在筒体5外周壁的冷却管15,冷却管15内供冷却液流通,能够迅速的降低筒体5的温度,从而降低筒体5内油雾的温度,促进油雾迅速凝结,提升凝结的效率。

优选地,冷却装置也可设置为外设于筒体5外壁的冷却筒,冷却筒内部设有冷却流道。可以理解的是,冷却筒内壁与筒体5外壁经过热交换,能够更好的达到热交换的效果。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过滤层以及分隔层,油雾通过回收器内分隔片和分隔片之间装填的过滤填料,油雾分子经过多次的撞击后积结成油流回油箱,热气因密度小,继续上升从回收器上部透气孔排出,从而实现油气分离、油滴回收的效果。提升了油气凝结、回收的效率,并且结构简单、便于操作,成本低廉。

以上仅为本实用新型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实用新型的实用新型构思下,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当前第1页1 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留言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精彩留言会获得点赞!
1